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春天的开课语

2020-06-21文/何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疫情同学信息

文/何 仲 李 飞

亲爱的同学们,这是我们首次以雨课堂的形式与同学们在移动平台上相遇。

当下的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大疫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旁观者,我们彼此命运相息。刚刚过去的春节是如此不同寻常,相信这段时间以来,每个人每天晨起都会查看最新的疫情播报,会了解新增的确诊病例,会时刻关注相关的新闻报道。

17年前,我们有些老师经历了“非典”(SARS)。那时的他们有的可能还在学校里学习,和各位同学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一样,而有的可能已经从教。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封校”了,留在校内的同学不能出校门。他们每天的生活变得十分规律:吃饭、学习、打水、锻炼身体,大家相处的机会比任何时候都多。据说,“非典”凑成了好多对情侣,如今他们的孩子应该已经是中学生了。“非典”疫情发生的时点和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样,对春季学期的学习生活影响很大。大家知道春夏之交是毕业季,我们曾看到过导师站在校门之外,学生站在校门之内,学生通过校门的铁栏杆缝隙递出论文,老师把论文按在墙上修改,再与学生讨论的场景。

那一年,乘公交车经过北京站,一眼望去,诺大的北京站显得十分“萧条”。平日里的拥挤热闹,繁华换作清寂,强烈的对比,令人感伤。

2003年,“非典”期间,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报刊、电视,或是街坊、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完全比不上如今瞬息万变的网络媒体。我们经历过的人也曾感慨,也愿意把当时自己的经历跟大家去分享,告诉大家瘟疫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能够做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7年后,新冠肺炎引发的疫情席卷而至。

出征 摄影/牟 虹 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

前几天我们的一位老师和认识的几位湖北朋友取得联系,询问他们的近况。第一位朋友回复说他在北京,恰好没有回老家。他提醒说,在家里多囤点儿东西,这样便不必每天都往外跑。想到他身在北京,没有返家探亲,能够身处“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当中,心生安慰。第二位朋友,是在深圳工作的一位优秀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他回复说自己在深圳,家人在湖北,家人情况还好。他在简短的微信里还有这样一句话:“这恰好也是一个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建设的好时机。”还有一位朋友,是我们这位老师首本书的出版社编辑,他说人在武汉,家里都好,就是宅在家里,然后嘱咐大家要做好防护。话虽简单,但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而不是一句“都还好”所能够涵盖的。

如果说,在疫情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首先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要思考要有所作为。那么,如果你是一位医学生,你要去想些什么问题?我们是医学院的教师,从事医学院的思政教育,医学人文教育,又能做些什么?我们还在不断思考,暂时不一定能够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从哪些方面去寻找思考的源泉呢?我们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每天都会看到的疫情讯息,新增确诊感染患者数,确诊病例总数,治愈病例数,还有,死亡人数。我们想说的是:每个数字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家庭,有心理、情感、社会关系、社会支持,他们患病或是离去会给他们的家庭、家族,乃至社会,带来持久的影响。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些绝不仅仅只是数字。

第二,当疫情来临,我们看到成千上万不顾个人安危奔赴抗疫前线,去救治生命的医务工作者。我们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有院士、专家、医生、护士,他们当中有老师,也有我们教过的年轻学生,我们为他们感到自豪!疫情来临,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在岗位上坚守的人,交通、食品、安保、物流、环卫等等。他们都为保证这个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经过此次大疫,有国之重器,为守卫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有肩负使命,勇挑重担的人;有勇于说真话的人;有许多无名英雄,也有最大多数的普通人。所以,请大家铭记他们。

第三,我们怎么去了解疫情,或是重大的疾病带来的影响?身处疫情和重疾当中,会发生哪些改变?很多学者教师都推荐了:你可以去看薄伽丘的《十日谈》,加缪的《鼠疫》,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国内的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杨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等等。这些著作有的是社会史学作品,有的是纪实作品,有的是文学作品,我们已经将书单推荐给大家,也有部分电子书存放在公共邮箱当中。透过这些作品,从他们独特的视角出发,去细腻、深刻地感受疫情,实质也是对人、自然与生命的关联与思考。

第四,当疫情发生,我们接收到海量信息,甚至可以说全世界的相关信息都在压缩后传给你。如果说信息不充分,例如,信息被隐瞒,或者未知,人们会产生恐惧、恐慌,心理会受到影响。那么,饱和之后过度的信息,同样会带来恐慌。有一个医生告诉我们,她在出门诊时遇到好多前来就诊的人:有的人是因为特别的恐慌,收缩压飙升至180-200mmHg;有的人说自己头晕,可是经过细致问诊之后发现是因为在家里焦虑、害怕,忘记吃饭导致的。疫情,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而公共危机带给人们的影响是普遍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是就更加需要具备一些本领呢?比如说,如何去甄别信息,如何去理性地判断,如何发挥科学性、专业性的优势,去理解进而接受信息。这些都有赖于我们的专业素养,以及非常重要的人文素养。比如,专注、自省和悲悯。王辰校长所言:“作为协和人,应该质朴中见高贵,平和与尖锐并存,温润与凛然不悖。”思政教育和医学人文教育将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帮助我们师生共同去思考、去成长。所以,请大家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展现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第五,疫情的发生,我们还看到了人性的丰富表达,以及主体性的改变。有恐慌、焦虑的心理,有歧视与无视,有形式主义,有投机,有比病毒传播还快的谣言,等等。还有什么呢?有天然萌发的人类的互助,这有如医学的本质一般,我们也可以从诸多群体叙事中得到见证。我们看到了从世界各地喊出的“武汉加油”“湖北加油”,当然,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有互助,有大爱,有省思。而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人似乎暂时失去了主体性,或者说,在危机中,主体性变得模糊起来,而危机本身成为了主体。所以,我们要积极寻找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稳定的归属感,期待着危机之中更深刻的自省与创建,人性的更加完备。

第六,在此次疫情中,我们还看到了什么?社会治理和安全,公共卫生的预警、防控与政策制定,媒体包括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健康信息传播与影响,都需要全面深刻的反思和有借鉴意义的洞见!

同学们,疫情发生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部署,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前往武汉亲自指导防疫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带领着全国人民投入到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期待着,在这特殊的时期,我们将向全世界讲好“疫情中的中国故事”!

同学们,经历此次疫情,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所思、有所行、有所获。

最后,让我们向奋战在抗疫前线的医务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猜你喜欢

疫情同学信息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