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氧气燃烧控制对烟气中NOx排放的影响

2020-06-27余小华李明周宫志昊訾圣群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6期
关键词:烟气燃气氧气

余小华,李明周,张 磊,宫志昊,訾圣群

(1.铜陵有色,安徽 铜陵 244000;2.江西理工大学,江西 赣州 341000;3.盈德气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 200134)

NOx的化合物有多种形式,在高温燃烧条件下,NOx主要以NO的形式存在,最初排放的NOx中NO约占95%左右,然而NO在常态下极易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生成NO2,故大气中NOx基本以NO2的形式存在。氮氧化物的危害在于:第一它本身可刺激肺部,使人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对儿童来说,长期吸入氮氧化物可能会导致肺结构的改变;第二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与水分子作用产生酸雨;第三NOx与大气中的臭氧发生反应生成另一种氮氧化物与氧气,从而打破臭氧平衡,破坏臭氧层[1,2],其原理为:

O3+NO=NO2+O2,O+NO2=NO+O2。

这种反应是反复循环的,最终使得O3变成O2,而氮氧化物只作为催化剂的作用。

氧气燃烧技术以其节能减排、高效环保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有色冶金、玻璃建材等行业,尤其以铜精炼回转炉的应用,因其50%以上的节能率而得到全行业的大力推广。氧气燃烧技术相较于空气助燃,以高浓度氧气替代常规空气助燃,摒除了无效氮气的影响,大幅减少了烟气排放总量,因助燃输入的氮气大幅减少,NOx排放总量显著降低,在环保排放上优势显著。但生产作业环保要求,炉膛需保持负压作业,将吸入一定比例的环境氮气,氧气燃烧的超高温的火焰,在未进行合理控制氧气燃烧条件的情况下,将大量生产NOx,本文研究讨论如何合理应用并控制氧气燃烧,以实现最低NOx排放。

1 燃烧过程NOx产生机理

1.1 NOx产生类型

对于燃烧过程中,生成NOx的途径主要包括:热力型NOx、燃料型NOx,快速型NOx,对于铜精炼生产过程中,以天然气为燃料,主要以热力型NOx为主。

1.2 温度对NOx的影响

氮气高温下将会发生氧化反应,如图1所示,用氧气浓度为95%,当温度升高至2800F(1537℃)以上时,每升高100℃,NOx生产的反应速率提高6倍~7倍,即随着炉内燃烧温度的提高,NOx的排放量将升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合理炉温、火焰温度来控制NOx的排放量[3]。铜精炼温度为1200∽1300℃,该温度区域NOx生成速率不高,故控制的重点在于燃烧器火焰温度。

图1 燃烧烟气温度与NOx含量的关系[2]

2 铜冶炼氧气燃烧技术

2.1 技术原理

当前我厂应用的是引进的氧气燃烧技术,其技术原理是氧气燃烧技术作为常规空气助燃技术的替代,减少了空气中79%的无效氮气的介入,大幅降低了烟气量及其所带走热量,达到节能的目的。

燃料在高氧浓度的气氛下,反应速率极大加快,燃烧火焰温度极高(最高火焰温度可到2700℃以上[4]),在负压作业的窑炉工况下,将大量生产NOx,且极高温不利于窑炉耐材寿命。其氧气燃烧技术的核心是燃气的低动量控制及氧气的分级助燃原理,见图2。

图2 氧气燃烧技术原理示意图

燃气和一次氧通过燃烧器的燃烧喷嘴,以较低的速度进入炉膛;二次氧通过燃烧器氧枪喷嘴高速进入炉膛内,在与燃气反应前分别与烟气发生卷吸、弥散混合后燃烧,燃气喷嘴二次氧气在炉内与烟气和燃气二次混合燃烧。

燃气与一次氧形成欠氧燃烧气氛,有效降低NOx生成,且低动量火焰降低了卷吸含氮炉气的能力,高动量二次氧卷吸炉气稀释了其反应阶段的氧浓度,燃烧边界更广,火焰相对弥散,覆盖分布更广,温度梯度相对小,温度均匀性好,峰值温度更低,从而抑制NOx生成。

2.2 燃气氧气燃烧系统特点

如技术原理所述,其系统中氧气设计为一次氧和二次氧,均可独立控制且二者比例关系精确控制,针对不同阶段的冶炼工况,设置了不同的比例,以满足不同阶段炉内氧化气氛或还原气氛的控制。具体特点如下:①天然气、氧气的安全控制,以及流量精确控制,保证燃烧效率最佳和能耗控制最佳。②氧气分级控制,一次氧和二次氧可独立控制,但预设可调范围,以确保燃烧器最佳工作特性。③燃烧器设计简洁,包括:燃烧喷嘴、氧枪和烧嘴保护砖。喷嘴和氧枪本体轻巧易拆卸调节,为燃烧器特性调整提供便利,且维护方便、成本低。

3 生产实践控制

氧气燃烧系统在设计之初即为获得低氮特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未能充分重视和理解其低氮燃烧的特性,在生产过程中未能够对细节控制进行有效管理。

故根据控制NOx生成的角度(控制炉温和火焰温度),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验证其在低氮控制上的设计原理,分别是氧过剩系数、分级氧气比例、燃烧喷嘴位置、燃气喷嘴出口速度。

3.1 氧过剩系数控制[5]

氧过剩系数的定义同空气过剩系数,对燃烧效率影响的一个重要参数,理论上能够确保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过剩系数越小越好。

