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统筹常态化防疫与经济发展

2020-06-22宗平

老友 2020年6期
关键词:常态基础设施防控

宗平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强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要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那么,该如何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呢?这是当前一个需要认真面对的重大问题。

怎么理解“常态化”

当前,疫情有很大不确定性。在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称:“疫情防控常态化不意味着防控措施可以松一松、歇一歇。”专家表示,须深刻把握疫情防控“常態化”内涵,着力于化危为机,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把扩大内需作为实现防控与发展平衡的立足点,更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步入正常轨道。

“常态化”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指引,在当前尤显重要。专家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影响远大于短期影响,这就提出一个时代性命题: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一是疫情防控认识的常态化。疫情成为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在认识上要始终绷紧一根弦,把疫情防控作为常态化工作,常抓不懈。二是疫情防控机制平战结合的常态化。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从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和资源储备、信息化建设等多个方面,把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作为健康中国行动和“十四五”规划的重大课题。

应该说,“常态化”有三层含义:一是对新冠肺炎疫情还没足够认知,未知大于已知。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始终要坚持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原则,要做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对此决不能思想松懈、麻痹大意。二是要在相当长时间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开展社会生产生活,建立和完善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统筹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新的状态。三是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预案做得周密一些,化危为机,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化解复杂矛盾、谋求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如何把握常态化

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平衡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国内遏制住疫情,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回到正常的轨道。当前,一方面要毫不松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严防疫情反弹,把疫情防控网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政治局几个月来历次会议作出的决策部署,以实施更大力度的宏观调控举措,促“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抓“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更大力度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科技创新,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稳预期,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专家指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实现防控与发展平衡的立足点是我国巨大的内需市场。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国内需求,营造更加便利的消费环境,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如发展“社区到家”消费。要加大公共卫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尤其把改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设施设备和物资储备作为新基建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市场化改革尤其是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实现防控和发展平衡的关键。

应该看到,疫情暴露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体制中的短板。如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低、定居化程度低等。面对疫情全球大流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定居化、消费城镇化进程,不仅是加快实施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十四五”时期稳定经济增长、释放内需潜力、化解经济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何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

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2019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分析经济形势,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今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基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党中央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就能变压力为动力、化危为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到去年年底,按现行标准测算的农村贫困人口已减至551万人。这些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较大,新冠肺炎疫情又进一步加大了脱贫难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作推进机制,确保工作力度和工作质量,在复工复产中优先使用贫困地区劳动力,帮助他们有序返岗就业;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加快复工复产,组织好贫困地区的产销对接,促进扶贫产业加快恢复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认真梳理、逐项把关,按时保质完成“十三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结合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抓紧谋划建设一批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项目。

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5G网络、数据中心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优化经济结构、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质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作用,是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体现出巨大的经济发展能量。坚持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拓展提升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从实际情况看,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截然分开。传统基础设施与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越来越呈现新型基础设施的特点;而某些新型基础设施则是传统基础设施发展提升的重要支撑,与传统基础设施联系紧密。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联动发展,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和支撑。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产业链提升既体现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又代表产业技术基础跃升,是拓展内需市场、应对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着力点,一是与应对国际供应链断裂风险结合起来,抓紧补齐过度依赖外部的环节;二是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结合起来,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加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三是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结合起来,以制造业为重点,以“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或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为方向,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发展速度,而且关系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经济成效,既直接,又显著。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应立足于全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大力推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平等交换,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性;推进相关改革,促进城市优质生产资源进入农村、服务农村;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并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进一步细化政策指导的空间单元,把分大区域指导和分区域类型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的重大战略支撑与数字基础设施支撑。

促进多元消费,激发经济活力。消费是最终需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近年来,消费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促进经济向好发展,必须进一步促进消费增长,以提升产品质量为基础,改善收入状况、优化消费环境、丰富消费载体、创新消费方式,进一步激发大众消费能力与潜力。结合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人民群众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亿万人民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活力。各地可以放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大众经济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光明前景。

责编/花语

猜你喜欢

常态基础设施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智珠二则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