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疫”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向阳而生

2020-06-27张周

中国德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命课程教育

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领略生命的多姿多彩,体悟生命的丰盈美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成就生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己和谐相处。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在全世界肆虐蔓延,给这个看似平静的地球村带来了莫大的恐慌,也给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生活即教育,疫情即教材。这场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全球战“疫”其实就是一本最真实、最生动、最深刻的公民教科书。对于学校来说,我们需要从这本教科书中努力挖掘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对现实世界既有理性认知又有热爱情怀的英雄主义。一言以蔽之,学校实施富有时代感、现场感和价值感的战“疫”教育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向阳而生。具体而言,就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彰显自然的生命活力,持续提升自主的生存技能,深度内化自适的生态理念,以及全面发展自由的生长样态。

一、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充分彰显自然的生命活力

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积极引导学生领略生命的多姿多彩,体悟生命的丰盈美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成就生命,学会如何更好地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以及与自己和谐相处。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做到“用灵魂唤醒灵魂”,学校就须扎根生命土壤,立足教育原点,坚守学生立场,正面激励学生从苦难中汲取积极的生命能量,从生活中建构真实的生命意义。

在青少年品格发展的“拔节孕穗期”,学校应结合当前战“疫”教育的鲜活题材,着重从生命认知、生命体验和生命成长三个层面实施生命教育。

一是开展生命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自然、生物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不仅要共同探究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漫长进化过程,以及正确认识人类生命的自然属性等内容,同时还要不断了解自然的真面目以及人对自然的依存性,理性思考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有效避免自然对人类进行报复等问题。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堂上,我们需要将此次战“疫”中所涉及的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生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不同层面的关系进行梳理,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白“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还可以在音乐、体育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感受生命的律动,在语文、历史课堂上一起品读生命的华章。

二是开展生命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会看到个别学生因学习问题或生活琐事而伤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极端现象,这些典型的反例无不引起我们对当前生命教育现状的警觉与反思。生命教育是观照现实、体验真实生活的教育。为此,我们让学生既要真切体会到疫情的残酷与惨烈,又要感受到战“疫”背后的信念与力量;既要清醒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又要深刻领悟生活的珍贵与美好;既要坚决摒弃形形色色的假恶丑,又要执着追求点点滴滴的真善美。这样,学生才会在生命体验中以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以成长的勇气直面困境,以阳光的情怀敬畏生命,以热爱的姿态珍视生活。

三是开展生命成长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在疫情爆发后,人们有失去亲人的悲恸,更有挽救生命的感动;有宅家隔离的焦虑,更有向阳而生的淡定;有顾忌眼前的苟且,更有逆行而上的担当。其实,这次战“疫”中发生的所有感天动地的故事和涌现的一切可歌可泣的英雄,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这些光辉事迹和榜样人物正是当前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最好的活教材,我们可以从中启迪学生冷静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并使之从思想上、情感上和行为上有所改变,而这些思考与改变就是生命的自觉成长。

二、让学生学会保护自我,持续提升自主的生存技能

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戰“疫”教育需要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持续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生存技能。

首先,积极构建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本着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建课程的基本原则,各学校、各学科教师可以将战“疫”课程开发成以“生命自然、生活自适、生存自主和生长自由”为主题的特色化阳光校本课程。在战“疫”中,那些逆行而上的伟岸背影、光辉鲜活的英雄形象、气吞山河的惊世壮举、催人奋进的动人故事,都会成为生命教育的课程资源。

其次,科学实施生命教育文本阅读。用经典滋养生命,用知识守护生命,用智慧成就生命。我们要激励学生在科学读物中寻找生命的色彩,在文学经典中认识生命的样态,从其他教育文本中汲取生命的养分,甚至还可以在《死亡诗社》《遗愿清单》这类影视作品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再次,深入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地实施序列化的户外求生课程体验和技能拓展培训,或者分年段开展疾病防控、抗震减灾、消防疏散演练等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实际上,根据学科课标要求,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样的亲身体验等机会,是持续提升学生自我保护和自主生存技能的有效策略。

