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颍河生产圩治理探讨

2020-06-24高强

安徽农学通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颍河

摘 要:该文介绍了颍河生产圩的概况,针对生产圩存在防洪标准较低、影响河道泄洪能力等问题,结合生产圩的具体情况,提出分类治理方案。

关键词:颍河;生产圩;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077-02

1 流域概况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脉,在安徽省沫河口入淮,全长620km,流域总面积为36651km2。安徽省境内称为颍河,河道长207km,河槽宽100~180m,河深8~12m。流域面积为4112km2,流域内人口455万人,耕地28.27万hm2。经过多年治理,目前颍河防洪能力基本达到20年一遇。但受历史上黄泛影响,颍河弯曲河段多,两岸滩地淤高,堤距宽窄不一,堤外滩地生产圩众多,居住大量人口,严重影响河道泄洪能力。

2 生产圩形成与现状

颍河滩区生产圩堤众多,大多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历史上生产圩为颍河河滩洼地,因元、明、清历代洪水多次入颍,漫溢成灾,当地群众为防洪水沿河主槽修筑堤防。特别是1938年黄河花园口南堤扒口,颍河沿岸群众为抵御洪水,于1939年修筑干堤(即现有的颍河左、右干堤),采用截弯弃洼,堤线顺直,导致沿岸堤防与左、右干堤之间相距甚远,形成了2道堤防。

颍河滩区水土条件较好,土地肥沃,加之沿线人多地少,经当地群众不断培修老堤,围圩保地,又因保麦争秋的需要逐年加高,逐渐在颍河滩区形成众多生产圩。1976年调查时,2堤间形成生产圩87处,保护耕地5246.67hm2,其中太和县9处,保护耕地266.67hm2,阜阳县31处,保护耕地3140hm2,颍上县47处,保护耕地1840hm2。1990年代,颍河滩区生产圩仍为87处,圩内耕地近5333.33hm2,居住人口多达10万人。近年来,通过沙颍河近期治理、淮北大堤颍左堤加固、颍河综合治理水环境等工程实施,废弃、退建了部分生产圩堤,但多年来滩区生产圩一直缺乏系统治理。目前颍河生产圩为52处,面积63.17km2,耕地面积4766.67hm2,居住人口10.7万人。

3 存在问题

3.1 缺乏系统治理,影响河道泄洪能力 多年来,颍河滩区生产圩一直缺乏系统治理,堤身单薄,堤顶较窄,防洪标准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而且因临近河岸,阻水严重,部分圩堤高程甚至超过设计洪水位,影响河道泄洪能力。

3.2 居住人口多,安全、发展、环境问题突出 颍河生产圩居住人口众多,圩内居住群众10.7万人,当遇阜阳闸下泄流量接近3000m3/s的较大洪水时,这些生产圩将依次破圩行洪。群众生产生活不稳定,防洪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居住环境条件较差,区域发展更是受到严重限制。

4 分类治理措施

治理生產圩应当服从流域防洪大局。生产圩堤保护区人口10.7万人,耕地4766.67hm2;颍河大堤保护区人口455万人,耕地多达28万hm2。按照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同时兼顾局部利益的原则,当生产圩影响到河道泄洪能力及颍河大堤保护区的防洪安全时,应服从整体防洪大局,因此生产圩需因地制宜,分类治理,以满足颍河的排洪需要,同时解决群众安全、发展及环境问题。

4.1 生产圩分类 颍河生产圩采用分类治理措施,结合河道整治对生产圩实施联圩并圩。按照“还河一批、限制一批、提高一批”的原则,根据生产圩面积大小、居住人口数量、生产圩阻水程度和所处位置河势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对具备条件的生产圩实施退田还河,给洪水以出路,结合河道整治需要,实行生产圩分类治理、分级设防。

4.1.1 提高类生产圩(I类) 耕地面积333.33hm2以上、居住人口5000人以上或具有重要保护对象的,或具备实施联圩并圩条件的,且对行洪基本无影响的生产圩,按照10~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固。保护对象特别重要的生产圩,防洪标准可适当提高。

4.1.2 限制类生产圩(II类) 耕地面积66.67~333.33 hm2或居住人口1000~5000人的生产圩,实行萎缩性管理,不宜布局建设村镇及其他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利用圩内耕地进行农业耕种。按照分级设防的原则,生产圩实施单退,圩内人口逐渐外迁。

