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能辨我是雌雄

2020-06-21陈涛

兵器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舰炮密集黄蜂

陈涛

海上横向补给的美国两栖攻击舰,你能快速认出它是哪一级吗?

重要提示:阅读文本前,强烈建议您先看看本期彩页插一。

美国二战后一共發展了四个级别的两栖攻击舰,后三个级别分别是“塔拉瓦”级、“黄蜂”级和“美国”级,这三级两栖攻击舰一直被视作两栖攻击舰的标杆。

2015年3月,5艘“塔拉瓦”级全部退役,只剩下“黄蜂”级和“美国”级在世界上不停奔波,充当美国海外威慑的急先锋。

2020年初,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前,“美国”号两栖攻击舰(LHA-6)和“新奥尔良”号两栖船坞运输舰(LPD-18)就开到日本,成为美国第7舰队“前置部署海军部队”(FDNF)的一部分。这两艘舰的母港均为日本佐世保。此前驻扎在日本的“黄蜂”号两栖攻击舰则返回美国,母港也转移到诺福克。

长期以来,美军两栖攻击舰的一举一动也是新闻焦点,被关注程度仅次于那十一艘核动力航母。更有意思的是,这三级两栖攻击舰的设计年代相差近40年,但都有一个“大哥”——“塔拉瓦”级。因此它们吨位相近、长短相当,长相也有些相似。加上舷号数字还有重复的,让人难以分辨。

聚在一起的2艘“塔拉瓦”级和4艘“黄蜂”级两栖攻击舰

本文希望通过对三者外观识别特征的介绍,为广大读者快速识别它们做一些参考。

基本信息

“塔拉瓦”级一共建造了5艘,舷号为LHA-1到LHA-5。首舰“塔拉瓦”号于1971年开建,1976年服役,2009年退役;末舰“佩莱利乌”也被译为“贝里琉”号,1976年开建,1980年服役。

“黄蜂”级一共建造了8艘,舷号为LHD-1到LHD-8。首舰“黄蜂”号在1985年开建,1989年服役;末舰“马金岛”号则是2004年开工,2009年服役。

“美国”级分为两个批次,舷号从LHA-6开始顺延。首批首艘“美国”号两栖攻击舰(LHA-6)于2009年开工,已在2014年服役;第二艘“的黎波里”号(LHA-7)也在2017年5月下水,预计2020年5月服役;第二批次首艘“布干维尔”号已在2018年开始建造,预计将于2024年进入美军服役。

到目前为止,美军还有8艘“黄蜂”级和1艘“美国”号,共9艘两栖攻击舰在役。服役期中,“塔拉瓦”级经过多次改装,舰艇的外观发生了一些变化,“黄蜂”级也是如此。

“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的原始状态,在四角可以看到3门舰炮和1座“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

“塔拉瓦”号两栖攻击舰的原始状态,在四角可以看到3门舰炮和1座“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

舰艏——缺头角的“塔拉瓦”

三级舰都是直通甲板设计,舰岛都放在右舷中部,但“塔拉瓦”级有个明显的特征:舰艏两侧的飞行甲板变窄,从而在艏部两侧漏出舷台。舷台上以前是各装了一门Mk45型127毫米舰炮。“黄蜂”和“美国”级的飞行甲板则是全舰宽的,没有舷台和舰炮。

127毫米舰炮可是大中型水面战斗舰艇常用的主炮,比如“伯克”级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上,为什么在一艘两栖攻击舰上出现?一是当时美国还没有合适的近防武器系统,我们熟悉的“密集阵”系统是1980年才开始在“珊瑚海”号航母上配备。当时美军舰艇的标准防空武器就是RIM-7“海麻雀”舰空导弹,再加Mk45型127毫米舰炮。二是127毫米舰炮可以对岸攻击。当时随着“依阿华”级战列舰、“巴尔的摩”级巡洋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纷纷退役,口径127毫米的Mk45成为美国海军最大的舰炮(不算试验性质的Mk71型舰炮),对地对海最大射程23千米,需要的话可以支援登陆部队。

“塔拉瓦”级刚服役时,防空武器就是2座八联装“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架,以及3门127毫米舰炮,舰艏2门,舰艉右侧1门。在80年代进行第一次改装时,用2座“密集阵”6管20毫米近防炮替换了2座“海麻雀”,同时拆掉了舰艉的1门Mk45舰炮。

进入90年代后,“塔拉瓦”级又加装了21联装的RIM-116“拉姆”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后来干脆将艏部的Mk45舰炮都拆了。不过两者的增减并不是完全同步,有些舰艏部的Mk45舰炮和“拉姆”导弹发射装置并存了一段时间,比如在“塔拉瓦”号(LHA-1)上。2座“密集阵”和2座“拉姆”一直留到退役。

