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对预防患者晕血晕针的影响效果分析

2020-06-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4期
关键词:预见性静脉发生率

(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深圳 518172

静脉穿刺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医疗手段,静脉穿刺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功之一,因体质肥胖者皮肤上表浅静脉走行不明,穿刺过程中若无法准确确定走行与深浅度,很容易出现穿刺意外[1];同时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在穿刺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晕血、晕针及其他不良反应,从而影响静脉穿刺的正常进行,甚至出现生命安全风险,对患者的正常治疗产生阻碍。因此选择一种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保障静脉穿刺正常进行的重要前提[2]。随着医疗质量的提升,常规护理措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提升的临床需求;基于此,本次研究抽取1000例患者建立对照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将具体内容汇总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体检科接受静脉采血的10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占5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措施,其中男性260例,女性240例,年龄22~63岁,平均年龄(43.15±3.58)岁;观察组开展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措施,其中男性240例,女性236例,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44.48±3.96)岁;两组患者就诊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慌、焦虑,患者主诉晕血,临床症状包括头晕、胸闷、面色苍白等,排除用药禁忌、先天性严重器官功能性疾病、行为、认知功能异常者,患者与家属已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资料完整。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①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在接待患者时,需注意选择场景,尽量避免现场环境拥挤、嘈杂,耐心询问患者感受,了解晕血、晕针史及发生原因;告知患者静脉穿刺的原理、安全性、必要性与相关注意事项,提升其认知能力。②做好环境处理,保证接待环境为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保持空气流通,确保其舒适性,贴好警示牌;接待患者时,需指导其先坐下,稳定情绪,调整呼吸,促使其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后,再进行采血。③通过暗示、保证等方式,不断增强患者自信,告知患者以往采血病例,讲解我院预防、避免晕血、晕针的有效性,协助其克服心理障碍,提醒其需积极配合静脉穿刺的过程,深入了解患者出现晕血、晕针的原因;向患者保证,我院可顺利完成采血,消除患者担忧;开展相应的心理干预,在穿刺过程中,尽量避免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可用左手中指或食指轻柔拟穿刺部位,减轻患者恐惧感;指示患者可放松双手,不用握拳,紧张时,做深吸慢呼动作,直至穿刺完成;告知患者可将头转向侧面,避免直视穿刺过程;穿刺过程中通过语言安慰的方式,解释抽血的相关知识,解释抽血量,促使其明确抽血量与其自身疾病的影响,使其明确抽血量在人体可承受的范围内,人体可自行进行调整和适应,从而解除其思想顾虑。④充分发挥预见性护理的优势,穿刺前做好评估,询问其晕针、晕血史,指导患者选择舒适的坐位;对过于紧张或恐惧的患者,采取卧位方式进行采血,并确保周围有人陪同,若患者家属不在,可由医护人员陪同。穿刺前告知大概的采血时间,可协助其进行数秒,尽量在保证的时间内完成操作,从而预防其出现恐惧心理而导致的晕血晕针;指导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其观看穿刺过程,在选择血管时提前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准备进针,指导其放松心情,深吸慢呼,调整呼吸;指导患者放松双手,紧张时,不要紧握双手;穿刺过程中,明确患者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目眩、四肢厥冷、恶心等,时刻留意患者临床表现,从而降低其不良刺激;若患者出现晕血、晕针,需立即停止采血,指导其选择平卧位,维持呼吸正常,并饮用温水,待其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后方可酌情继续采血;采血后需指导家属或患者选择正确的按压方式,指导其在等候区休息5~10 min,无不适方可离开抽血区;抽血后,可指导其饮适当温水,护理人员随时观看患者动态,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第一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1.3 观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的晕血、晕针发生率,并对比其统计学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局部淤血、皮下血肿、麻木电击样感觉、针刺样疼痛、灼烧样疼痛等。通过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观察项目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数据,“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晕血、晕针发生率:观察组中,共有4例发生晕血、晕针,晕血晕针发生率为0.80%;对照组中,共有28例出现晕血晕针,发生率为5.6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晕血晕针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8.232),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为局部淤血2(0.40)例、皮下血肿1(0.20%)例、麻木电击样感觉2(0.40%)例、针刺样疼痛1(0.20%)例、灼烧样疼痛1(0.20%)例;不良反应率为1.60%;对照组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率为局部淤血5(1.00%)例、皮下血肿6(1.20%)例、麻木电击样感觉11(2.20%)例、针刺样疼痛4(0.80%)例、灼烧样疼痛8(1.60)例,不良反应率为8.0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χ2=4.481,P=0.034),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患者中,共有非常满意288例,满意210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为99.60%;对照组患者中,共有非常满意252例,满意180例,不满意68例,护理满意度为86.4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静脉采血是在临床上十分常见,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静脉采血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经多年发展,静脉采血从一项单纯的护理技术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面知识与技能的技术,截至目前,静脉采血已成为临床上最频繁、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3]。

