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级组多班级下刚刚好的『娃娃家』游戏

2020-06-23朱园园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城关幼儿园

家教世界 2020年15期
关键词:烧菜娃娃厨房

◆朱园园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城关幼儿园

七分饱的满足刚刚好,30分钟的习惯刚刚好,37度的拥抱刚刚好。所有美好,不过是刚刚好。我们年级组多班级下的“娃娃家”故事就从刚刚好开始……

一、区域的变更,刚刚好

“娃娃家”是小班区域的重点游戏,以前我们的“娃娃家”主要是设在衣帽间,以柜子为隔断,一半衣帽一半“娃娃家”,有时孩子们还会以放衣服为由不舍得出来,顺便炒道菜。经过实践的检验和领导的指导,每个班游戏区域和隔断都进行了改变:柜子全部移到了午睡室,不占用孩子的游戏空间。小三、小四、小五班因为空间较大,游戏场所一应俱全,重点是各个区域都能融合互动。小一、小二、小六、小七班将“娃娃家”一分为三,侧重点是厨房与卧室、书房游戏的衔接。厨房设置在了公共地带的走廊,开放的交流场所成为游戏的延伸,促进了互动。两个班的小朋友经常分享今日份菜谱,做好了就去室内照顾娃娃。之前的衣帽间则成了书房,幼儿们看看书,说说悄悄话,很是惬意。一切的设置互不干扰却又相互关联,刚刚好。

二、环境的创设,刚刚好

家,总会给我们带来温馨感、亲切感。幼儿喜欢待在爱的港湾里,这样像家一样的布置会减轻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焦虑症状。因此,组内老师在娃娃家环境的创设上遵循“软、圆、矮、趣、变”的原则,力图再现家庭的生活场景,突出“家”的真实感。创设之前,组内老师集思广益,创设之时相互借鉴。虽然每个班都包含厨房、客餐厅、卧室、书房各个实用功能室,就连沙发、书桌、梳妆台、电话、烧烤架等等也应有尽有,但又自成一派,各具特色。小一班是简约素雅风,看似简单是创设却充满着小心思;小二班是甜美少女风,让人忍不住静下心想要温柔地靠近;小三班是粉嫩萌宠风,每一个地方无不透露着温馨;小四班是可爱多变风,绿色的大地垫展现无尽的活泼;小五班是清新实用风,处处散发着家的气息;小六班是生态自然风,与建构馆的原木相得益彰;小七班是烂漫田园风,游戏时享受那一份浪漫、自由。孩子们在开放的厨房里感受蒸煮的忙碌感;在卧室体验哄娃娃睡觉的成就感;在朦胧的纱帐下尽情享受与外界隔断的隐秘感;在静谧的帐篷中静悄悄分享交换小秘密的安全感;在软软的地垫享受上翻阅绘本故事的满足感。这样的设置没有生硬的划分,也没有被控制的拘谨,只是增添了一份私密与好奇,更添加了一份额外的情趣。一切的设置直击幼儿的心窝,刚刚好。

三、游戏的发展,刚刚好

(一)细心观察问题,允许“没有规则”的自主

初期孩子们进入游戏,角色行为容易转移,同伴间还往往容易相互模仿。我看你烧菜,我也要烧菜,结果满桌子都是菜。厨房人满为患,其他地方空无一人。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并不着急去打断他们,只是仔细观察。因为随意、没有规矩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对“娃娃家”有最初印象的一个过程。然后组内集中讨论,将游戏过程中显露的种种问题列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完全尊重、允许幼儿“没有规矩”的自主性,不急不燥,刚刚好。

(二)了解角色意义,自主协商定规则

“没有规矩”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对幼儿应该“放养”。在不打扰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各个阶段各个能力层次的幼儿适当地进行介入和规则指导。

有了几次的“没有规矩”的自主游戏,孩子们自己就发现了问题:都在烧菜,娃娃就没人照顾,但是又都想烧菜。当这两个小朋友都想烧菜,抢锅时,那怎么办?不急,先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们就在旁边聆听。解决了,玩。如果都不肯让步,就把游戏暂停。再商量一次,如果还是僵持进行不下去,换别人。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然后就听到:今天早上我刷了卡,所以我烧菜,下次给你当,另一个竟然没有反驳。作为制定规则的参与者,虽然这逻辑着实不太明白,但可能这就是他们意识里的天马行空。不过这种有进有退的商量,刚刚好。

(三)适时语言引导,细化游戏内容

1.新增角色,丰富内容

孩子们玩过一段时间的“娃娃家”游戏后,对角色定位和游戏流程大概知道了。而且每个孩子都想进去玩,怎么办?那么大家又要商量,家里还有谁,做什么。又是一番议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客人、我的朋友等等。就这样,幼儿的思维进行了发散,“娃娃家”有了更多的角色,并给每个角色赋予了新的任务,却又有可变性。比如有时接到客人的电话,要来客人,爷爷奶奶都去帮忙。