最后,不断完善生命教育协同机制。在“停课不停学”期间,除了学校实施学科线上教学之外,家庭也承担了包括生活习惯养成和生存技能训练在内的大量亲子教育工作,这都为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模式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本。战“疫”教育是一个形式多样、层面广泛、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大胆突破传统校园的有形“围墙”,积极拓展生命教育的时空维度,主动将学校、家庭、政府、医院和社会(社区)“五位一体”的战“疫”课程资源进行深度整合,进而有效探索出新时代青少年生命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元实践机制。

三、让学生重塑绿色心理,深度内化自适的生态理念

置身于互联网+战“疫”的特殊时期,面对与疫情相关的爆炸式增加的正面与负面信息,以及从这些信息中流露出的积极或消极情绪,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适应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如何促进他们深度内化一种阳光健康、积极进取、和谐包容、动态稳定的生态理念?如何帮助他们真正建筑一道绿色心理的“防护墙”?这是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归结起来,重塑学生绿色心理需要让他们拥有“五心”:

一是共情心。面对疫情,我们的学生不应抱以冷漠与偏见,而应该感同身受,拥有一颗同情心,能够对弱者或不幸之人表现出应有的尊重、怜悯与善良,同时给予力所能及的关爱、支持与帮助。

二是感恩心。战“疫”期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享受的岁月静好都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意识到自己安然无恙的背后却有太多人的付出和牺牲,所以我们就要懂得心怀感恩、知恩图报。

三是责任心。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要从心底保存一份感动与感激,还要从“逆行者”的身上学到一种大义与担当。这种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无私无畏的高贵品质其实正是每个公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是耐挫心。成长路上没有永远的坦途,迎接我们的往往是无数的挫折与失败。如若学生没有钝感之心、勇敢之心、刚毅之心,那么他们可能随时都会被突如其来的困难和挑战压垮。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所以,我们实施战“疫”教育就要让学生懂得在变革中主动适应环境,学会在逆境中不断锤炼自己,平时善于和心灵进行深度交流,经常乐于同未来展开友好对话。

五是公德心。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从一些青少年的身上发现忘恩负义、自私自利、蛮横无理、冷酷麻木等问题,甚而还会偶见个别“精外分子”通过自媒体等平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进行恶毒攻击和仇视谩骂。我们除了需要对其予以坚决抵制并实施道德干预之外,还应灵活运用好此次战“疫”素材,切实讲述好战“疫”故事,着力培育当前新生代青少年良好的品格修养与社会公德,真正让他们明白自己不只是“自然人”或“经济人”,还更是社会人和道德人。

四、让学生成为时代公民,全面发展自由的生长样态

战“疫”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充分彰显自然的生命活力,持续提升自主的生存技能,深度内化自适的生态理念,同时还要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自由的生长样态,并引导他们自觉地将“小我”的生命努力成长为“大我”的生命。战“疫”中,有很多的生命溘然逝去,而更多的生命得到了及时拯救。如此不幸之中的万幸当然不单是源于个体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更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们身后有那么多来自大江南北的“最美逆行者”,有那么多替我们负重前行的铁肩担道义者,还有那么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默默奉献者。同样,这场全民战“疫”也是一本既记录着惶恐、悲伤和孤独,也写满了勇气、信念和担当的公民教科书。我们要用好这本叙事宏大、包罗万象的教科书,就应坚持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积极培育学生“大我”的生命情怀和新时代的公民素养,在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着力引导他们正确厘清有关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规则、索取与奉献等关系,切实帮助他们深刻理解有关荣誉与尊严、意义与价值、生存与死亡等生命教育哲学。

我當有我,不枉此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前者表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小我”,而后者展现的则是一个顶天立地、正道沧桑的“大我”。战“疫”教育,就是让学生的心中不只装有小我、小家、小天地,还应装有社会、国家和苍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没有国界,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立足于全球战“疫”格局中,我们还要努力培育当代青少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激励他们自觉地将个人生命与他人生命相联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依存,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将个人未来与世界未来相融合,积极培养他们心怀感恩、关爱他人,心怀伟志、报效祖国,心怀天下、服务社会的时代使命感与公民责任感,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良善的生活与自由的世界里向阳而生、向美而行。

[张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上东小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何蕊

猜你喜欢

生命课程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