APP下载

新生儿川崎病2例

2020-06-29婷,包进,王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川崎脑脊液阿司匹林

牟 婷,包 进,王 影

(长春市儿童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称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改变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眼结膜充血等表现等为主要表现,因其可导致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生儿发病少见。我院近期收治2例新生儿川崎病,现报告如下。

病例一,患儿,女,28天,急性起病,因发热5天入院。入院前5天前无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4℃,无抽搐,无呕吐,无咳喘,哺乳可,尿、便正常。出生史:G1P1,孕39+4周剖宫产娩出,体重3.0kg,脐带、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apgar评分不详,孕母孕期产检无异常,未用药物。出生后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入院时查体:T:38.8℃,P:170次/分,R:60次/分。精神不振,呼吸稍促,未见皮疹,皮肤无苍白发花,无出血点,前囟平坦,口周无发绀,无鼻扇及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啰音,心率17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甲床无发绀,原始反射存在。于门诊行辅助检查(见表1)

表1 病例一患儿实验室检测结果(血液)

初步诊断为新生儿败血症,给予头孢吡肟抗感染治疗,入院第2天患儿出现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表面不红,表面光滑,活动度良好,伴明显结膜充血及杨梅舌。追问病史,患儿病程中曾有一过性皮疹,表现为双下肢可见红色皮疹,约持续1天自行消失,相关血常规及CRP、降钙素原检测见表1,血沉第一小时末:100.6 mm,头部CT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白细胞5×106/L,蛋白试验阳性,脑脊液生化:葡萄糖3.4 mmol/L,氯114 mmol/L,蛋白0.8 g/L,脑脊液检菌阴性,心脏彩超及冠脉:未见异常。心电图:大致正常。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给予总量IVIG 2 g/kg静脉泵入,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kg.d口服等治疗,入院第3天起体温逐渐将至正常,入院第5天,肿大淋巴结消退,入院第7天,结膜无充血,阿司匹林口服减量3mg/kg.d,并口服双嘧达莫。入院第10天复查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双侧动脉未见扩张,患儿出院,继续口服药物,出院一周后随访,复查血液分析结果见表1,结合病情停用双嘧达莫,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出院3周及6周复查心脏超声冠状动脉无扩张,停用阿司匹林。

病例二,患儿,男,26天,因发热2天入院。患儿入院前2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1℃,物理降温后体温可降,但又复升,患儿病程中精神不振及哺乳可,无咳嗽,无呕吐,无抽搐,排尿、排便正常。生产史:出生史:G1P1,孕39+2周头位自然分娩娩出,体重3.22 kg,脐带、羊水、胎盘无异常,生后apgar评分,1分钟8分,5分钟10分,孕母孕期产检无异常,未用药物。患儿生后接种卡介苗、乙肝疫苗。入院时查体:T:38,P:160次/分,R:58次/分。精神不振,反应可,呼吸稍促,颜面及躯干皮肤可见散在多发性充血性斑丘疹,无出血点,前囟平坦,口周无发绀,无鼻扇及三凹征,双肺呼吸音粗糙,无啰音,心率160次/分,节律规整,心音有力,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甲床无发绀,原始反射存在。(图1)

表2 病例二患儿实验室检测结果(血液,不同阶段)

入我院诊断为新生儿感染,并给予“头孢噻肟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入院第2天,仍有发热,皮疹减轻,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行血液检测(结果见表2),尿常规和便常规未见异常。头部CT:平扫未见异常,脑脊液常规:外观无色透明,白细胞 4×106/L,红细胞2×106/L,蛋白试验阳性,脑脊液生化:葡萄糖3.8mmol/L,氯116mmol/L,蛋白0.9g/L,脑脊液检菌阴性,血沉第一小时末:50.1mm,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冠脉未见扩张,心电图:正常心电图。入院第3天,仍有发热,体温38.8℃,出现结膜充血、杨梅舌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图2)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给予IVIG、阿司匹林治疗,并继续抗感染,入院第5天,体温降至正常,患儿于第9天,出现双足足趾末端脱皮(图3)。入院第11天心脏彩超冠脉未见扩张,办理出院。出院1周后随访患儿,复查血液分析(见表2),出院3周后检测心脏彩超:未见异常,冠脉无扩张;心电图提示正常心电图,目前患儿出院4周,继续口服阿司匹林及随访中。病例儿图片如下:

1 讨 论

川崎病在婴儿及儿童均可发病,高发于6-18个月婴儿,男:女为1.8:1,成人及3月以下婴儿少见,新生儿可能与从母体得到某种可以通过胎盘的抗体,阻断了疾病的发生。目前川崎病病因未明,普遍认为其血管炎是由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性改变,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认为该病可能与感染因素有关,大量研究显示免疫激活在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川崎病病程因长短不一及病情轻重,共三期,第一期为急性发热期,约1-11天,先出现发热,随后主要症状出现;第二期为亚急性期,约11-21天,多数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缓解,趾指端出现膜状脱皮、血小板增多;第三期为恢复期,约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若有冠状动脉瘤则仍可持续发展,少数患者进入慢性期,甚至可迁延数年。

我院两例患儿均因发热入我院,入院后经抗积极感染治疗,发热持续不退,发热持续时间>5天,并出现皮疹、淋巴结肿大、杨梅舌、结膜充血等其他表现,血沉加快、CRP明显增高,明确川崎病的诊断,新生儿发病罕见、早期可能仅有发热,且其他症状常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易误诊,故在诊治的过程中需密切注意临床症状及体征、及实验室相关检查的改变,尽早诊断,不延误治疗。上述两例患儿经IVIG及阿司匹林治疗后,发热迅速缓解,淋巴结、杨梅舌、结膜充血逐渐消失,明确IVIG及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已证实IVIG早期应用可大大降低心脏冠脉病变的发生率,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减轻急性炎症过程,小剂量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但目前研究显示口服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由于我院两例川崎病患儿出院时间短,仍需远期随访,密切注意心脏冠状动脉的远期病变。

猜你喜欢

川崎脑脊液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脑脊液切口漏的修补治疗
miRNA-145和miRNA-143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CRP和NT-proBNP对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