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价值

2020-06-28孙英

大众科学·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价值

孙英

摘 要:列宁晚年针对国际资本主义包围苏俄的状况及实现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要求,口授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组文章,被称为“政治遗嘱”。《日记摘录》作为其中之一阐述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重视文化遗产的继承,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建设的途径,这种思想对当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晚年;文化建设;价值

1922年,在十月革命影响下高涨起来的欧洲各国无产阶级运动在资产阶级镇压下转入低潮,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力量薄弱,苏俄被迫放弃世界无产阶级胜利支援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寻求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单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应对国际资本主义随时可能发起的进攻。同时在1922年底,苏维埃政权建立,但社会主义建设仍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在此条件下,列宁在晚年患重病期间,口授了五篇文章,即他的“政治遗嘱”。第一篇《 日记摘录》谈及了文化建设内容,他提出苏联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只有完成了文化变革的艰巨任务,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奠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只有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才能发展前进,这个思想为经济和文化落后的俄国指出了一条从革命胜利后的过渡时期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进行文化建设必要性

文化建设的提出不仅是改变文化及经济水平落后的国情的需要,更是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需要,以至列宁讲到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需要指出的是,列宁所指的“文化建设”往往是广义上的文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我们这里考察的是狭义的文化建设。

(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需要

《日记摘录》指出在1920年还有近70%的人是文盲,人民群众文化状况差,即使是资产阶级的文化状况也很差。此外,1921年苏俄为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在此过程中,愈加明显的看出生产的发展有赖于机器设备的使用,而机器的使用又有赖于劳动者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高。所以,只有进行文化建设、发展国民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水平,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状况。

扫除文盲、发展文化不仅是是做好经济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更是健全社会法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处理好城乡关系的必要条件。1922年底,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而小农具有自发性和散漫性,偷懒、盗窃、缺乏纪律性等低素质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进行社会大生产,必须从思想上改变农民,改变沙皇时代愚民政策下的旧社会习惯和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法制的发展;另外,“文化上的落后性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1]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国家需要管理者,但现实社会中的工人群众虽然有参与国家管理的主动性,但受制于文化知识水平,同时在行为上有较多的官僚主义作风,经常下发无意义文件,很难正确完成国家管理的任务,所以急需进行文化建设,以提高政府工作者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质量,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

(二)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需要

列宁曾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系统考察了关于革命胜利后过渡时期的论述,这个过渡时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加强文化建设对于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在政治遗嘱中讲到:“应当不断地加强组织国民教师的工作,以便使他们从资产阶级制度的支柱变成苏维埃制度的支柱,以便通过他们去争取农民,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地联盟而同无产阶级结成联盟”。[2]同时,列宁指出文盲是没有政治的,如果连识字都做不到,那么谈政治是可笑的。所以对于近70%处于文盲状态的农民来说,如果他们不懂国家事务,不会读书看报了解国家政策,也就容易听信流言蜚语,从而被资产阶级所蛊惑、利用。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摆脱文盲状态,即使农民脱离同资产阶级地联盟而加入无产阶级的联盟,就必须通过教师传播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争取农民,从而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基础。

(三)驳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攻击革命必要性的论调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存在否认十月革命必要性,进而否认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调,认为俄国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论我国革命》对此有清楚地表述。列宁早在1915年《论欧洲联盟口号》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3],这是列宁对于“一国胜利论”的最初表述。列寧晚年思考文化建设也是进一步回应了俄国完全可以在无产阶级专政这个政治前提下发展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进步。世界历史发展一般规律不排斥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基础的,这是历史的辩证法。因此,即便俄国还没有到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那样高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俄国可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文化进步,这是列宁的理论贡献。列宁晚年再次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能说与为了在实践中驳斥机会主义否定革命这个目的是没有关系的。

二、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途径

要克服文化落后的状况,大力提高全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列宁在《日记摘录》中结合俄国特点,阐明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一)继承“文化遗产”,借鉴外来文化

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提到:“果然不出所料,我们距离普遍识字还远的很,甚至和沙皇时代(1897)比,我们的进步也太慢。这是对那些一直沉湎于“无产阶级文化”的幻想当中的人的一个严厉的警告和责难”。[4]在此,就要联系到无产阶级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全盘否定沙皇时代和资产阶级的文化的态度。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是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所以其针对此现象提出要批判的继承俄国旧制度下的“文化遗产”并吸收利用好外来文化,这里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文化遗产、资产阶级文化遗产,几千年来俄国形成了崇尚民主、重视精神力量、重视民族使命感、宗教虔诚等优秀的文化品质,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传统,但是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由于实行愚民政策,因此社会民众的文化水平低下,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后的管理者不仅缺乏正确管理的知识能力,也在转变过程中滋生了官僚主义,列宁对此强调要重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改造落后的文化;列宁批判了那些企图单纯凭借共产党员自身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想法,强调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好资产阶级遗留下来的知识、技术等;除此之外,列宁还阐述了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想法,只有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才能为俄国尽快摆脱落后的困境做贡献。