图3 氧过剩系数与NOx含量的关系

因氧气助燃的高燃烧效率,现有系统设计的初始过剩系数为1.0,即理论完全燃烧,由微负压所带来的空气作为过剩部分,以确保燃气充分燃尽,从而确保最佳能源消耗,见图3。

在相同工况下(空炉待料保温1250℃),通过改变总氧燃比参数,分别检测NOx排放数值。氧过剩系数调整试验过程中,天然气流量、分级氧气比例、燃烧喷嘴位置以及燃烧喷嘴均为作出改变,相关参数如下:天然气流量260Nm³/h,分级氧气比例80%、燃烧喷嘴尺寸30mm(对应出口速度110m/s)。

结果分析:①氧过剩系数对燃烧的影响与空气过剩系数一致,越低的过剩系数获得最佳的NOx生成,一是因为反应区无过剩的氧分子与氮反应,二是较高的氧过剩系数使得烧嘴出口氧浓度有所提高,从而使得火焰温度提高,使得NOx生成速率提高,从而提升了NOx排放浓度。②当过剩系数达到1.10时,NOx排放数值略有下降,实测的数值组中存在更高的数值,也存在更低的数值,导致其原因在于一是过剩的常温氧气对火焰有一定的冷却作用,二是更多的二次氧卷吸烟气的动量提高,卷吸稀释能力提高,使得燃烧反应区域氧浓度进一步降低,从而总体上降低了火焰温度。实际数据的反复变化大部分是因为炉压的变化,可能抵消了二次氧的动量的卷吸稀释作用。③调整氧过剩系数,通过结果可知,过剩系数的大幅变化并未对排放浓度带来特别大的变化,是因为过剩的氧气量相比较于炉膛尺寸和燃烧总量来说,都是比例较小的,这一点从排放的烟气中无明显变化的氧含量,也可以验证这一点。

3.2 分级氧气比例控制

氧气燃烧控制的核心为分级稀释燃烧技术,类似于空气燃烧的多级燃烧或再燃烧技术,差别在于二次氧的动量相比于空气更高,以达到与空气分级燃烧相同的效果,实现一次燃烧区欠氧燃烧(还原性气氛),NOx的生成将被燃料中的碳氢还原成N2,二次氧卷吸烟气稀释氧浓度后,充分燃尽燃气,生成少量NO,相较于常规氧气燃烧,火焰温度大幅降低,较少的氧化性高温的气氛,有效抑制NOx生成,见图4。

图4 二次氧比例与NOx含量的关系

在相同工况下(空炉待料保温1250℃),天然气流量260Nm³/h,氧过剩系数1.02,燃烧喷嘴尺寸30mm(对应出口速度110m/s)。

结果分析:①通过数据可知:二次氧比例越高,NOx控制越好。其原因在于:一次氧与燃气距离较近,越多的一次氧带来更高的一次燃烧区温度,也影响降低了一次燃烧区的还原性气氛,使得火焰温度较高,从而加剧NOx生成速度。②二次氧比例为90%,一次氧流量过小,导致燃烧喷嘴火焰偏软,火焰形态控制较差,易冲刷到炉体烟气区拱顶部分,虽然NOx排放结果略好于二次氧比例为80%的工况,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80%分级比例更佳。

3.3 燃气喷嘴出口速度控制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应用的氧气燃烧喷嘴速度普遍高于空气烧嘴,燃气/助燃剂速度比是影响燃烧火焰的重要参数之一,因氧气速度已经非常高,故我们试验中固定氧气速度,仅改变天然气喷出速度,以观察火焰变化以及对NOx的影响。

在相同工况下(空炉待料保温1250℃),天然气流量260Nm³/h,氧过剩系数1.02,二次氧分级比例为80%,只改变喷嘴口径而调整喷嘴出口速度,见图5。

图5 喷嘴口径与NOx含量的关系

结果分析:①通过数据可知:燃气出口速度越快,NOx生成量越高,即燃气/氧气的速度差越大,火焰高温区越小。②燃烧喷嘴与氧枪的间距为200mm,燃气速度越快,燃气与二次氧的相互影响、快速混合、反应时间缩短,燃烧反应区域变小,火焰温度升高。③此工况下,燃气喷嘴为61m/s时,火焰形态正常,铜水升温、炉内温差均无明显变化,考虑到小流量下(最小流量50Nm³/h),燃气速度仅12m/s,喷嘴背压极低,炉压波动情况下,存在回火的风险,故实际使用喷嘴依旧为30mm直径的燃气喷嘴。

4 结语

随着日渐趋紧的环保政策,同时借鉴其他行业应用氧气燃烧后的环保政策,NOx控制仍是大势所趋。故充分研究并掌握氧气燃烧控制对NOx生成的影响非常必要。另外氧气燃烧通过多年的技术演变,从最初的为了获得更好的燃烧效率和更高的火焰温度,到现在的为适应不同生产工况的需求为目的。早些年在欧美国家运用的比较广,他们通过在火焰形态控制或者温度分布控制上,改变燃料与氧气的速度和射流强度或者混合形式,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温度特征控制、火焰形态控制的燃烧技术。近年在国内,随着节能环保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绿色冶炼的高要求,氧气燃烧技术逐步推广到各大企业。氧气燃烧技术在国内铜冶炼行业首次成功应用是2008年金隆铜业阳极炉氧气燃烧改造,迄今已12年,为行业节能减排作出了巨大的贡献[6],随后新建或者改造的铜冶炼项目,基本上运用了氧气燃烧技术。

猜你喜欢

烟气燃气氧气
固体吸附剂脱除烟气中SOx/NOx的研究进展
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应用与节能环保分析
对一起燃气泄漏爆炸引发火灾的调查
教材《燃气工程施工》于2022年1月出版
近期实施的燃气国家标准
探讨燃气工程的造价控制及跟踪审计
一种氧气瓶氧气吸入器的研制与应用
氧气汇流排间电气设计
水泥窑高温高尘SCR烟气脱硝系统的应用
柴油机烟气排放状况及减排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