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经典童话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应用

2020-06-22张赫

大观 2020年3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儿童教育博物馆

张赫

摘 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责任。近年来,随着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再加上中国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事业迎来历史机遇期。但目前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尚未形成有效的方法论,造成各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水平与效果参差不齐的局面。文章分析了世界经典童话对博物馆儿童教育的正面意义,论证了其有效性,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操作指引。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经典童话;沉浸式体验

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①都在积极向儿童敞开大门。在中国,随着国力增强和人口增长趋势的预期扭转,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投入,也在大力推动博物馆行业的发展。資料显示,中国每年新建200多家场馆,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令人瞩目的速度。

与此同时,教育领域里关于早期学习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也推动了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使博物馆为服务儿童探索更多的可能。综合类博物馆、文化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向儿童敞开大门,设置儿童专区,注重儿童的参与。

博物馆儿童教育是一个极具跨界意义的领域。这也意味着,虽然其空间主题——博物馆与其教育目标——儿童早期教育是非常明确的,但具体实现的路径则因各场馆硬件条件、认知水平、策划与设计能力的不同而千差万别,期间也出现了诸如重展示轻体验,呈现水平生硬刻板,知识性有余而互动性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行业在初步发展阶段中各自摸索,尚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因此也缺乏可以普遍学习与借鉴的方法。

一、世界经典童话应用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优势

第一,经典童话具有近乎于零的认知门槛。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为代表的经典童话很早就进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儿童,成为“孩子必读,大人必讲”的启蒙经典。小红帽、丑小鸭、白雪公主、美人鱼等经典童话角色可谓家喻户晓,时至今日仍持续活跃在儿童剧、绘本、故事书、动画电影等传媒娱乐领域,展现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世界经典童话不仅对少年儿童具有“垄断级”的认知优势,对于自小也读过的祖辈父辈而言也绝不陌生。这使得世界经典童话在任何场景下,都有着极低的认知门槛和天然的亲近感。以世界经典童话作品为载体进行知识传播,也很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经典童话具有主流认可的价值观。经典童话在全世界范围内长期流传,证明其内核在基本道德与价值观层面,得到了不同民族的一致认可。其在中国流传至今,始终被官方认可、群众信赖,足以说明其价值观非常符合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公序良俗。提到《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人们普遍认为其基调是向美的、向善的,是积极追求美好、勇敢面对挑战的,这使得世界经典童话在支撑博物馆儿童教育时是可信的、安全的,更容易为各方所接受。

第三,经典童话孕育丰富的儿童教育理论成果。1899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建立了第一个儿童博物馆,这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事业的发端。实际上,以《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世界经典童话成书时间远早于此,而童话这一文学形式本身的历史更可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漫长的发展历史也意味着世界经典童话得到了全面且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其对儿童身心成长的意义、作用方式等都沉淀下了非常成熟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博物馆洞悉儿童需求,是值得学习、借鉴和融合的。因此,世界经典童话在儿童教育理论方面的成就决定了它是博物馆开展儿童教育事业天然的好帮手、同路人。

二、世界经典童话应用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的路径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以活动特别是探究式的活动为中介的。博物馆儿童学习的理论和时间正是契合了这一儿童教育的理念②。传播家喻户晓,思想内容健康,教育作用明显,这些都使得世界经典童话具备了与博物馆儿童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必然性,但以文本、图像、音画为传播形式的童话,该怎样实现吸引儿童的强互动性、强体验性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融合路径:

首先,形象的融合。丑小鸭、夜莺、白雪公主、美人鱼、灰姑娘、小锡兵……仅《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就为我们贡献了许许多多形象鲜明的经典人物。这些人物从文本走向插画、绘本、动画、电影等领域的时候,形成了较为经典一致的视觉特征,不仅识别度极高,也容易动漫化以适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这些人物形象既可以出现在海报等线上线下的宣传资料上,也可以以立牌、气模、KT板等形式出现在空间中提供引导、指示,或者干脆做成人偶进行拍照互动,还可以与相关教具、道具或衍生品相结合。利用童话人物建立一套儿童熟悉且亲切的视觉体系,能够大大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降低认知门槛,提高知识传递的效率。

其次,故事的融合。童话极强的故事性提供了一套非常好的叙事框架,博物馆在开展儿童教育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叙事框架,将希望传递的知识有机整合进去。例如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其因被排挤而出走的过程宛如公路片,时间与空间的组织有非常强的段落性。博物馆可以在每个桥段里再创作再发挥,所谓旧瓶装新酒,儿童也更容易在他们熟悉的故事里获得新的知识。

最后,场景的融合。经典童话是高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场景感极强。无论是城堡还是森林,大海还是天空,都是真实可信的。因此,博物馆在儿童教育空间、设备、流程的策划中,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定位,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构建,创造沉浸式的氛围,高仿真性带来强体验感,特别易于达成寓教于乐的效果。

人物、故事、场景三个层面的融合为经典童话与博物馆儿童教育搭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桥梁。以经典童话为策划由头就是以儿童喜闻乐见为出发点,在设计执行方面以人物、故事、场景三个层面融合为方法,就是以儿童易于理解为落脚点,恰好结合了寓教于乐的两端,因此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世界经典童话运用的误区与禁区

当然,世间并不存在“一试就灵”绝对有效的武林秘笈。世界经典童话在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也存在误区和禁区,笔者针对此做出分析和提醒。

首先,要注意版权方面的“可为”与“不可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其文本本身已过了版权保护期,但一些现当代的童话作品应格外注意是否处于版权保护期,尤其是在各国保护期还不尽相同的情况下。

其次,内容方面的“可用”与“不可用”。不得不承认,以《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为代表的世界经典童话有其时代的局限性,有些经典作品含有较强的宗教性。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富含理性色彩的场所,宗教性和非科学性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博物馆在使用世界经典童话展开教育项目时,要格外注意有关内容的取舍。

最后,注重“时代性”。在笔者看来,诸多童话人物和故事,都可以进行具有时代特色的改编和活用,从某一个知识点引申出更符合当下社会关切的价值点。比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对海洋的眷恋与热爱,不妨融入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的话题。相类似的,《小锡兵》与化学知识,《野天鹅》《夜莺》与鸟类科普,等等,都可以巧妙嫁接。当然,这种引申与嫁接不能是生硬的,而应该根植于基本故事框架和基本人物形象,从博物馆的专业特色出发,可以以小见大,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要戏说或颠覆,否则将适得其反。

注释:

①本文所称的博物馆,也包括科技馆、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海洋馆等场馆形式。

②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和文化概念,其定义与内涵是不断变化着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及联合国《儿童权力公约》中的描述有所不同。考虑到本文从世界经典童话的视角来剖析,故对儿童的年龄限定为2—9岁,这也是阅读童话这一文学形式的主要年龄区间。

参考文献:

[1]周娴景.博物馆儿童教育: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双重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1.

[2]谢弗.让孩子爱上博物馆[M].于雯,刘鑫,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6.

[3]贝特尔海姆.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M].舒伟,丁素萍,梵高月,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7.

[4]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36.

作者單位: 上海赫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沉浸式体验儿童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
指向具身学习的高中物理“沉浸式体验”教学策略
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中的诗与画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基于互动装置艺术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