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2020-06-23陈亚东

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校企专业

陈亚东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315800)

1 引言

石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石化产品覆盖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密集和关联度高,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行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大国。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1],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现代绿色石化基地发展目标,优化临港绿色石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石化产品升级,实施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镇海炼化二期、海越二期等重大建设项目,做大做强宁波、舟山石化基地。宁波市于2019年提出实施“246”工程[2],目标到2025年将绿色石化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这意味着石化产业产值将在7年内增长200%,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带来大量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石化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呈现出“生产工艺绿色化、三废处理资源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控制智能化、质量管理信息化”等新的技术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化工工艺操作、自动控制、质量管理和环保等多方面的复合能力。

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2.1 构建专业群“双元培养、课证融通、研训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围绕区域石化产业绿色化、智能化的需求,创新专业群“双元培养、书证融通、研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证书评价相对接、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相融合,着力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⑴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双元培养机制

深化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经济技术开发区、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宁波市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合作,引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台塑企业、浙江石化等产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专业群教学标准,结合区域石化产业需求,制(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断优化。由园区政府牵头,建立企业专业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与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现代学徒制项目组,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协调有力、快速高效的工作机制。校企成为人才共育、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助推企业建设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⑵书证融通,参与国家“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培养专业群复合型人才

鉴于国家在化工、环保领域尚未开展“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的实际[3],专业群以现有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探索学校层面的“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突出技能水平,强化技能评价。学生修满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并通过专业对口职业工种的技能鉴定,获得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

引导学生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实施多元评价,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复合能力评价。打通跨专业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道,通过跨专业学习,培养专业群学生复合能力。依托化工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化工总控工、工业废水处理工、工业废气治理工、化学检验员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与评价。

国际通用职业能力评价。引入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制定符合区域石化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标准及方案,依托德国工商大会AHK中德化工职业培训基地,筹备开展AHK化工操作员、化学检验员等国际证书的鉴定与评价。

拓展专业群各类共享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比例,引导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群学分互认。探索弹性学分制,优化专业群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管理办法,完善学习成果认定的原则与标准,强化学生学习成果的管理,保证专业群学生学习成果转换的科学、合理,从而进一步推进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同时拓展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将学生参与企业课题研究、技能竞赛、企业实践、在线学习、社区服务等学习实践过程及获得的成果均按规定赋予学分,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

⑶研训结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依托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对接专业群岗位能力,构建“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复合能力”逐层递进的实训体系,详见图1。对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开发专业群技能竞赛项目,举办专业群面向全体学生的校级技能比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同时为省级和国家级竞赛选拔人才。

图1 岗位能力逐层递进的实训体系示意图

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省级平台,把创新教育融入专业群课程体系,开设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组建师生技术服务团队,发挥博士教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平台的师带徒作用,带动学生参与企业真实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工艺优化、社会服务,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专题汇报会、科研海报展等形式交流经验,促进科研创新梯队建设。举办专业群创新大赛,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国家和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2.2 重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

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群课程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挖掘专业课程安全、环保、诚信、守责等职业素养,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等,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群课程内容。组织教师梳理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归纳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并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理论和实操层面的专业培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竞赛,鼓励专业群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省级以上研究课题。

⑵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优化共建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专业群在借鉴国际专业认证规则基础上,校企共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优化共建共享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纳入先进过程控制(APC)、制造过程执行系统(ME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等新技术,将绿色生产工艺、国家安全环保标准等新工艺、新规范融入课程内容,将乙烯副产高质化利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作为拓展课程,切实提高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3 注重新形态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

⑴校企合作,对接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开发新形态教材

紧密围绕绿色化、智能化石化产业发展趋势,对接绿色工艺、循环利用、智能控制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突出职业性、实用性、针对性、及时性、新颖性,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校企合作开发及试用新型态教材,形成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体系,并通过数字化教材带动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