4.1.3 还河类生产圩(III类) 非法围垦、影响行洪、频繁受淹的生产圩,面积不大、无人居住或居住人口很少的生产圩,实施退田还河。

4.2 生产圩治理 颍河生产圩治理按照Ⅰ类生产圩提高标准、Ⅱ类生产圩限制发展、Ⅲ类生产圩退田还河原则,治理措施包括联圩并圩、退建加固、维持现状、退田还河等。

4.2.1 提高类生产圩(I类) Ⅰ类生产圩现共有18处,保护面积为44.41km2,圩内耕地为3273.33hm2,居住人口为7.89万人,分别占总圩数、保护面积、耕地、居住人口的34.6%、70.3%、68.7%、73.8%。保护面积大,耕地多,居住人口多。规划茨河圩、上竹园圩、宋渡口圩、梨园圩等14处联圩并圩,退建邢集圩、芦华圩、肖庄圩3处,加固口孜集圩1处。治理共需退出面积9.21km2,耕地713.33hm2,迁移人口1.54万人。生产圩数量减少为9处,防洪标准提高到10~20年一遇,共保护面积35.20km2,耕地2560hm2,人口6.35万人。

4.2.2 限制类生产圩(II类) Ⅱ类生产圩共有7处,保护面积为7.60km2,圩内耕地为633.33hm2,居住人口为1.38万人,分别占总圩数、保护面积、耕地、居住人口的13.5%、12.0%、13.3%、12.9%。生产圩数量少,保护面积小,居住人口较多。陈营圩四周地势较高,洄流集圩、刘集圩位于回水区,居住人口多,该3处生产圩维持现状、不退堤;史王圩、管庄圩、李青下湾圩、顾嘴子圩4处生产圩因河道堤距宽度控制,实施局部退建。Ⅱ类生产圩实行萎缩性管理,居住的1.38万人逐步外迁。

4.2.3 还河类生产圩(III类) Ⅲ类生产圩共有27处,保护面积为11.16km2,圩内耕地为860hm2,居住人口为1.42万人,分别占总圩数、保护面积、耕地、居住人口的51.9%、17.7%、18.0%、13.3%。生产圩数量多,保护面积较小,居住人口少,主要分布在颍上县境内。规划季渡口圩、东平圩、江口集圩等27处生产圩废弃退还河道。该类生产圩在未实施废弃退田还河前,严格限制区内发展,不能新增工企业设施,人口只迁出不搬入,宅基地只退出不新增。考虑到滩地高程较高,一般都超过2年一遇,很多接近5年一遇,实施退田还河后,应研究合理利用滩地进行一般农业耕种的可行性,提高土地利用率。颍河生产圩治理后,生产圩数量减少36处,退田还河面积22.56km2,退出耕地1753.33hm2,迁移人口4.34万人,分别减少69.2%、35.7%、36.7%、40.6%。治理前后变化详见表1。

5 结语

颍河滩区生产圩数量多,居住人口多,影响流域防洪且自身防洪标准较低,发展空间不足,生活环境差。构建颍河水安全保障体系,需要从安全、发展、环境等方面实施颍河综合治理,特别是治理滩地生产圩十分关键。在实施生产圩治理后,颍河生产圩由原来的52处减少为16处,提高了圩堤防洪标准,减轻了防汛压力,扩大了河道过流断面,增加了泄流能力。结合河道疏浚,颍河干流设计洪水位维持不变条件下,河道泄洪能力可达到50年一遇。

参考文献

[1]陈平.安徽省淮河干流生产圩处理措施分析[J].江淮水利科技,2013(6):8-10.

(责编:徐世红)

作者简介:高强(1977—),男,江苏扬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利规划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12

猜你喜欢

颍河
不同设计水文条件下颍河水环境容量计算研究
S102颍河特大桥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郑阜铁路沈界2号特大桥跨颍河连续梁顺利合拢
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分析水功能区水质因子变化趋势探讨
沙河与颍河洪水遭遇分析
小颍河干流控制断面设计洪水成果及对比
颍河——大禹治水第一河
登封颍河及其支流的考察简要
十八件毛衣
颍上闸效益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