相比而言,“黄蜂”和“美国”级在舰艏处没有明显的差异。

舰岛——武器、烟囱和舷号

“塔拉瓦”级的舰岛有两个特点,与“黄蜂”级和“美国”级不同。

一是双层舰桥,上层是本舰的航海舰桥,下层据说是司令部舰桥。“黄蜂”和“美国”级则是单层舰桥。

美国两栖攻击舰上的RIM-7“海麻雀”舰空导弹发射,它们后来有的被RIM-116“拉姆”近程舰空导弹所代替,有的换成了弹翼变形、发射箱尺寸更小的“改进型海麻雀”

“塔拉瓦”级“塞班”号(LHA-2)最终服役时的状态,箭头处为经过两次改装后的武器装备

二是“塔拉瓦”级上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AN/SPS-52C)的天线,位于舰岛后面的副桅杆上;“黄蜂”级和“美国”级的三坐标对空搜索雷达(AN/SPS-48E)则位于舰岛前面的主桅杆上。

“塔拉瓦”级的舰载武器进行过两次改装。原始在舰岛最前端的04号甲板(飞行甲板是03甲板)上有1座“海麻雀”防空导弹发射装置,在第一次改装时换成了1门“密集阵”近防炮。第二次改装时,舰岛顶部前端偏左位置增加了1座“拉姆”防空导弹发射装置。

“黄蜂”级早期在舰岛最前端的04号甲板和05号甲板上有1座“海麻雀”发射装置和1门“密集阵”近防炮,后来改装时增加了1座“拉姆”发射装置,就在“海麻雀”之前,用挡焰板隔开。后期建造的“黄蜂”级直接安装了上述三种武器。

“黄蜂”级舰岛上“密集阵”的安装位置也发生过变化:LHD-1到LHD-4是在航海舰桥的前面,这一安装位置对航行观察有影响;从LHD-5开始上升到航海舰桥的顶端。

“海麻雀”“拉姆”“密集阵”的武器配置方案,一直延续到“黄蜂”级的末舰“马金岛”号,而且在“美国”级上成为标准自卫配置,因此从舰岛那区分“黄蜂”级和“美国”级,看武器不明顯。

“美国”级采用了柴电燃联合推进系统(CODLAG),而“黄蜂”级和“塔拉瓦”级上是蒸汽轮机。动力系统的外在体现特征就是烟囱了:“美国”级的烟囱位于舰岛中部右侧,向外侧倾斜,排烟不会影响飞机起降“黄蜂”级和“塔拉瓦”级的烟囱则是直的。不过“黄蜂”级的末舰“马金岛”号在建造时,也采用柴电燃联合推进系统,因此烟囱和“美国”级一样,是外倾的。

靠烟囱,可以把“马金岛”号、“美国”号与另外7艘“黄蜂”级区分开。那如何区分“马金岛”号和“美国”级第一批次的两艘舰呢?

“黄蜂”级第三艘“奇亚沙治”号两栖攻击舰(LHD-3),舰岛上装有“拉姆”、“海麻雀”两种舰空导弹和“密集阵”近防炮,注意其“密集阵”近防炮在舰桥前方

“黄蜂”级“马金岛”号(LHD-8)和“美国”号(LHA-6),采用了相同的烟囱设计,但舷号不同

这就得看舷号了。美国的两栖攻击舰外部一共有8处刷有舷号,分别是舰艏两侧、舰艉两侧、舰岛两侧、飞行甲板两端。舰艏和舰艉都是包括舰种在内的完整舷号,比如“LHA-1”、“LHD-1”,但字号小,只能近距离看,基本上无法靠它识别。

飞行甲板两端的舷号只有数字编号,在俯视图和部分前视图中能看到。舰岛两侧的舷号,也只有数字编号,但字体都非常大,并且带有灯带,夜间也能识别。那数字一样时,怎么区分?

“黄蜂”级是LHD,从1编到8。“塔拉瓦”级是LHA,从1编到5;“美国”级也是LHA,从6开始。附带说一下:LHA、LHD虽然英文意思不完全一样,直译分别是“直升机登陆攻击舰”和“直升机船坞登陆舰”,但本质上并无多少区别,所以国内统称为“两栖攻击舰”。

前面已经介绍,“塔拉瓦”级舰艏两角有缺角,可以通过这一特征把它们与1到5号的“黄蜂”级区分开。比如4号,缺角的就是“塔拉瓦”级的“拿骚”号(LHA-4),完整的就是“黄蜂”级的“拳师”号(LHD-4)。

而6、7号,通过烟囱是直还是斜,可以分出是“黄蜂”级还是“美国”级。比如刚刚服役的“的黎波里”号(LHA-7)和“黄蜂”级的“硫磺岛”号(LHD-7)。

到了8号,“黄蜂”级的“马金岛”号(LHD-8),烟囱也是斜的,以后和在建的“美国”级“布干维尔”号(LHA-8),怎么区分呢?

