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建构研究

2020-06-21宋艳芳关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9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陌生人

宋艳芳 关沁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步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在现代性公共空间领域内,其关系主体尤以陌生人为主,由此构成了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如何规制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建构起良好的伦理秩序,这是当下面临并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议题。本文以公交车场域为例,公交车作为城市人出行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就其公共空间内的伦理失范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为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秩序的建构提供些许可资借鉴的实施策略。研究表明,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秩序建构的策略可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一是弘扬传统美德,提升个人修养;二是发挥舆论功能,培养责任意识;三是厘定公共规则,强化规则意识;四是完善法律法规,坚守伦理底线。

关键词:公共空间;伦理秩序;陌生人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62

区别于传统型公共空间,在现代性公共空间内,交往主体以陌生人為主。陌生人之间的道德行为、道德态度与道德评价构成了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的主要内容。在现实境况中,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频发,如何建构起良好的伦理秩序成为陌生人公共空间要处理的伦理难题。

1 陌生人公共空间与伦理秩序

1.1 陌生人公共空间

何谓公共,公共“不仅意味着一个处于家人和好友之外的社会生活领域,还意味着这个由熟人和陌生人构成的公共领域包括了一群相互之间差异比较大的人”。何谓空间,空间本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范畴,当人为因素介入其中时,空间便具备了道德意义。“空间不仅为道德行动和伦理关系提供了客观环境,而且空间的范围和结构可以规制并维系特定社会的伦理关系”。也就是说,公共空间的构成本身就蕴含了伦理功能。区别于传统型公共空间,在现代性公共空间内,其伦理关系主体以陌生人为主,陌生人之间的道德行为、道德态度与道德评价构成了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的主要内容。

1.2 伦理秩序

关于伦理秩序的内涵,学术界目前并无统一的界定。朱海林认为,“伦理秩序就是由关系秩序与行为秩序、动态秩序与静态秩序、规范秩序与德性秩序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丑将伦理秩序视为德性的社会机制。他指出,“对于德性而言……较为明晰可行的是社会性力量,主要是合道德性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即伦理秩序”。高兆光将伦理秩序与伦理关系相关联,他指出,“‘伦理秩序是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总的来说,伦理秩序不仅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是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伦理关系的结构性存在。

2 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失范现象

以公交车场域为例,公交车作为城市人出行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在这个陌生人公共空间内经常性发生伦理失范现象。总的来说,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无视公共道德,行为“我行我素”;二是面对纠纷事件,予以“道德冷漠”;三是拒守公共规则,破坏公共秩序。

2.1 无视公共道德,行为“我行我素”

在公交车场域内,伦理失范现象表现之一是无视公共道德,行为“我行我素”。具象来说,首先是爱心专座“有名无实”。在公交车这个公共空间内,抢占爱心专座,拒绝主动让座的伦理失范现象频发,尤其表现在年轻一代身上。爱心专座的设计本身就蕴含着伦理关怀意味。从爱心专座的颜色来看,或者从其特殊字样的标识来看,旨在为特殊人群(指老弱病残孕)提供便利。但在现实境况中,我们可以看到爱心专座常被年轻人抢占,在遇到特殊人群出现时,这部分年轻人视若无睹,以自我舒适为主,不予主动让座。从侧面反映出这部分人对于公共广播宣传的公共美德不以为意,只享受自我私欲的满足过程。其次是公共空间“噪声污染”现象频发。表现在公放手机设备声音或者以高分贝接打电话,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到身边人的公共空间舒适度。这种行为亦是满足自我私欲的行为,并未顾及公共道德所具有的约束力,乘客文明公约亦成为“一纸空文”。

2.2 面对纠纷事件,予以“道德冷漠”

