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与展望

2020-06-27冯建军

中国德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生命课程学校

新时代,党和政府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更加重视生命教育。总结我国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国的生命教育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源于一些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政府层面重视生命教育始于2004年,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自2004年起,辽宁、上海、湖南、黑龙江等省(市)相继颁布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纲要或方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重视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提到了国家层面。2015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珍爱生命”列入其中。

生命教育出現以来,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展了实践探索。新时代,党和政府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更加重视生命教育。总结我国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我国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20世纪60年代,生命教育出现在西方,主要是因为毒品、暴力、艾滋病泛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生命教育诞生,其面临的问题与西方不同,主要是生命的丧失和伤害,包括自杀、他杀、意外伤害和心理健康问题等。针对此类问题,生命教育成为预防和消解生命问题的教育,诸如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等。这也体现在地方政府颁布的生命教育文件中。如:2004年,辽宁省颁布的《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把中小学心理健康、青春期教育、毒品预防、法制、安全、公共卫生、预防艾滋病、环境保护、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作为中小学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关怀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

由于生命教育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各地根据本地区情况,尤其是根据本地区中小学生生命所面对的主要问题,确立各地生命教育的不同侧重点和不同取向。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教育部门特别强调生命安全教育。近年来针对中小学日益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开始强调预防校园欺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生命教育特别强调生命与健康的重要性。总的来说,最初的生命教育都是针对中小学生生命发展中的问题而实施的教育,带有治疗和防范性质,可以称为“治疗性生命教育”。当然,因为中小学生生命发展中的问题不同,生命教育就出现了诸如生理、心理、伦理、健康、生活等不同取向,在西方国家也同样如此。

最初的生命教育带有消极防范的性质,基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利于生命的完整发展。生命教育的研究者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开始着眼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发展,提出发展性生命教育的思想。发展性生命教育,不是从生命问题出发,是从生命发展需要出发,从对人生的思考出发,整体设计生命教育。如台湾大学孙效智从人生的三大问题出发——人为何而活?人应如何生活?人如何能活出应活出的生命?——来思考和设计生命教育。朱永新主持的新生命教育,以生命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积极生活、幸福人生,拓展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形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人。孙效智的思想成为台湾生命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朱永新的思想体现在新生命教育教材研发和实验研究中。

一些学者把生命教育局限于“人之生命”,而肖川把生命教育之生命,扩展到一切“有生之命”,包括人和自然,生命教育关涉一切“有生之命”,因此,关爱自然的教育也列入生命教育之中,这体现在他所主编的《生命教育》教材中。在各地实践中,也有把环境教育、生态教育纳入生命教育之中的。

二、我国生命教育的学校实践方式

我国的生命教育不是国家教育部门自上而下推行的,而是民间自下而上开展的。最初是借助于一些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和教育实验,一些省市重视生命教育,则开设地方课程;—些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则开设校本课程。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统一的要求,从内容上看,有安全、心理、生活、伦理等不同取向;从形式上看,有专门课程、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和文化熏陶等不同形式。有的学校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有的学校开展专题生命教育和实践活动,有的学校强调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同时,都会强调生命化教育环境的打造和文化的熏陶。

(一)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要不要通过专门的课程来实施?笔者认为,生命教育具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有其固定的内容,其他学科难以完成,因此,有独立设置的必要。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具有系统性,并配有专门的教材、师资力量和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

中小学生命教育专设课程,多是以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形式出现的。如:2008年,云南省颁布的《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2009年,黑龙江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开设生命教育课,每两周一课时;2011年,北京市将生命教育纳入地方课程。除了地方政府的推动外,肖川、朱永新等学者还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成立了生命教育实验学校、生命教育学校联盟或实验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验研究。

因为生命教育不是国家课程,没有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不少学者和学校自发编写了生命教育的教材或读本。这些教材都是地方性教材或校本教材,其内容和体例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从小学到高中螺旋上升的特点,体现了生命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体验性等。

如罗崇敏主编的《生命·生存·生活》(人民出版社)系列教材,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通过生存教育,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保护生存环境,把握生存规律,培养生存意志;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教材在小学部分突出活动性,设置“活动园地”“故事屋”“心语点灯”“行动舞台”等栏目;中学部分突出知识性、理论性,设置“活动”“知识链接”“生命事例”“专题辨析”“小组辩论”等栏目。

再如朱永新、冯建军、袁卫星主编的《新生命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系列教材,根据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维度,设置了安全与健康、养成与交往、生涯与信仰等板块,小学1-3年级采用绘本形式,4年級以上采用互动体验形式,设置“生命导语”“学习目标”“自我测评”“互动体验”“走进生活”“拓展延伸”“成长档案”等栏目。

