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可持续性湿地公园为主的湿地景观规划理念分析

2020-06-23王玉

南方农业·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湿地公园可持续性

王玉

摘 要 结合当前的生态发展现状,分析了湿地公园的发展问题,论述了可持续性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原则,最后提出了景观规划的措施,意在全面提升我国的湿地环境质量,构建生态社会。

关键词 可持续性;湿地公园;湿地景观;规划理念

湿地环境是我國重要的生态系统,能够调节区域内的地表径流,改善环境气候。城市内部的湿地公园则能够有效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区域生态结构,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结构。湿地公园也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环境,还需要结合城市建设需求做好景观规划工作。因此,充分分析当前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结合发展问题以及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构建科学的景观规划方案。

1 湿地公园概念

湿地公园通常是具备整体性的生态景观,是集环保、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美学等多方面于一体的小型生态圈,能够在发挥基础环保价值的同时,兼并观赏、浏览、休憩、活动等多种功能和经济价值。

通常来讲,湿地公园具备完善的生态结构,具备科研价值;其生物多样性能够为教研工作提供相关案例信息;能进行植被展示,并为涉禽、游禽提供栖息场所,是重要的城市绿化生态节点[1]。

2 城市化建设中湿地公园的发展问题

2.1 对湿地公园理解较为片面

部分组织在进行湿地公园建设的过程中,认为简单地进行水景布置,构建水上植被生态系统便是湿地景观,这种思想是片面的。水上景观仅仅是湿地公园的组成部分。

2.2 湿地公园打造科学性不强

人工打造出的湿地公园,无论是植物的类型、水深参数、土壤成分、水质酸碱性都需要经过科学配比,尤其是部分湿地环境受到了城市建设的污染,需要经过处理才能够形成湿地生态系统,否则会在短时间内衰亡。

2.3 生态特点不够突出

湿地公园本身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人工景观规划需要尽可能还原生态结构,以增强湿地公园的价值。但是大部分湿地公园的规划与自然生态不符,人工元素较多,失去了观赏性。

2.4 不具备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即湿地公园的生态结构能够形成自我代谢降解的闭环,小至分解者,大至生产者,能够环环相扣,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但是当前部分建设项目盲目引进外来生物,造成生物入侵,导致生态链被破坏,湿地公园的可持续性被打破。

3 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自然性原则是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核心,整体景观的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景观元素的选择都要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使湿地公园变成城市中的生态圈,而不是观赏建筑,才能够发挥其自身的价值。

协调性原则是湿地公园建设的根本,即人工干预程度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景观规划类型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主观设计理念与客观建设环境相协调,只有遵循这三点,湿地公园景观规划才能够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完整性原则是湿地公园建设的基础,完整性就是要保证景观规划适合生态圈的循环发展,物种、环境、空间、生存条件等能够为不同的湿地元素提供生存空间,能够自我恢复、自我调控[2]。

4 可持续性湿地公园基础上的景观规划措施

要在可持续性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就要对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结合区域的自然水文条件、地质构造、土壤成分以及既有生态基础等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

4.1 定位规划理念

坚持生态平衡、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坚持多样化物种体系、构建资源再生可持续发展是景观规划的实际发展理念。

4.2 确立规划方法

要想保证景观规划科学有效,就要先了解整体的环境结构,可以借助信息遥感系统以及GIS技术进行环境勘探,利用大数据信息系统收集基础的场地资料,构建出基础立体空间模型,针对不同空间的实际条件,结合景观学以及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打造基础的景观模型,综合景观、道路、水系、驳岸等元素进行精准定位,且要保证划分结果符合生态原则和完整性原则。

4.3 构建景观元素规划职能

景观元素的类型要完整,物种体系要能够成为湿地资源中的一部分,且具备生态环保价值,能够起到宣传、科普、教研的作用。

4.4 打造湿地功能系统

4.4.1 交通系统

常见的湿地公园通常会分为生态保育模块、恢复重建模块、宣教科普模块、功能展示模块、体验模块以及管理模块,同时还要具备贯穿于各个模块的交通系统。交通系统分为主干道、次干道、游步道、水上交通系统,常见的主干道涉及到环区游览、模块引导、消防疏散的功能;次干道负责观赏,连接各个景区以及功能性节点,例如餐饮、休憩、卫生间等;游步道主要提供闲散休憩之用,常见的有林荫道、水上吊桥等。水上交通系统主要依靠自驾游船,要保证路线经过规划后能够达到观赏视角最优、视野最大化的目的。

4.4.2 水体系统

水体是湿地公园最主要的元素,水体系统规划需要实现自我循环和代谢。大型水域面积以及小型水道组成整体系统,兼具经济效益和观赏功能。水体系统中,水位的高度差要经过科学计算,以实现整体湿地公园水体分布均匀。水体规划可以结合地形,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景观元素,同时实现对周边环境水系的调节和补充,发挥水体的生态价值。针对水体资源方面,需要构建标准的自然水收集系统,通过道路沟壑、下水管道等进行集水、引水,实现水体的可持续循环[3]。

4.4.3 植物系统

植物系统是与水体系统同样重要的湿地景观,能够赋予湿地灵活性、动态性,因此在进行植被规划的过程中,要保证个体组合以及整体布局之间的协调型需求,在保留既有植被的同时,借助地理环境的特点,打造个性化的植被系统,既呈现出生态的多样性,也体现出季节变化风情。同时,陆上植被以及水中植被需要合理过渡,可以利用沉水型、挺水型、湿地型地被以及湿生灌木进行水陆过渡,也可利用沉水植被的水上叶作为过渡点缀,使整体景观具备协调型和观赏价值。

4.4.4 驳岸系统

景观规划需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驳岸,如若进行人工改建,可以利用既有湿地的相关土壤基质作为建筑材料,并且结合基质成分种植相关的湿生植被,不仅能够调节驳岸的生态功能,也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另外,驳岸也承担着过滤水质的作用,会长期受到外界环境的侵蚀,需要做好加固工作,可利用乔木等植被构建生物稳定性基础,借助根系的延伸附着功能进行驳岸加固。

5 结语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已经成为绿色城市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本文利用文献资料分析的方式,借助当前湿地公园景观规划的相关问题,阐述了落实可持续性景观规划的相关措施,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建设性建议的同时,也希望在未来的湿地景观规划工程中,能够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采用科学的方法打造符合生态发展的湿地景观。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张祎.湿地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 王浩,汪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 俞孔坚.建筑与水涝共生: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J].北京规划建设,2019(1):155-161.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湿地公园可持续性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企业可持续性的表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安徽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实践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