在公交车场域内,面对公共空间内发生的道德纠纷,同车人员采取“道德冷漠”的态度,这也是伦理失范的表现。这种道德纠纷主要发生在乘客与乘客之间,以及乘客与司机之间。就乘客与乘客之间的道德纠纷问题已是屡见不鲜。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这种公共空间内的道德纠纷事件时有发生。然而乘客与司机之间的道德纠纷事件升级,却是近年来比较频发的事件。尤以“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为典型案例。在乘客与司机发生争执的时候,车内“远距离”乘客与“近距离”乘客采取的“道德冷漠”态度是此次坠江事件的痛点。无独有偶,在这一案例发生之前,“在义乌,北京,武汉等城市,就有乘客抢夺公交车方向盘的恶性事件。这些事件之所以不如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传播广泛,无非是因为它们都没有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这些因纠纷事件引发公共安全的事件背后是陌生人的一系列“道德冷漠”。

2.3 拒守公共规则,破坏公共秩序

在公交车场域内,伦理失范现象还表现在拒守公共规则,破坏公共秩序方面。公共规则的制定有其客观的理据,需要公共空间内的陌生人共同维护与遵守,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拒守公共规则的事件发生。如厦门崔某嫌车票太贵,提出无理停车要求,数次抢夺驾驶员手中的车钥匙与方向盘。这是乘客不遵守售票规则以及乘车规则的表现。如江苏朱某占用公交车临时停靠站点的时间,上车与司机协商帮忙给捎带货物未果,随后与司机进行拉扯并抢夺方向盘。这是乘客不遵守停靠时间规则与乘车规则的表现。如浙江一男子因上错车要求司机停车,被司机依规予以拒绝后,引发该男子不满,随后该男子开始殴打司机并抢夺其方向盘。以上这些乘客抢夺方向盘的行为最终都触犯了法律,但事情的起因却在于这些乘客拒绝遵守公共规则,企图享受特殊规则的待遇,严重破坏了公共秩序。

3 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的成因分析

造成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的因素,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个人维度、集体维度以及公共维度。从个人维度来看,表现为“个人主义”至上;从集体维度来看,表现为道德舆论功能退化;从公共维度来看,表现为“规则意识”缺位。

3.1 “个人主义”至上

个体在陌生人公共空间内表现出的无视公共道德,行为“我行我素”等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源于“个人主义”至上的心理。“个人主义”至上是陌生人公共空间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征。区别于“熟人社会”的“亲密性伦理”,“陌生人社会”中陌生人并无天然的情感联系,彼此之间是生疏的,缺乏真诚信赖的情感维系。这也就导致陌生人之间的自我利益凸显,将自我视为“原子式”的个体,忽视了其作为伦理主体的身份。这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过滤掉“羞耻心”,完全不顾及他者的特殊身份或特殊情况,这种个人主义亦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公德心的滋养。

3.2 道德舆论功能退化

道德舆论功能机制退化也是导致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的因素之一。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进程中,道德舆论功能的作用呈现了退化趋势。何谓道德舆论,窦炎国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道德舆论就是大众的道德言论……道德舆论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道德舆论的实质内容是大众的道德评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道德舆论功能的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线下公共空间”内,如公交车场域内,区别于“线上公共空间”。这种道德舆论功能的退化也助长了乘客的不道德行为。这种情况类似社会学中的“镜中人”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对自己的认识紧密相关,而他对自己的认识,恰好来自于他人给予自己的反馈”。同车人员的“道德冷漠”往往为道德纠纷事件的升级添了“助燃剂”。

3.3 “规则意识”缺位

对规则的遵守更多地取决于主体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长期缺位是导致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的重要因素之一。“规则意识,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认识、体验和遵循意向等心理要素的总和。个体在规则意识的指导下产生与规则有关的行为,进而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人们还很难从“亲密性伦理”衍生的“情感通融”中完全走出来,对于规则的概念还停留在“熟人社会”的“口头协定”,没有认识到规则制定与实施的强制性与客观性。在陌生人公共空间中,“规则意识”的逐步补位是必须予以重视的。

4 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建构策略

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产生了新的公共伦理要求,需要构建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以维护公共生活整体的秩序,进而构建完整的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此,要注重公德与私德相结合的教育,要注重公共规则与法律法规的相关厘定与完善。

