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知识培训助力上海科创人才成长

2020-06-22潘晓燕

华东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技术人员人才培训

文 潘晓燕

上海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知识培训成果与启示

创新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没有人才,就没有未来。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放眼世界去吸纳,而且也要舍得投入加强培养培训。十年前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牢牢把握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条主线,启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的创新知识公需科目培训项目,历时十年的磨砺,已实现总参训人数近22万人,为本市专业技术人才快速成长、赶上创新创业时代发展要求、科创人才成长所需的知识架构奠定了基础。

创新知识公需培训的实施情况

首先是培训时机与成效。2010年6月6日,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摆在了重要地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工程也日益受到重视,大家都有共识:创新发展,人才是关键。区域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科技人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要在干中学,而且也要在学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上海市人社局和上海市科委,以前瞻性的发展眼光,认清未来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这个本质,本着优化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创业水平、提升区域和产业发展活力,要以人才为抓手的目标,2011年6年启动了上海市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知识培训项目,至今历时十年,已形成了218533人次的规模效应和良好的社会效应。如图1所示。

其次是培训体系建设。合作共享,便利学员。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创新能力,使专业技术人员及技术管理人员能较全面地掌握与创新创业有关的基本知识。当年启动的公需培训,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科学的分析及沟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海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为中心,几个培训网点为辐射、以集团公司和各行业自己组织等为网络的全市58个培训单位参与实施的组织架构。覆盖全市不同区域的培训网点,便捷了学员就近报名参学,充实了各单位的教育培训内容,实现了合作办学互利共赢。以2019年创新知识培训为例,全市共有35796人参加了学习,全年共办班181期,协会办班30期,占16.6%;由行业自行组织办班151期,占83.4%。与2017年相比,协会办班(22%),有所下降,社会组织办班由2017年的78%上升到2019年的83.4%,有所增加。说明社会办学力量在增强。

再次是参学方式的创新。培训项目推出初期,报名、缴费、考核、获取考试成绩都是要学员亲历现场。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现在已实现了学员网上注册报名、缴费,现场电子扫描签到,手机APP考试,网上查阅成绩,打印学时证明等形式。高效便捷,让广大参训学员节省了时间。随着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年长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的积极性,对继续教育的学时有了新要求,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出现了“秒杀”培训报名的现象。2019年创新公需科目继续教育的培训人数均创历史最高,达到35796人。创新知识的培训人数是上年同期的1.16倍。

最后是参训学员的情况。2017—2019年各个培训网点的计划班次场场爆满,学习人数陡然上升。2017年,初级班专业技术人员19328人,占总培训人数的69%;中级班专业技术人员8083人,占总培训人数的30%;研修班专业技术人员221人,占总培训人数的1% 。而2018年初级班人数降到占比26.74%,中级班上升到60.01%,较上一年上升了近30%,高级研修班占比上升了1.25%,也体现了高级人才队伍在增加。

图1 2011—2019年创新知识培训人数

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特征

上海自从2007年开启第一门专业技术人员公需培训科目—“知识产权”起,截至2019年12月,全市开启的四门课(知识产权、创新知识、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公需培训项目已有569081人次参加了学习,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和规模影响。原本是与晋升职称相关联的培训,现在变为大家渴望参与的学习项目,也为分析上海专业技术人员结构、特征提供了帮助。所开设的四门公需培训项目近年来的参训人数如图2所示。

图2 四门公需科目开启以来参训总人数

表1 2011—2019年高级研修班人数情况

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稀缺。创新知识培训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研修班三个不同层级,分别对应的是晋升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8年多来,在21万多人的总人数中,高级研修班(副高升正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人数只有不到5000人(表1)。这是一支高职务、高职称、高水平的上海专技人才队伍“塔尖上”的人才,他们创新意识的增强、创新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千万家企业创新水平的攀升。而初级、中级人数都超过了10万人。

工程技术人才占比最高。几年来,无论参训人数是否增减,参加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的学员结构都稳定不变,其专业技术结构如图3所示:学员中大多数职称属于工程系列(占比90%以上),少数属于自然科学系列(占比2%)。工程技术系列的人才占比高,有利于满足科创中心建设对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可以赋能“上海制造”品牌打造,提高上海智能制造的水平。这也反映了上海贯彻科技引领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践是创新的根本这一理念。将工程技术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推到创新学习的前沿,有利于提升相关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力,继而起到辐射、带动其他行业创新的作用。