2.语言提示,深入游戏

幼儿对每个角色的理解还是比较浅显,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例如:孩子们全部围在一起照顾娃娃,老师就建议式的引导说:“吃饭的时间到啦,厨房里怎么没看到人呢,奇怪!”马上就有了妈妈烧菜的场景。再比如:“妈妈”炒菜时,就单纯炒,炒好了就盛起来放桌上。老师就引导了一句“嗯,看着挺好吃的,就是有点淡,如果能咸一点点就好了。”幼儿恍然大悟:“啊!我忘记放盐了!”果然,下一次就注意了这一点。

陈述式的引导同样能增加幼儿对游戏的认知:带我参观一下你的家吧!幼儿就开始大胆自信地介绍。

询问式的引导可以激发幼儿对“娃娃家”的内在印象认识,看书的时候教师可以假装有疑问:这个(小帐篷)是什么,我可以进去玩吗?他想起来,原来书房还有这么个秘密有趣的地方,于是就带着我这个“好朋友”到他的私人空间去了。

鼓励式的引导会让孩子们更有自信,一句“你照顾娃娃真细心”“你看书真安静,鞋子放得好整齐”“你真的很有礼貌”……旁边的小朋友都投来羡慕的目光,而后被表扬的孩子也成为了被学习的对象。就是这样看似不经意,其实故意而为之的提示,刚刚好。

(四)建构潜在能力,拓展实践体验

1.在游戏中激发探索欲望

因为小班幼儿正处于“我自己来”的关键时期,任何事他们都想要自己去尝试、体验、探索。比如:有个小男生想为娃娃化妆,旁边幼儿小女生就说:“你是男生,你又不会,我来。”男生说:“我看过我妈妈化妆。”男生因为性别原因很少有化妆的体验,“娃娃家”就能满足好奇心。他照着记忆中的步骤开始为娃娃擦水、擦乳,涂口红,到擦气垫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怎么打开,他就开始把气垫拿起来,上下左右四周观察,最后终于让他找到了突破口,一个隐蔽的小按键,打开的那一瞬间,我从他眼神中看到了惊喜。

2.在游戏中提升认知

幼儿有时还会出现小分歧,比如:这两个小朋友就“薯条到底要不要烧”争论了好长时间,左边这个小男生说“不要烧”,右边的就说“要烧”,“薯条是土豆炸出来的,烧好了”“没有,就是要烧”“放点番茄酱就可以吃啦”。于是,就这个问题,班级展开教学讨论,让幼儿了解薯条是怎么来的,然后延伸到要健康饮食以及其他生活小常识等等。还有很多这样的小故事,由“娃娃家”里的这一个小点拓展成面,生成课程融入教学是日常教学的常态,这种生成的意外融入,刚刚好。

3.在游戏中建构社会性

“娃娃家”就是一个小家,也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常常会在“娃娃家”里以戏剧或模拟的方式不断地去沟通交流,学习如何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生活问题。从个人幻想转变成社会性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找到面对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或方法,摸索到合理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自己新的社会关系互动模式。在角色扮演中,幼儿不再是生活中那个弱小的“自我”,而是变得强大起来,从一个被照顾者,变成要照顾别人、帮助别人、指挥别人的人。知道吵闹解决不了问题;知道争抢可能最后一个都玩不到;知道吃饭要等别人一起;知道有需求可以找妈妈;知道爷爷奶奶是长辈要尊重;知道客人来了要倒水;知道娃娃在睡觉声音不能大......在这里,童言趣语是平常:“我给你倒喝的,你想喝什么?我有可乐、雪碧、还有水。”“菜要多洗几次,不然不干净。”“来,吃这个,我今天很早就起来了,去买的。”等等。在这里,还有小小的领导者:“我是大厨师,你给我帮忙就是小厨师;你是服务员就端菜。”从自己家的厨房迁移到外面的饭店。这不就是一个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吗?将“娃娃家”与生活实践完美结合,从游戏延伸到生活,从生活再融入到实际,自然的延续,刚刚好。

四、些许的不完美,刚刚好

当然在我们的“娃娃家”故事里也会有一些不完美,幼儿偶尔也会把材料随手一放,忘记归类。但正是这些许的不完美,让我们时时刻刻学会反思,继续前行。之后,我们计划尝试共享游戏,进行地域、时间、材料、经验、计划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区域游戏内容,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突破原有区域细分的空间局限,刚刚好。

猜你喜欢

烧菜娃娃厨房
厨房里打电话会引发爆炸?
看妈妈烧菜
烧菜也如读书
三个娃娃一台戏
简易娃娃床
萌萌兔在哪里
拥有这些厨房神物“小改造”也能翻身
惩罚
妈妈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