4.1 弘扬传统美德,提升个人修养

现代社会发展逐渐重视伦理层面的价值和维度,针对个人主义至上的道德现象,维护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必须要弘扬传统美德,提升个人修养。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精神结合,是助推我们的民族走向繁荣和强大的关键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全社会树立和宣扬民族精神。社会的文化健康氛围离不开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的主旋律,弘扬传统美德有利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推进工作。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建设工作,增强“主人翁”意识,倡导个人奉献精神并抵制落后的观念对思想的腐蚀,避免“无视公共道德”“道德冷漠”和“破坏公共秩序”的伦理失范现象再次出现,以此促进公共空间伦理秩序的构建。

4.2 发挥舆论功能,培养责任意识

在公共空间伦理秩序的建构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道德舆论的监督功能,培养公民道德责任意识,从而推动道德的实践和发展。中国传统社会是道德的社会,道德舆论的监督功能是以道德评价作为基础,以良心和道德舆论作为调节手段,最终实现道德伦理目标、优化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培育良好个人品质的过程。有效的公众道德舆论能够影响失德的个体在集体中的生存和发展。解决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失范问题必须发挥道德舆论的监督功能在社会稳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不断强化公民的社会与伦理责任意识,培养公民“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道德舆论对于公民日常道德行为制约的影响,这有助于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建构。总之,要发挥道德舆论的正确导向作用,解决道德舆论功能退化的问题,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4.3 厘定公共規则,强化规则意识

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公民“规则意识”的严重缺位。为有效解决当代公共空间“规则意识”淡薄的现象,需要厘定公共规则,强化规则意识。对公民进行“规则意识”的灌输与培养可以不断提高公民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有助于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要发挥“规则意识”对公民教育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引领作用,加强对公民的公共空间规则内容的教育。将公共空间的“规则意识”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引导公民正确看待规则制定与实施的强制性与客观性。培养公民的空间思维与理性思维,培养公民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推进正确的规则价值导向工作以促进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的建构。

4.4 完善法律法规,坚守伦理底线

法律底线伦理功能的缺位,是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的重要因素之一。道德现象不仅表现为道德善,亦包括道德恶。在道德舆论功能弱化的条件下,法律是对道德恶的最底线又最具强制性的约束力。在公共空间内,依靠道德规范对道德行为主体进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法律作为底线伦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往往是起着关键性的约束效力。当代社会的道德和法治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道德教育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也为道德教育顺应现代化发展强化了新理念。社会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划和政策引导公民加强法治意识,依法对公民的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和管理。引导公民将法律意识内化于心,来规范公民的伦理责任意识,让公民将伦理认知外化于行。

5 结语

陌生人公共空间伦理失范现象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伦理难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地应对策略。为此,必须建构陌生人公共空间的伦理秩序。在建构伦理秩序的过程中,必须统筹私德与公德教育。可以通过弘扬传统美德来提升个人修养,发挥道德舆论功能来培养道德主体的责任意识。此外,还需要厘定相关公共规则,强化道德主体的规则意识。最后,必须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发挥法律的底线伦理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理查德·桑内特著.公共人的衰落[M].李继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21.

[2]曲蓉.公共空间伦理视域下公德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0.

[3]朱海林.伦理关系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171.

[4]任丑.人权应用伦理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284.

[5]高兆明.道德失范研究:基于制度正义视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4.

[6]曹培鑫.万州惨剧“镜中人”与公共安全治理[N].环球时报,2018-11-03(007).

[7]以案释法|嫌车票太贵就大闹公交车?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EB/O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326236.

[8]盘点全国“大闹公车”行为:一个人错过一站,一车人错过一生[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625891230691858.

[9]窦炎国.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307.

[10]范春林.青少年心理成长导航——积极心理学的视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137.

[11]习近平.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6-12-11(001).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陌生人
当陌生人来敲门
谨防陌生人
谨防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