(二)增加教育经费,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甚至存在学生数量减少的情况,而这对发展先进文化是极为不利的。列宁对此号召增加教育经费,扩大投资预算,削减其他部门的经费用于教育领域,他认为“没有国家政权机关,沒有物质和财政上的帮助,就不可能把教育工作开展起来。”[6]除此之外,在沙皇统治时期,专制统治抑制教育的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毫无尊严和权力,他们甚至可以被农民驱赶,住在破烂的小木屋里受冻挨饿,甚至是与牲畜住在一起。对此,列宁在《日记摘录》中讲到:“我们没有关心或者远没有充分关心把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应有的高度,而不做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7]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是缩小俄国文化水平与欧美国家差距的关键因素,所以要使俄国摆脱不文明的状态,就必须要提高国民教师的地位。列宁认为首先要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增加教师的面包配给额;其次,强调教师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是值得人们尊敬的职业。在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地位提高的基础上列宁同样强调要注重教师修养的提高,严格要求提高其学识水平,形成与其地位身份相匹配的学识修养,即提高教师的全面修养。

(三)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苏维埃政权成立后,需要探索走向社会主义的途径,而合作社却可以把农民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组织起来。但是首先是作为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消费合作社有其弊端,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具有不可避免地狭隘性,私有观念根深蒂固,他们也认识不到合作社的重要性;其次是苏维埃政权发展新合作社的力量不足,远远达不到目标。因此,列宁提出了几项措施,一是组织教师下农村传播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明白参加合作社的意义,争取到农民的支持;二是发动城市工人支援农村居民,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列宁认为“这是城乡关系的一个基本政治问题,对于我们整个革命有决定的意义。”[8]加强城乡间的交流,是加强城市工人与农村雇工间的合作交往,并利用党的、工会的、个人的团体等来满足农村支部的文化需求;三是下农村的要求是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了解农村和农村的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措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深其社会主义信仰;四是城乡交流的要求,即转变今天城市给予农村文化的性质,强调苏维埃政权下的城乡关系是平等的,所传播的是与道德滑坡、贪污腐化等坏文化相反的,这种交流保持着农村的安静淳朴,这种城乡联系是自觉的、有计划的、系统的。

三、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价值

我国是一个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口大国,与列宁时期的俄国国情有相似之处,仍需不断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报告中讲到:“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所以,列宁晚年《日记摘录》中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

列宁晚年在《日记摘录》中的文化建设思想中强调了在落后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不仅要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借鉴资本主义遗留的文化,还要广泛的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优秀成果,虽然时间不同、国情不同,但这项文化建设的措施对我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仍有借鉴意义。首先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多次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ー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从历史和传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养料从而将我们的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除此之外,要全面客观的分析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做到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调动我国文化发展的活力,提升创造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

列宁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继承资产阶级优秀文化以及吸引国外专家指导的政策,对中国、对世界都具有深远借鉴意义。在我国文革时期,邓小平曾提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10]他勇敢果断,恢复国家的高考制度,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同时推进了恢复知识分子名誉和工作条件的问题,如教师不再是臭老九,在全民族树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给文革后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曙光,为我国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带来了曙光。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才的培养。因为人才资源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只有尊重、爱护、培养、团结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设新农村

列宁的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思想对我国现今进行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迪。我国农村当前的文化水平虽然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然存在文盲与半文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发展,如基层选举易受蛊惑;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同时滋生了自私、不诚信等问题,变得利益至上。鉴于此,我们在借鉴列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切实发展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向乡村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如公费师范生不仅要注重培养,更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还要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发展,让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我国的农村建设中,在实践中探索发展,从农民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繁荣农村文化生活。要发挥城乡融合的作用,城市不仅要在物质上帮助农村,发挥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要从文化上加强城市与农村的交流,力争创造反映农民生活,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发挥电影、戏剧等文化载体的作用,定期向农村提供文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时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促进农村文化基地的建立,促进农村进行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列宁的政治遗嘱《日记摘录》中阐述了在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途径,他批判单纯靠无产阶级进行文化建设的空想,指出要继承文化遗产,借鉴世界文化;他为了改变俄国文化落后的国情,指出要大力发展国民教育,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地位来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他看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指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结成无产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他的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要充分吸取其经验教训,促进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99页。

[2]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2页。

[3]《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4]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 585 页。

[6]《列宁全集》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7]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1页。

[8]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2页。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2页。

[10]《邓小平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猜你喜欢

列宁文化建设价值
拉美有多少“列宁”?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纪念列宁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