静脉采血的类型较为复杂,临床多见于普通静脉采血,因其血管富有弹性,易于固定,因此多选择直刺或侧刺法在手背部采血;但体质肥胖者皮肤上表浅静脉走行不明,故穿刺前需先用手指摸清走行与深浅度[4]。同时,针对消瘦者及老年患者,因其皮下脂肪少,缺乏支持,血管在皮下易活动,因此多采用绷紧上下皮肤,固定血管后行旁刺针对其手腕部及足踝腕部进行采血,但宜选用锐利的针头,力求迅速刺入。针对老年人,高血压症及动脉硬化症患者多采用硬化血管的采血方式,其血管壁厚而坚硬,有坚实感,弹性小,易活动,暴露明显,因此多采用紧绷皮肤,固定血管的方式,针对手背、足背行直刺,在此过程中,需选用锐利的针头,以利刺入[5]。脆弱静脉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血液疾病及慢性肾炎等,其组织细胞退化,间质疏松,因而血管壁脆性大,弹性小,易被刺破;因此多选择由血管侧面谨慎缓慢地刺入的穿刺法针对患者手背、手指进行穿刺;在此过程中,需选用细小针尖斜面短的针头。塌陷静脉多见于失血过多,严重脱水或重危衰竭者,因其血管不显露,充盈较差,因此多选择压紧血管上端后推动血液,待血管充盈后压紧固定,再穿刺的穿刺法在小臂、足背、手背等部位进行穿刺。水肿静脉多见于心、肾疾病患者,多通过旁刺或正刺穿刺其足背与手背[7];隐形充盈静脉多见于肥胖或女患者,其血管深而不显但充盈好,易固定,因此多选择正刺或旁刺穿刺其手背、足背;而小儿静脉较为特殊,其血管细、腔内容纳血量少,一般采用头皮静脉,颈外静脉及股静脉穿刺其头皮、手背、足背;在此过程中,需抽血缓慢,以免抽力过速负压过大,促使血管坍塌,另外,因股静脉较深,穿刺时应随时抽吸,以助寻找[8]。结合上述内容可见,静脉穿刺具有十分细致的护理要点,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护理方式至关重要。

本次研究发现,针对体检科静脉穿刺抽血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能够有效优化门诊护理水平,降低晕血、晕针的发生率;首先其能够提升患者认知水平,通过多渠道的心理干预,消除其负面情绪,稳定心态,促使患者能够以平常心面对穿刺;同时需提升护理人员的穿刺水平,做好一针见血,降低多次穿刺的可能性[9]。在此基础,通过预见性护理的优势,优先对相关不良反应进行预防,深入了解相关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制定预防措施,从而提升体检科静脉穿刺成功率与安全性,尽量避免晕血、晕针的影响[10]。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联合心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患者晕血晕针的发生,降低相关不良反应,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预见性静脉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