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及磁共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探讨

2020-06-20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14期
关键词:脑膜炎磁共振病灶

(锦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辽宁 锦州 121000)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已有超过数千万人被神经系统疾病所困扰,其中最为多发的便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作为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是指生物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立克次体以及螺旋体等)感染所引起的脑和脊髓实质、被膜以及血管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或者非炎症性疾病,多伴有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以及意识障碍等临床症状[2]。虽然中枢神经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各种病原体的侵犯,但患者的脑和脊液一旦受到感染,损坏了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3]。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患者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CT影像学检查为基础,磁共振成像技术凭借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便捷以及成像清晰等优点被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所接受。故本次实验尝试采用CT和磁共振技术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旨在进一步探讨此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和同一时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别设置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病例31例,女性病例29例,年龄23~80岁,平均年龄为(42.03±4.89)岁,病程1~25 d,平均病程为(13.14±4.77)d;患病类型:病毒性脑炎患者11例,脑囊虫患者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0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12例以及隐球酵母脑膜炎患者9例。对照组:男性样本32例,女性样本28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为(41.99±5.02)。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资料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经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②未见器质性病变患者;③已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②伴有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1.2 检查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CT和磁共振检查,其中CT检查设备为飞利浦128排和联影16排,磁共振检查设备为西门子1.5T。观察组患者均需进行2~3次CT和磁共振检查,其中第1次检查时间为患者住院1周之内,第2次检查时间为患者住院两周内,针对病情较为稳定患者,也可不予以第2次检查,第3次检查时间为患者出院时;而对照组患者仅需进行1次CT和磁共振检查。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CT和磁共振检查结果,并对比检查异常情况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检出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本实验数据,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异常情况。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CT检查发现异常的有39例,经磁共振检查发现异常的有57例,其检查异常率分别为65.00%、95.00%;对照组患者经CT检查发现异常的有5例,经磁共振检查发现异常的有10例,其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33%、16.67%。经比较观察组更高,且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T和磁共振检查异常情况比较

2.2 对比观察组患者CT和磁共振检查相关疾病的数据。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各项疾病,其检出率显著高于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患者CT和磁共振检查相关疾病数据比较

3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主要包括血行散播、周围病灶浸润以及向周边神经蔓延等,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临床将其分为脑炎和脑膜炎,大多数的病变会累及患者脑实质和脑膜,继而又被称之为脑膜脑炎[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例改变包括肉芽肿、粘连、血管炎、脓肿、囊性变以及脑积水等,其病原体以真菌、螺旋体、细菌以及病毒最为常见,继而临床中会出现脑膜炎疾病、脊髓炎疾病、神经炎疾病以及脑炎疾病等[5-6]。由于此类疾病具有多样性,加之病原体的多元化,导致医护人员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难度加大。现阶段,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时,多以脑脊液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为主,以患者既往病史、临床体征以及临床表现为辅[7]。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由于病原体会不断侵犯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会使得患者出现脑功能障碍,继而造成患者脑结构出现异常现象,故而对此类患者实行CT平扫和磁共振检查,能够直观准确的观察患者颅内结构病变情况,从而帮助主治医师明确患者病情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举措,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对缓解患者病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

CT影像学检查具有无创性和简单便捷的特点,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颅脑横面解剖关系及其脑组织结构变化情况,检测出患者体内的理化病变情况,然而该种检查方法具有较低的分辨率,画质较为模糊,尤其是对于直径低于1厘米的病灶部位,尚未能清晰显示;另外,由于患者后颅凹及颅底,会出现较大伪影,导致极小病灶在患者颅骨内部重叠反复,影像相互影响,继而造成影像较为模糊,影响主治医师对病情状况的准确判断,为患者预后改善产生不利影响[9-10]。除此之外,CT技术采用放射线,可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受检者和检测者的身体健康。而磁共振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有效性以及高安全性等特点,可详细了解患者病变范围、数目、大小、内部结构以及病灶与周边组织的关系等,同时可利用多参数成像准确判断患者病灶部位,并且可以利用多方位成像来清楚显示患者病变情况和解剖结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临床误诊率[11-12]。然而磁共振技术在水肿和炎症辨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诊治过程中,一般会通过局部加强信号扫描或者联合CT等其他扫描方式共同检查等方式加以明确患者病情状况[13]。

临床在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中,由于大多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慢性起病,给予磁共振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患者脑实质点状钙化状况和脑膜强化情况。而针对病毒性脑炎和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发现多为不规则T1异常信号病灶和T2异常信号,并且具有多发性;另外,少数患者在增强后,其病灶及其周边多伴有高信号强化征象[14-15]。针对脑囊虫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发现多伴有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病灶,同时呈现多发性囊状和圆球状,部分患者伴有短T1信号和短T2信号现象,且多为逗点状[16]。

经本次实验检查数据表明:对比两组患者分别经CT和磁共振检查异常率,显示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相关疾病的检查中,磁共振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出率,且差异显著(P<0.05)。足以说明磁共振检测技术检查效果显著优于CT检测技术,但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注意两种方法联合使用,以此来增加临床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时,应联合应用CT和磁共振技术,以获得更高的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现象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膜炎磁共振病灶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16SrRNA基因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Optimal UAV deployment in downlink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system: a two-user case
Vaccination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CEUS与平面波超敏感血流显像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