图3 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

图4 2019年参训学员的构成情况

图5 2019年参训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

图6 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分布状况

学员来源日益多元。图4显示了2019年参训的3万多名学员的来源情况,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及外企人员明显增加,与五年前的学员构成(90%来自体制内)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更多的非体制内专业技术人员也成为学员大军中的一员。尤其是民企、私企的专业技术人员表现出主动学习,实现自我加压提升的目标。

年轻学员占比逐年上升。分析显示,大部分学员已由五年前的60后、70后变为了80后、90后。以2019年全市共参加创新公需培训的35796名学员为例,参训人员30岁以下占39.6%,31—35岁占32.2%,36—40岁 占 16.6%,21—40岁占88.4%,50岁以上占2.2%。这进一步说明了上海是年轻人的向往之地,是对高水平人才吸引力最高的城市。如图5所示。

学历层次总体较高。以2019年参加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培训创新知识为例,全市35796名学员的学历结构如图6所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了近60%,表明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学历水平优良。

男性专技人员占比明显高。分析八年来的学员性别结构,发现有一定的发展规律,越是高层次的人才群体,男性占比越高。如经过统计发现:初级培训班中女性占比基本在36%,中级班女性占比为30%,而到了高级研修班,女性占比由五年前的26%下降到了2018年的23%。2019年,全市35796名学员中,男性是女性的2倍。

取得的成效及进一步提质增效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网络教育”“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2018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时代性等问题。培训使上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都有了良好的收获。

多元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培训成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职称与培训相结合,充分显示了新时代上海人才队伍建设重实用、开放性、高端化和海纳百川的理念。学员普遍反映通过学习,对创新的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自己也有机会参与创新或成为创新人才的一分子了。学员能有机地把创新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了,在培训中向老师提问的人越来越多了,在听课的同时会联想起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课间与老师探讨。通过培训,学员充分认识到学习是培育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的根本在于实践,实践才是创新的归宿,要利用好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大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创新公需培训课程在上海市人保局专技处、市科委人教处和市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处的直接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授课老师共同努力和相关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拓展的良好局面。

收获丰腴是激发热情的关键。随着培训影响力的扩大,有些不是为了晋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来参与学习,增加新知识的获取量。通过学习对知识产权、创新知识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增强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了创新意识、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在逐年提高,培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也在逐年提高,培训也达到了预期的成效。通过学习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纠正了以前认为创新只有资深专家、高层人士才能做的片面理解;知道了创新有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小级别创新,突破性和里程碑式创新等诸多档次;通过对创新知识的系统学习,提高了认识、开阔了思维,认识到了创新需系统性思考的重要性,为以后在创新活动的实践中规避创新风险,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帮助很大。

课程与时俱进是培训活力所在。参与者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力好,是上海专业技术人员公需培训的真实写照。创新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和想象力来完成一个美好的创意。如人们乘飞机出行的梦想,就是靠几代人的探索实践才完成的,再如中国人乘高速铁路出行也是几代领导人的宏伟设想,经过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的接力奋斗今天变为了现实。所以通过一些记录事件的展示,让学员感觉积极参与创新是每个专业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学习创新知识就更加责无旁贷了。多年来,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各个单位,在组织管理、培训方式上都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式;无论是教材的编写者、还是授课教师,在培训内容上都不断更新、调整,与此同时学员对于培训的热情和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开发一个好的项目不易,巩固维护好一个项目更难。

进一步完善培训效果的思考:第一,注重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的培训; 第二,能给更多领域的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培训创新知识的机会;第三,注重全员化培训,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因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不仅在职的科技、工程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创新知识,而且提倡在校的大专以上的学生中开设创新思维等相关的课程,创新意识要从孩子抓起;第四,注重调查摸底,了解了学员水平,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第五,建立反馈渠道,根据培训对象的要求,边教学边改革,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第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建立和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及加工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面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牵头人,在之前三省一市实现人才互认的基础上,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与时俱进的长三角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资源的共享、培训联盟的共建、培训教材的共编。实施长三角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新时代培育新人才的发展导向,也是实现区域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努力方向。上海专业技术人员公需培训项目形成的一些好的做法、经验可以在周边区域推广、参考,带动地区人才素质能力的提升和科技实力的增强。

猜你喜欢

技术人员人才培训
人才云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马纯栋:维修技术人员应提高诊断仪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