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岗位彰显劳模本色

2020-06-22刘静

人民交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塔城地区塔斯暴风雪

文 / 刘静

巴图散,共产党员,1998年工作以来一直奋斗在公路养护、除雪保通第一线,现为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驾驶员。于2010年荣获“自治区交通厅抗雪灾保交通先进个人”“塔城地区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1年荣获“伊犁州青年五四奖章”“塔城地区青年五四奖章”,“塔城地区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荣获“塔城公路局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荣获“塔城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5年荣获“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文明职工标兵”“塔城地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自治区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双十双百’工程交通运输行业先进人物”称号;2016年荣获“全国春运情满旅途先进个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2019年12月9日,交通运输部授予巴图散同志“全国交通技术能手”称号,并颁发“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证书。

有责任勇担当 平凡岗位展风采

玛依塔斯风区是世界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每年8级以上大风天气多达180天,最大风速每秒40米,裹着暴雪瞬间就能将车辆掩埋。现年43岁的巴图散作为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班长,在这里守护了13年,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将陷入风雪的车辆和旅人安全救出险境。

13年来,巴图散总是第一个冲进暴风雪,带领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队友们抢险上百次,清除积雪1.5亿立方米,救助车辆1.3万余辆,救助群众6万余人,相当于每天救援10人。但在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的他看来,能亲手把群众送回安全的地方,用生死大爱把“魔鬼道路”铺成“生命通途”,再凶险也值了。多年与暴风雪战斗,他从一名出色的机械手成长为自治区劳模和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养护就是责任。省道201线K76—K164段是国检路,100多公里的山路两侧清一色黑石头,没有一棵树、一滴水。夏天活动车房,白天热得像蒸笼,晚上蚊虫追着咬,深夜气温下降经常冻醒,六级风一刮饭菜里就是砂石。十几年如一日开着工程机械车上路,巴图散从没觉得有多苦有多累。2010年迎接全国干线公路大检查,为确保公路病害处治率达100%,他每天都比别人提前一两个小时出车,白天拉料、搅拌、刷油、清理,监督作业安全,晚上加热沥青。油温达不到150-160度就会造成油料浪费、影响养护质量。为确保油温达标,他彻夜守在综合养护车旁,全程观察、记录、控制油温变化。油补坑槽2910.77平方米,面积最大、质量最好,他和他的团队提前17天完成土石方平整任务,国检质量最优。他常说,“我干的就是养护,不苦不累怎么叫养护。”

抢险就是使命。因表现出色,2006年巴图散被调到额敏县玛依塔斯防风雪基地开除雪车。冒着狂风暴雪救人,稍有不慎就会有去无归。2011年3月一天,风力8-10级、能见度0-10米。巴图散把抢险绳的一头系在机械车上,一头绑在腰间,奋不顾身地冲入暴风雪,把乘客救回抢险车,反反复复几十次。那个时候巴图散的棉衣、棉裤、棉鞋都湿了,遇冷变硬变重犹如“铠甲”,在暴风雪中举步惟艰。但为了打通生命通途,他就穿着这身又湿又重的“铠甲”一步步向前挪动。风速快到令人窒息,他必须憋着气走一段再背过身去换气,深吸一口再转身继续前行。有好几次刚打开门就被狂风直接拽出去,摔在路上,不是腿摔青,就是脸摔肿,差点牺牲在风雪中,但他还是一次次迎着死神而上……一位哈萨克族老大娘实在走不动,他吃力地背起大娘,深一脚浅一脚终于挪到了装甲车跟前。靠着装甲车,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浑身直打哆嗦,徒弟李长青再也忍不住抱着他失声痛哭。由于能见度变差,风吹雪阻断道路,巴图散和队员们载着被困群众将32公里的路程硬是走了整整7个小时才回到基地。那次暴风雪共营救群众8604人,被困大小车辆1667辆,清理路面积雪147万余立方米。多年来,巴图散和队友们一次次不畏生死艰险,用大爱为生命高歌,把玛依塔斯打造成风雪遇困群众的“生命救捞中心”。而他每一次出车,家人的心就揪一次,但他实在太爱这份工作了。他舍不得离开他的队友和他的除雪车。他更明白,技术过硬的自己多出一次车,就能多救一个人,就会减少队友一分风险。他更想带出更多的徒弟,让玛依塔斯从“夺命魔鬼”变成“生命通途”。

守初心提素质 带头发挥传帮带

巴图散技校毕业,文化底子薄。为适应养护工作需要,做新时代养路职工,他自加压力,刻苦学习和钻研文化知识,在工作之余、生活中挤占学习时间,努力提升自身素质。2017年,巴图散进入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和深造。

