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历史进程及其艺术特征

2020-06-27杜思瑶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进程艺术特征

杜思瑶

摘    要: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包括陵墓神道大型仪卫性石雕、陵区大型纪念性石雕以及埋藏于陵区地下的以佣为代表的大型丛葬雕塑群和陈设于墓室内部用以陪葬的明器类雕塑等。这些陵墓雕塑与宗教雕塑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主干。

关键词: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历史进程;艺术特征

一、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历史进程

1、秦汉时期——第一个高峰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陵墓雕塑数量巨大且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将秦汉时期自信豪迈、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及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陕西省临潼,目前已出土了2000余个兵马俑,规模气势宏大震撼,象征着皇家权势之大、守卫之严。西汉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兴平道常村,作为陪葬墓安置于汉武帝茂陵的东北侧。马踏匈奴石雕是霍去病墓现存14件石雕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威武战马的雄健身姿象征西汉王朝的强盛与霍去病英勇抗击匈奴的豪迈气概。

2、魏晋南北朝时期——萧条与复兴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丧葬观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薄葬、归葬流行。由于战乱不断,魏晋时期的丧葬文化与陵墓雕塑均处于低谷时期,十分萧条。到了南北朝时期,陵墓雕塑开始复兴,在继承汉代仪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其中,南朝陵墓中发现的大量石翼兽,体量巨大且形态各异、造型饱满且刀法精炼,活力与气势并存。

3、隋唐时期——第二个高峰期(唐代为巅峰时期)

隋唐时期是继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而唐代因国力强盛且重视丧葬成为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发展的巅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陵墓雕塑有:昭陵六骏、乾陵石像生以及顺陵石狮等。昭陵六骏中,六块浮雕的尺寸大小近乎相同而六匹骏马却形态各异,刻画的生动细腻,成为初唐时期陵墓雕塑的典范。乾陵和顺陵石像生中的石狮均采用圆雕技法,体量巨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造型挺健且气势昂扬展现了大唐盛世的豪迈气度与蓬勃精神。

4、宋元时期——转折期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转折期,形式风格由汉唐时期的雄浑大气向明清时期的精丽繁复过渡,陵墓神道石雕虽存唐代遗风但活力渐失、气势渐弱。

5、明清时期——尾声

明清时期步入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陵墓雕塑的仪制仍然存在并基本上遵循沿袭前朝,明清时期遗存的石像生较多,其中明代最具代表性的有明孝陵神道石雕;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孝陵石像生。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墓,共设动物类石像生12对、文臣武将人物类石像生4对以及华表1对。清孝陵是清入关以后第一位皇帝顺治皇帝的陵墓,神道两旁设有18对石像生,相比于前朝,规模不减。明清时期的陵墓雕塑趋于精细,整体感渐弱,气势与神韵大不如前,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发展至明清时期步入尾声。

二、各个时期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

1、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高度的写实风格,追求真实性以及宏大磅礴的气势。数量众多且排列整齐的兵马俑均按照真人、真马的体量制作而成,形体的比例与结构亦合乎真实尺度,陶俑的头、手、脚、肩宽、臂长等各部位与我们今天广为流传的“站七坐五盘三半”等十分吻合。此外,陶俑的服饰与五官等细节刻画也十分写实,尤其是五官的刻画。

2、西汉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雕通过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循石遁型,其艺术特征是:雄浑古朴、气魄宏伟、不拘小节。相比于秦始皇陵兵马俑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霍去病墓石雕更加注重意象的表达,造型抽象写意、不拘小节。以霍去病墓石雕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马踏匈奴为例,作者采用象征、夸张和对比的艺术手法对整石进行雕琢,战败的匈奴蜷缩在威武雄壮的战马脚下,象征的是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威猛、征战沙场、奋勇击败匈奴的场景。对战败的匈奴人的头发和胡须进行夸张处理,战马与马下匈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者对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卓越战功产生无限遐想。

3、唐代顺陵石狮

唐代石狮的造型,首先强调对自然形象进行严谨的还原性刻画并高度概括,装饰语言精炼。其次,唐代石狮的形象强调整体性、追求团块结构,利用整石石材的体量塑造完整饱满的造型。整体造型与局部装饰遵循疏与密的节奏变化,使石雕显示出高超的造型技巧和整体取舍的大局控制能力。唐代顺陵石狮在盛唐时期的帝陵石刻中代表了这一时代石刻艺术发展的最高水平,整体造型饱满单纯、装饰简约精美,形象神态生动自然,气势宏大。

4、北宋神道石像生

北宋共七帝八陵,其石像生也各有特点,但总体来看,北宋帝陵石像生的艺术特征如下:一、合理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对石像生的比例进行更改,夸大人物类石像生的头部尺寸,北宋帝陵石人像身高与头的比例一般在 4. 2- 4. 8∶ 1。二、较为注重突出写实风格,石马石人等造型的刻画与塑造均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或动物近似,并且北宋帝陵石像生注重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关系的处理。

5、清代西陵石文臣

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石文臣,高约2.8米,注重整体塑造的同时细节刻画也极为精细,石文臣身着清朝官服,由官服补子上的仙鹤造型可以得知,此石文臣刻画的是清代一品大臣形象。其双手捻捏朝珠置于胸前,双脚微微岔开呈站立式,好似随时听从诏示,整体造型敦实浑圆。细节的刻画真实细腻,面部表情微微带有笑意,给人以亲和之感,略显可爱而非可畏可敬,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发展至明清时期步入尾声。

结语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生死观与丧葬观的重要途径,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国古代仪卫性雕塑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陵墓雕塑的艺术特征,进而间接了解到历朝历代统治者思想观念以及民众审美的转变。在现代雕塑的进程中,我们应对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持有挖掘、探究的态度,而非选择遗忘。

参考文献:

[1]傅天仇.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陳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1993.12.

[3]石建文,艾婧.品味清东陵的石雕艺术—石像生[J].美术向导,2013.12.

[4]吴东升.论明孝陵神道石象生的艺术风格[D].南京大学,2012.

[5]孟凡人.北宋帝陵石像生研究[J].考古学报,2010.07.

猜你喜欢

历史进程艺术特征
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历史进程及学派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学制变革的分析
对秦国统一六国的原因分析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
美国师德建设的历史进程、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