(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

有的地方不主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主张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要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即便是主张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同样也强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黑龙江省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意见》指出,要将中小学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与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初中的思想品德(小学、初中该课程现已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

各科教学都以适当的方式渗透生命教育,但侧重点不同,尤其是中小学德育课程,在国家课程中承担着生命教育的重任,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就21世纪以来国内中小学德育课程来说,小学“品德与生活”基于儿童的生活设计了四个方面,在健康、积极的生活中,特别提到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的生存关系,为其一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设计了“我的健康成长”模块,有机整合了“生命与安全”的内容,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上、勤劳朴素的态度”,以及“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中“思想品德”在课程目标中,强调“感受生命的珍贵,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在内容中以“成长中的我”为模块,涉及生理、心理发展和生命思考等方面。更名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强调主流价值观的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内在需求发生关联,更具自觉的生命教育意识,关注人的生命状态,强调积极正向的生命基调,探索激发生命内在生长的价值引导。总体来说,德育课程旨在使学生认识社会关系中的“我”,认识社会对“我”的影响,学会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冲突,具有宽容、共生的品质。

语文、历史等课程,通过历史人物、文本故事、阅读欣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

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课程为学生讲授生命知识,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掌握生命的特点,了解生命成长的规律。

体育、健康等课程,使学生了解运动和健康的知识,掌握运动和健康的技能,学会安全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培养学生强身健体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保护生命,健康成长。

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认识大自然的规律,使学生敬畏自然、保护自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音乐、美术等课程,利用艺术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审美情趣、健康体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和优雅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创造热情。

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劳动习惯、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

(三)专题教育

在我国的生命教育中,专题教育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形式。不同于专设课程的系统性和学科渗透的广泛性,专题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生命发展中的问题,结合区域、学校的优势,整合相关课程内容,以短期的、时效性强的方式进行。专题教育不局限于学校,还可拓展到社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类公益性机构、青少年教育与训练基地的功能,对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训练,丰富其生活体验。如:利用医院、殡仪馆等,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利用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展览馆、污水处理企业等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利用交通队、消防队、地震台等开展安全教育;利用养老院、儿童福利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等开展关爱老人、孤儿、残疾人的教育。

专题教育虽然可以拓展到社会,但其教育内容是根据学校,特别是学生的需要而设定的。一般来说,涉及的主题有: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与健康教育、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预防网络沉迷教育、预防校园欺凌教育、环境和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等。专题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开设微型课程、讲座、报告、读书和演讲、研学和社会服务等。

(四)学校实践活动

生命教育强调活动和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学校生命教育的主要实践活动有:班团队活动、节日和纪念日活动、校园节(会)活动、仪式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

班团队活动。班团队活动是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的常规活动,每周安排1课时。一些学校的生命教育就是借助班团队活动展开。

节日和纪念日活动。学校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特别要在世界环境日、禁毒日、预防艾滋病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和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要纪念日,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校园节(会)活动。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每学期举办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电影节、音乐会、故事会等,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美好。

仪式教育活动。举办入学仪式、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唤起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学生社团活动。学校发展绿色环保社团、生物科技社团、心理互助社团、体育健身社团等,指导学生广泛开展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进而欣赏和热爱生活。

综上所述,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学科渗透、专题教育和学校实践活动这四种生命教育形式各有优缺点(见表1),它们是生命教育的显性形式。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创新生命化的学校环境和学校文化,使学生沐浴在生命的滋润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通过生命化课堂、生命化的班级管理、生命化的同伴生活,感受来自老师、同学的生命温暖,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友谊,享受生命的美好。这些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形式。

以上每种形式都有优缺点,各地各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种或者多种形式。—些学校开设生命教育专门课程,但这需要课时的保证,对有些地区和学校来说,则难以做到。其他三种形式,由于不需要单独的课程和课时,而是利用已有的时间进行,因此,具有较大的可行性。相比而言,专题教育不仅主题集中,而且时间上也有保证,能够满足治疗性生命教育的需要。但对于发展性生命教育而言,则需要系统的学习,建议采用专设课程的方式。

三、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生命教育从无到有,从呼吁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尤其是2005年以来,生命教育在一些地区和—些学校广泛开展。总结我国生命教育的发展经验,主要是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推动,课题研究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社会团体在推动教师培训、教材研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力量。但目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各地各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一。生命教育在推行中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与挑战,主要包括:

(一)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对生命的无视和排斥

中国生命教育的开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传统文化强调“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把生命与仁义对立起来,为了仁义道德可以牺牲生命。儒家这一思想发展为一种社会伦理思想,把道德与生命对立起来,以道德来否定和排斥生命,社会所推崇的道德模范多是以生命换取道德的高尚,这种道德观完全无视生命的存在。