劳模就是榜样。巴图散勤于学习、善于实践,熟练掌握综合养护车和进口除雪机械操作技能,应急处置能力水平名列基地第一,参与完成了皮卡车改装进气道、雪犁车大箱加装活动式挡盐板等多项技术革新项目。以他姓名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公路管理局“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自治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他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先进模范对标看齐,始终践行和传承着新时代劳模精神、交通精神。

做好传、帮、带。巴图散和28岁的李长青是师徒俩,他们在工作中相互协作,生活上互相照顾,情谊深厚。2011年秋天,李长青通过社会招聘,考进额敏公路分局,当了一名驾驶员。上班之前,李长青就听他父亲说玛依塔斯的风雪特别凶猛,刚来这里,许多除雪机械没见过,还有装甲车、坦克,既好奇又害怕。第一年他值守电话,熟悉玛依塔斯的气候与环境。2012年他成为巴图散的徒弟,巴图散为了尽快让李长青掌握机械性能和熟悉作业环境,手把手地教他什么时候下除雪滚筒、雪筒该朝那个方向、怎么清雪等。玛依塔斯风雪大,所有的涵洞都被积雪掩埋,作业时,他要求李长青按照轮推推过的雪印进行除雪。出现“雪盲”现象时,指导他怎么看公路上的标线,怎么看GPS定位系统,实在看不见时,就停下车,耐心等待,不要冒然行驶,以免开下路基……冬季,玛依塔斯频频遭受大风袭击,巴图散带着徒弟经常出去抢险救人,每次出去都提醒李长青要注意什么,怎么去营救被困旅客,怎样去保护自己。经历了7个冬季的洗礼,李长青能熟练地驾驭了扫雪车,熟悉玛依塔斯风区的每一公里路段,也成为了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得力的干将。并先后荣获“塔城地区劳动模范”“塔城地区五四青年奖章”荣誉。

李长青于2018年也就读劳模本科班。师徒俩刻苦钻研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别的学员放假休息,他们回到基地和队友们一起战斗;用生动的语言,紧密联系抢险应急保障工作实际,帮助大家分析理解、深学细悟十九大精神。巴图散宣讲中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上完劳模本科班还要回到玛依塔斯,一辈子都不离开。我和我师傅(全国劳模何汉明)想的一样,进了暴风雪,我可以回不来,但我一定要让我的队友活着回来!”

让一个人成长为劳模只是个例,让更多的人成为劳模,涌现出一个劳模集体,那才是真功夫。

舍小家为大家 抗击疫情齐上阵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春节期间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涌现出一批挺身而出,逆流而上的赤诚、顽强的守护者。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成立抗击疫情党员突击队,让党旗飘扬在防控一线,巴图散带领全体队员力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在疫情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以实际行动彰显额敏公路人的行业价值和社会责任。

“大家要戴好口罩,注意体温检测和开窗通风,每天要把宿舍和基地的卫生消毒做好,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这是巴图散每天在基地晨会上反复强调和要求的。每天早晚两次对抢险基地食堂、宿舍、会议室等进行消毒;加强抢险队员的防护能力,配足配齐口罩、手套、消毒液、体温计等物资;引导全体抢险队员提高政治站位、大力宣传引导正能量,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克服困难,理性认识,科学应对疫情。

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队员们已经在基地连续待了一个多月,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如何理发这件在平日里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此时却成了一件有难度的“烦心事”。巴图散联系额敏县毅杰爱心团志愿者,先后在玛依塔斯应急保障基地、额敏东收费站、乌雪特收费站、铁厂沟收费站、铁厂沟工区、哈图收费站、额敏收费站、团结收费站等地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共计为63名在防疫一线坚守岗位的职工提供了免费理发服务,获得了各族职工的一致赞誉。

疫情期间,巴图散连续40余天没有回家,家中还有80岁、行动不便的双亲和尚在读初中的女儿,只能全部托付给他的爱人照顾,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但疫情是命令,防控是责任,巴图散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是一名劳动模范,关键时刻,就必须冲在第一线!

这个朴素的蒙古族汉子用自己的非常担当诠释了什么叫新时代劳模精神,用绝对的忠诚与舍生忘死的大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劳动者之歌。工人伟大,劳动光荣!

猜你喜欢

塔城地区塔斯暴风雪
卡弗:坚持不懈的“花生人”
暴风雪
塔城地区皮棉公检量突破30万t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你是对的
塔城地区纤维检验所顺利完成2016年度棉花仪器化公检工作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塔城地区农田化肥投入分析
“贝尔塔斯”与1918年德国攻势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