那就得看舰岛了。从“布干维尔”号(LHA-8)开始,属于“美国”级的第二批次舰了,舰岛长度缩小了30米,以腾出更多甲板空间,增大甲板上的载机能力。

两栖攻击舰的机库通常都不大,比如号称最强大航空能力的“美国”级,也只有2824平方米,而同吨位的印度“维克拉玛蒂亚”号航母,机库为3055平方米。因此甲板,一直是两栖攻击舰重要的停机空间。“美国”级第二批次相对第一批次的主要改进,是恢复了一个小规模的坞舱,其航空作战能力必然受到影Ⅱ向,相应地缩小舰岛长度,也算是做出一种补偿。舰岛缩短约30米后,前面的甲板向右侧扩展形成一块梯形空间,增加的面积能停数架直升机,还会用来对MV-22B“鱼鹰”倾转旋翼机或CH-53E/K直升机进行舰面维护。

“布干维尔”号两栖攻击舰(LHA-8)的设想图,同之前的“美国”号两栖攻击舰相比,舰桥处短了一大截

相应的,各种防空武器也变换了位置:1座“密集阵”和1座“拉姆”移到了舰桥顶端,1座“海麻雀”移到航海舰桥前的05甲板小平台上。小舰岛和增加的梯形甲板,就是“美国”级第二批次的外貌特征。

“塔拉瓦”号,可以看到舰艉中间留给升降机的“开口”

从后方看“美国”号两栖攻击舰,船艉是上无口下无门

“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的早期型和后期型的舰艉。一个左弹右炮,一个左炮右弹,而且一个全大一个全小。

舰艉——看口看门看弹炮

“塔拉瓦”级有两部飞机升降机,其中一部就位于艉部飞行甲板的正中间,这样飞行甲板的后面就有一个“开口”。其它两级都是两部舷侧升降机,没有艉部升降机,飞行甲板后端没有开口。

然后是“美国”级第一批次的两艘,都没有坞舱,艉部是封闭结构,很容易和前两级区别开。而同样有船坞的“塔拉瓦”和“黄蜂”级,坞舱门也有点区别。

总体来说,可以这样从船艉区分“上口下门”的是“塔拉瓦”,“只有下门”的是“黄蜂”,“没门”的是“美国”级。

“塔拉瓦”级和“黄蜂”级都经历过几次改装,因此艉部的防空武器配置也有不少区别。

“塔拉瓦”级原始状态是在艉部左舷是八联装的RIM-7“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右舷是127毫米舰炮。80年代改造中用一座“密集阵”替换掉了“海麻雀”,拆掉了右舷的舰炮。90年代改造中,右舷原来舰炮的位置装了一座“拉姆”导弹发射装置。最后这状态一直保持到它们退役。

“黄蜂”级原始状态是在艉部左右两舷各一座“密集阵”,中间一座“海麻雀”。后来在左舷艉部增加了一座“拉姆”,比“密集阵”高一层甲板,与“海麻雀”的安装位置平齐。此时形成了2座“密集阵”加1座“拉姆”的布置方式。之后,左舷“拉姆”下面的“密集阵”被拆掉。

后期建造的“巴丹”号(LHD-5)到“马金島”号(LHD-8),直接将一座“密集阵”装在左舷,“拉姆”装在右舷,两者在同一层甲板上,位置正好和前4艘相反。

“美国”号艉部的武器,又和返回头与“黄蜂”级前4艘一样:左“拉姆”右“密集”,中间一座“海麻雀”。

这样通过艉部,能将三级舰包括每个级别内部的变化分清楚。

经过这番介绍,相信你对美国这三级两栖攻击舰,已经能认得门清了。此时再去看插一,乃至各种新闻图片视频,不论前后左右,都能分个清清楚楚。

[编辑/熊伟]

改装前后的“黄蜂”级的舰艉,可以看到舰艉处武器装备的变化。

从“巴丹”号两栖攻击舰(LHD-5)开始,“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武器布置方式就同前4艘不同。

猜你喜欢

舰炮密集黄蜂
你真的认识黄蜂吗
一门舰炮杀四方
有毒的刺——黄蜂
好斗的黄蜂
Seeing Red
舰炮智能随动系统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研究
做个Patty万人迷
西方紧盯中俄“密集”军演
基于PLC的某型舰炮控制系统改进
长鼻子舰炮打赢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