⑵校企共建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打造“数字资源+智能课堂”教学平台

专业群组建由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工作过程开发教学标准,根据岗位标准开发课程标准,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建成包括课程标准、企业真实案例、实训项目、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视频、习题库与试题库、实践操作手册、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等在内的各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

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借助“爱课程”“智慧职教”和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定制,推进“专业群数字化资源库”共建共享,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4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发挥信息化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学环境[4]。积极探索“线上线下双线并行、课内课外同步实施、校内校外交替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实施模块化教学。以典型石化产品的绿色工艺、生产控制、质量控制、三废处理等案例和协同创新中心真实的企业科研项目为载体,校企合作,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开展项目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组班特点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进行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教学方法混搭,不拘一格,不限一法。

3 着力打造“双师”结构教师团队,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3.1 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健全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与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大榭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化工园区及台塑关系企业、中石化镇海炼化、恒河材料科技、浙江石化等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通过教师到园区企业挂职锻炼、访问工程师、岗位轮训、技术服务等方式,形成完整的教师技能培养体系。建设教师发展中心,优化教师到企业实践的选派、考核、奖励制度,健全行业企业参与的教师培养和评价机制。通过教师在合作企业实践轮岗,使教师教学与生产实际、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紧密结合,在提升教师职业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强化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3.2 引进和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打造结构化的国家级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教师兼任企业高管、主持国家级项目研发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产业化、制定国际通用产品标准、参与校企项目合作、研修访学等多种形式,引进和培养有行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聘请大型国企和跨国石化企业中权威专家、热心高职教育的企业高层次生产技术型专家作为“专业群兼职带头人”,与校方专业群带头人共同形成“双带头人”[5],从绿色石化产业智能化发展的角度共同在专业群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师资互聘及培养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在专业群“双带头人”制度推动下,通过项目研发、企业挂职、教师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带动“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优秀人才聚集和带动效应,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专业群教学创新团队,引领专业群的高水平发展。

3.3 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专业群骨干教师团队

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通过省级访问工程师项目,参与合作企业的绿色生产工艺研发、装置智能化升级改造及下企业顶岗锻炼等方式,促进教师对化工生产运行控制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教学改革中应用,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完善自身职业能力。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通过各项教研活动,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骨干教师,提升专业群教师整体专业水平和素质,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骨干教师队伍。

3.4 通过国外研修访学和教学能力培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与水平

通过中长期国外访学、国际学术交流、国际职业教育能力培训、德国工商大会AHK师资培训等形式,对接国际职业教育标准,拓展国际视野,更新教育思想,提升教师国际化能力与水平。

同时为适应对外职业教学及培训的要求,通过教师国外研修访学,提升专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与水平。

3.5 构建行业技能大师引领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实施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

优化兼职教师建设规划,扩充兼职教师人才储备库。聘请大型石化企业中工作年限超过5年、高级工程师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企业技术骨干作为专业群兼职教师。完善兼职教师引进、准入、培养及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专兼教师结对制度,促进“专业教师职业化、兼职教师专业化”,提升兼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实施专兼教师共同授课的模块化教学,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优势互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4 结语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通过创新“绿色、智能”石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理论实践一体模块化教学体系,结合“真实项目,真实情境”设置与工作任务的完成,课证融通、校企合作,形成“通用能力+专项能力+复合能力”实训体系,强化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训练、岗位工作过程训练,教学与育人同步,具有培养环境真实性、培养过程可操作性、培养结果可检验性等特点,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结合现代信息教学技术,通过网络资源、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课堂教学、操作训练与网络自主学习、仿真实训、移动端访问等一系列丰富的个性化、情境化信息及资源结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学习环境,促进教师引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有机融合,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与学的均衡发展,提升教学效果。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建设与发展的制度体系,依托资源有效配置和制度设计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在专业发展规划制订、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作用,构建“人才共育、技术共研、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使专业群建设与宁波石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校企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职业技能大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