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背影》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2020-06-22杨春靳雅姝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72期
关键词:背影

杨春 靳雅姝

【摘 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其独特的美学风格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文坛的色彩,作品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他的《春》、《背影》等文都曾被选入到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作品选文的数量在现代作家之中属佼佼者。其作品《背影》一度引起文坛剧烈反响,此篇文章也一直被收录于教材之中。本文选取《背影》进行分析,试图对《背影》进行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希望给予教师更多语文教学启示。

【关键词】《背影》;文学解读;教学解读

一、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

在对《背影》进行分析之前,要先明确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这两个概念。

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间是存在差异的。首先,二者的解读主体是不同的。文学解读的主体更广,多为各类研究者,而教学解读的主体则为师生。其次,二者解读深度是不同的。由于文学解读的主体受教育程度与文学素质均较高,因此探讨问题的深度较深。而教学解读的受体为学生,其认知水平等均没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因此对于文本的感知是停留在浅层面的。最后,二者解读方向也存在着不同。文学解读更为侧重的是研究者的个性化体验,研究者们可以各抒己见,任何观点都允许存在,更具有百家争鸣的意味。但因为受体的差异,教学解读方向会有所限制,教学解读却应当遵从主流认识方向。一是,中学生知识储备有限,艰深的学术研读会使学生难以理解,课堂重心出现偏移。二是,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这一群特殊的群体,教师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教师若出现文本解读偏误,后果是巨大的。

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也是相互联系的。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都基于共同的文本,文学解读为教学解读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教学解读从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更高高度。

二、《背影》的文学解读

自1925年《背影》发表,各界对于其主题探讨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观点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一)父爱情深之作

这是被广泛认同的观点。1925年,《背影》发表于《文学周报》,随后同名散文集发表,一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郁达夫等学者对其散文风格给予很高赞誉,对其美学价值给予了肯定。但对于《背影》主题的探索停留在父爱情深层面上,也是最易感知的层面。

(二)小资产阶级个人情感抒发之作。

这种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与政治色彩,此观点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当时社会受阶级斗争极左思想影响严重。最为代表性的是黄庆生发表的《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一文,极言此文抽象而颓唐渲染了父子之爱,带有严重小资产阶级感伤色彩,违背主流价值观。一时间《背影》受到广泛抨击,甚至被撤出当时语文教材,这种解读具有典型的时代局限性,仅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三)人子忏悔之作

改革开放之后,文艺领域蓬勃发展,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这一时期,关于《背影》的研究,人们逐渐摆脱阶级思想是束缚。除了表层的父爱,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子内心的情感的流动。作家段崇轩在《走进父亲》一文中谈到,这篇散文的深层内涵在于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在于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与忏悔。朱自清作此文已是六年之后,是以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心态回忆父亲,满含当下的人生情感及复杂情感体验。傅书华也同样评到:“《背影》写的则是中国传统文人对父辈的经验的忏悔情节。”[1]这一观点,也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同的观点。

(四)女性意识抒发之作

新课改后,对于《背影》的解读趋于多样化,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也成为一个引发人们讨论的观点。蒋济永在《<背影>里的“背影”解读》一文中提出了:“作品之所以写父亲的“背影”就是作者潜意识里女性意识投射的结果,而且作品以女性特有的“慈爱”之心,催人泪下,成为感动读者的魅力所在。”[2]蒋济永先生将父亲背影给予女性化意识这一观点引发了学界争论,秦组辉、吴周文等人纷纷写文章质疑,意在指蒋济永先生过度解读。这一观点尚未成为学界广泛共识,仍有争议。

(五)生命意识抒发之作

韩军老师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指出,若将《背影》简单理解成父爱情深之作则过于浅显,这更是一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祖母、父亲、朱自清、儿子四人串起了生命的链条,生命传承生生不息。同时,韩老师指出生命的脆弱,文章包括的死亡意识也不可忽视。韩军老师站在生与死的高度上解码《背影》,这是一种新的解读。但这一解读同样未形成共识,存在争议。

三、《背影》的教学解读

在前文,笔者已经说明教学解读应选取被广泛认同的主流观点。就《背影》一文,小资产阶级情感抒发之作这类解读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是不适用于教学之中的。关于生命意识与女性意识的解读在当前仍然具有很大争议,韩李之争至今还在延续。为保证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不产生教学偏差,此类解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显然不合适。笔者认为《背影》的教学解读应围绕父爱情深与人子忏悔这两大主流解读方向展开。这两种观点是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同的,以此为重心,教师不会出现误读的现象。同时,这两种观点的解读不至于艰深,符合中学生认知程度,学生是容易理解的。

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要结合课标与教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有此规定:“欣赏文学作品……对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在进行《背影》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学生自身情感体验。同时,《背影》位于散文单元,单元目标包括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背影》是一篇写人散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刻画、人物描摹以及人物情感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父亲”拖着笨重的身体翻月台给“我”买橘子这个细节,进而挖掘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由此明晰人物形象。依据课标与教材,解读可以减少偏差。

参考文献:

[1]李菁菁.《背影》的文本解读与教学价值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2018(08):124-125.

[2]杨帆.“教学解读”区别于“文学解读”的四个原则[J].语文建设,2018(14):14-17.

[3]李开兰.悠长的背影——朱自清散文《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史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06):142-143.

[4]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下)——《背影》新解码[J].语文教学通讯,2012(05):41-43.

[5]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上)——《背影》新解码[J].语文教学通讯,2012(02):41-44.

[6]段崇轩.走近父亲[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24-25.

[7]傅书华.永远的《背影》[J].语文教学通讯,2001(17):25-26.

[8]蒋济永.《背影》里的“背影”解读[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01):234-239.

[9]黄慶生.一篇很不好教的課文——“背影”[J].人民教育,1951(07):53-54.

[10]李华平. 映射在“背影”上的是什么?——朱自清《背影》教学解读[J]. 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5(11):50-55.

[11]樊迪.文学解读和教学解读的差异、联系及转化[J].文学教育(上),2016(07):90-91.

[12]陈浩,李清华.韩李之争:在语文教育的歧路口[J].中学语文,2016(04):64-67.

[13]秦祖辉,徐晖.父子情深话《背影》——与蒋济永商榷[J].九江师专学报,2003(03):54-56.

[14]吴周文,宗海银.满溢着父爱的《背影》——兼与蒋济永先生商榷[J].语文月刊,2002(Z2):72-73.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

猜你喜欢

背影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爸爸的背影
背影
《背影》导学案教学
背影
那抹背影伴我同行
天台植物
背影
美丽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