就现实教育而言,中国还存在着应试教育的顽症痼疾。应试教育一切为了分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为了考取高分,过度学习而不顾生命健康,将生命当作灌注知识的工具,成为赚取分数的工具,不顾,甚至不惜摧残生命,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心理健康程度不佳,生命意义空虚,出现自杀等情况。

(二)生命教育的发展缺少国家层面的有力支持

生命教育在我国的推动,萌芽期主要是靠一些学者的课题研究和实验。2004年,辽宁省颁布了第一个省级生命教育文件,生命教育得到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提到生命教育。虽然国家文件中提到了生命教育,但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没有在国家層面制定生命教育的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生命教育主要是靠一些省市的自觉实践、一些社会团体举办的学术会议和论坛推动。目前,大家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也不统一,有的泛化为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的窄化为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学校的生命教育缺乏统一的规范。

(三)学校在实施生命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生命教育尚未纳入课程体系,不能保证生命教育的常态化。多数省市由于没有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只能通过其他学科渗透和课外、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科渗透和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保证生命教育的开展。

第二,缺少高质量的生命教育教材和丰富的课程资源。由于生命教育没有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因此,国家也没有制定课程标准。虽然出版了不少生命教育教材,但都是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有的教材质量也不高,而且除了教材外,其他生命教育资源,例如图画书、游戏、动漫、电影、视频、网站、实践基地等尚未得到开发。

第三,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肢解化,无法满足完整生命发展的需要。伴随着学生生命发展中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各地各校开展了安全教育、心理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等,但基本上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问题出发,内容单一,忽视了生命发展的整体性。

第四,生命教育课堂知识化,缺少生命活动体验。近年来国内开发的多是生命教育的纸质教材,生命教育的其他资源如绘本、电影、道具等不多,尤其是生命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贫乏,生命教育局限于课堂学习,多是传授一些有关生命的知识,开展一些生存技能的训练,缺少生命活动体验。

第五,生命教育师资缺乏,培养和培训滞后。学校缺少生命教育课程的专业教师,多数学校生命教育教师由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或思想政治、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教师担任,师范院校也没有专门培养生命教育教师的专业和课程。对于在职教师,虽然一些社会团体,如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宋庆龄基金会、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等,通过举办生命教育论坛,开展一些生命教育的教学观摩活动,但系统的培训相当少。生命教育师资的缺乏,成为开展生命教育的瓶颈。

四、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的展望与期待

(一)加强理论研究,建构发展性的中国生命教育理论体系

生命教育在不同国家的出现有着不同的背景,有的是针对吸毒、艾滋病、暴力等严重的社会问题,有的是针对生命意义的危机问题,因此,生命教育也有不同的取向,如生理健康取向、社会伦理取向、精神发展取向和社会生活取向等。新时代中国的生命教育不是针对生命发展中的困顿,而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从生命发展的需要出发,为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因此,它不同于针对生命问题的治疗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完整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发展性生命教育,就是要拓展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和精神生命之高,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生命完整、人格坚强的人。为此,必须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中国生命教育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

(二)在国家层面制定生命教育的实施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

“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为了使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和颁布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生命教育的原则、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课程体系,建立以生命教育课程为主体,多学科渗透和社会实践活动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生命教育实施体系。

(三)研发生命教育的课程和学习资源,形成“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

课程是实施生命教育的抓手。要研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集中国内生命教育学者,着眼于整体生命发展的要求,整合相关生命教育资源,研发生命教育系列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生命教育资源,如教学资源库、客户端App、系列动漫、游戏、图画书、智能学习终端等。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少年宫、活动中心、实践学校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专题活动馆(室),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命教育网络,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社会的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

(四)探索以发展性为主,发展性和治疗性结合的生命教育实施模式

发展性生命教育面向每个学生的生命发展需要,治疗性生命教育面向有生命問题的学生的需要。生命教育在对象上,要坚持面向全体和关照特殊相结合;在实施上,坚持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把发展、预防和对特殊群体的干预结合起来。在专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教学中,以活动为主体,围绕情境模拟、案例分析、践行体验和拓展延伸等环节,把认知、体验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生命发展融知、情、意、行于一体。

(五)加强生命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生命素养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实施者。生命教育教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命教育专职教师,一部分为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等。生命教育专职教师要通过专门的专业、课程来培养,师范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中的教师教育专业要把生命教育列为必修课程,同时试点开设生命教育本科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中开设生命教育专业方向。各地要把生命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中小学教师通识培训,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养。要重点面向中小学班主任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普及,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推动以生命教育为核心能力的班主任专业发展。要发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机构、社会生命教育团体在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以确保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培训。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何蕊

猜你喜欢

生命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