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仪式感与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2020-06-21杨涵梁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19期
关键词:仪式感国家认同大学生

杨涵 梁洁

摘 要: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增进他们的国家认同感,对于引导他们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重任,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发展的事业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践中,应充分发挥仪式的载体作用,强化活动中的仪式感,让学生在“沉浸式”的氛围中完成国家认同的塑造与思想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仪式感;大学生;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58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于哪个国家的认知,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核心。在中国,公民的国家认同包括对祖国疆域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认同,还包括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的认同。中国的国家认同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凝聚形成的,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以各种形式对中国发动侵略,将中华民族推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更激发了国人强烈的国家认同。无数仁人志士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甘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还会有各种已知或未知的风险挑战,更需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凝聚起强大的爱国主义合力。

1 强化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必要性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状态和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代以“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成长于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中,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刻烙印。西方文化及其所谓的“普世价值”“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国家认同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西方势力借助经济全球化之势和互联网发展之便,持续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煽动“颜色革命”“和平演变”。近年来,香港和台湾地区在意识形态上的分裂活动日趋激烈,出现了多起大规模示威活动,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背后均有西方势力的煽动。这些分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具有较高文化背景的大学生,他们意识形态严重西化,缺乏国家认同,迷失奋斗方向。这些危机提醒着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自觉强化国家认同,时刻防范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在中国大陆(内地),大学的“两课”教育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已行之多年,有效地塑造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总的来讲,中国大陆(内地)的大学生并不存在所谓的国家认同危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国家认同意识和自身行为相矛盾的现象。比如有的学生将对国家的认同与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割裂开来,只认同国家,不认同党和政府;认同国家建设的成就却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口头上支持国货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以购买外国产品为荣;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却追求在西方发达国家定居。这些现象均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不够深入。因此,持续强化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各种形式的国家认同教育,不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他们建设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极为重要。

2 重视仪式和仪式感

仪式是一种在文化传统继承延续影响下为满足人类心理诉求和传达共同的价值、信念的程序性活动。仪式以一定的程式为载体,能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共鸣。仪式对于人的教化作用则是基于仪式所产生的仪式感。

重视仪式,注重营造仪式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各种带有仪式感的活动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春节和清明节祭祀祖先,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都是充满仪式感的民俗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跨越了时空,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仪式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形式,发挥了重要的国家认同塑造功能。

近年来,党和国家每次举行以重大事件、重大节日、重要人物为主题的纪念庆典活动,总能在人民群众中引起强烈反響,极大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我们党和国家的认同感。这些纪念庆典活动是一种国家仪式,具有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主流价值、凝聚中国力量等重要功能。

长久以来,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开展了一些仪式活动,但这些仪式活动往往设计简单,内涵单一,久而久之,便会流于形式,不能取得实际效果。如在高校中凡是属于典礼性的活动,流程都大致无二,不外乎就是奏国歌、领导致辞、教师发言、学生讲话等环节,使仪式更像是会议,形式枯燥,内容流于说教,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结果反而不利于举办活动的初衷。于部分高校管理者而言,将仪式视为繁文缛节,能少举办就少举办;于大学生而言,仪式活动不属于教学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即使参与,也是应付了事。

某高校研究者曾针对学校仪式活动的开展效果展开问卷调查,在459份有效问卷中,只有50.98%的同学在对开展仪式活动的评价上投出了肯定票,给出了正面评价,其余同学则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产生被强迫感。对于高校仪式教育效果的评价,有45.1%的同学认为“一般”或“不太好”。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仪式教育的价值,甚至将其视作一种负担,大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缺乏参与感,难觅仪式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从而也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仪式活动丧失“仪式感”,在教育意义上也打了折扣。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强调,要“注重运用仪式礼仪”,“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也应该重视仪式活动,将仪式感融入到对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更好地促使他们自觉提升思想境界,达到增强国家认同的目的。

3 仪式感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新时代的大学生以“95后”和“00后”群体为主,他们视野开阔,好学上进,个性更加鲜明,思想更加独立,他们不迷信权威,更反感空洞的说教。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就應当充分把握他们的成长背景、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营造活动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每一场仪式感满满的活动中。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高校应当丰富仪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利用好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国家政治节日、少数民族独特节日、重要人物纪念日等有特殊和特别意义的节庆仪式,结合校史校训、地方历史文化名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种资源,通过宏大的节日庆典、肃穆的升旗仪式、庄重的毕业典礼、庄严的献花仪式等活动形式,来丰富国家认同教育的内容。同时通过将丰富的仪式性活动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让仪式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教育作用,使他们自觉提升对国家的认同感。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是受到互联网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各种网络新兴事物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哪里,思政工作就应该开展到哪里。在通过仪式活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积极利用学校网站和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种新媒体传播平台来加强预热和宣传,吸引学生的参与。活动中还可以引入网络直播、场外互动等形式,创新活动的载体,增强互动性,让仪式感真正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得到体现。

仪式感包含现场感、庄重感、认真感、紧张感等多种情感因素,只有在良好的仪式氛围中,这些因素才能被充分激发出来。高校在开展仪式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不能像国家仪式般面面俱到,但也应当注重从多个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仪式氛围。首先,应当用心选择和布置活动场景。根据不同主题,可以选择精心布置的运动场、大礼堂等,也可以安排在纪念碑、塑像等场景下开展活动,并且可以利用音响、LED屏幕等多媒体设备来烘托气氛、营造仪式的庄重感和神圣感。其次,要注重利用“符号”来完成仪式建构。在仪式活动中,符号具有特殊的识别功能,能够给人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在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突出了老兵的镜头和符号,向全世界传播出中华民族尊重历史,团结自强的精神;在国庆70年群众游行中,各个不同方阵的彩车都装点有高识别度的主视觉符号,象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高校在开展国家认同教育的仪式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国旗、校旗、校徽等符号以及有意义地布置标语、横幅、宣传板等来强化符号特征,增强仪式氛围,凸显活动主题。再次,应形成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参与仪式的主体是人,既包括受教育的大学生群体,也包含参与仪式的教师。良好仪式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参与,教师是否能够认真参与到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仪式感氛围的生成。特别是在国家认同的教育上,教师的价值取向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参与仪式活动不仅需要学生的投入,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

总而言之,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无疑是破题的关键切入点。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而在开展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中,有效地营造仪式感,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仪式感的营造在团结思想、凝聚人心、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上都能发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的管理者和思政工作者还应继续积极进行探索,让仪式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馨晨.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困境及策略[A].万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16)[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43.

[2]曾楠.通过纪念庆典活动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N].人民日报,2018-06-29(07).

[3]周涵.高校仪式教育作用路径及创新[J].学理论,2018,(09):244.

[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06).

[5]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02).

[6]韩振峰,陈臣.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仪式感[N].光明日报,2018-06-01(11).

猜你喜欢

仪式感国家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互联网时代广告实践教学中的仪式感营造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