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经典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

2020-06-19李琳

神州·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生命

摘要:“文学经典选读”是我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开设的选修课程之一。关于“文学经典选读”课程中的诗歌教学,不仅要教授与传承文学经典,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视野与人文素养,收获诗歌的美与生活的美。我将以“文学经典选读”中的教学篇目《寂寞》为例,通过对这首诗歌的鉴赏,为“文学经典选读”中的诗歌教学提出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诗歌教学;寂寞;生命

“文学经典选读”是我校少数民族预科教学开设的选修课程之一,也是我校预科教育差异化教学的探索实践。通过开设选修课程,让更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预科大纲的教学之外拓展专业知识,形成独立的人文关怀。预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特殊层次——介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本科教育之间,既要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又要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选修课学习,逐渐形成自身的专业视野,更好地实现预科与大学的过渡与衔接。预科阶段既是“补”,又是“预”,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优秀文学的熏陶中,将文学的美内化为自身的精神气质与生活理想。在“文学经典选读”课程的诗歌教学中,我选择了郑敏的《寂寞》作为我的教学篇目。通过对这首诗歌的解读,让学生在诗歌的品读中与诗歌对话,与生命对话,领略一种诗意的生命体验,并以点及面,逐渐将诗意的美内化为自身的心灵积淀。

九叶诗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曾被遗忘冷落的诗歌流派,直到1981年《九叶集》的问世,这个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诗歌流派才得以重回大众视野。谈到九叶诗派,不得不提郑敏,郑敏不仅是九叶诗派中为数不多的女诗人,还是九叶诗派中创作生涯最长的诗人。郑敏诗歌哲思深邃幽远,想象奇妙跳跃,以哲学比邻而居的诗美在九叶诗派独树一帜。郑敏的创作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沉思式的写作。在喧闹的现实中,郑敏始终是内敛静谧的,从诗歌开启的天地之境中寻找生命的诗意。“庸人为物欲所驱,永无心灵的宁静。惟有克服这种躁动后才能消除异化,回归与天地一心的宁静心态。”(1)与天地一心的宁静心态,一直是郑敏诗歌自觉的诗学追求,也是郑敏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选择。当郑敏把自己的第一首诗作给老师冯至看时,冯至对郑敏说:“这是一条非常寂寞的路。”(2)无论是童年还是写作,寂寞者的姿态始终伴随着郑敏。

寂寞,是郑敏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选择,寂寞不是凝滞的,而是如雕塑一般,宁静中流动着生命的思索。从郑敏的诗歌出发,寂寞洞照着郑敏的诗歌,寂寞召唤着思与诗的对话,在寂寞中我们受到无意识深渊的召唤,挖掘无意识深处的生命力,自由出入于无意识与意识的混沌之间,重新体悟生存的本质,从诗歌的语言中找寻可能的源头。

郑敏的《寂寞》发表于1943年,在诗歌的开篇,诗人这样写道:“这是一颗矮小的棕榈树,他是成年的都站在∕这儿,我的门前吗?我仿佛自一场闹宴上回来。当黄昏的天光∕照着他独个站在∕泥地和青苔的绿光里。”寂寞不是闺怨的私情,不是一己之私的沉寂,而是以天地万物为背景的寂寞,棕榈树、天光、泥地、青苔等自然之物都同样感受着寂寞,从闹宴回来,是从现实中归来,作为诗人,既参与生活,又能从浮躁的生活中抽身而去,保持宁静独立的思考。在这里诗人摆脱了流俗观念中的寂寞,用寂寞的沉思开启了天地人的对话。

诗人继续道:“我是寂寞的。当白日将没于黑暗,我坐在屋门口,在屋外的半天上,这是飞翔着那∕在消灭着的笑声,在远处有∕河边的散步,和看见了:那啄着水的胸膛的燕子,刚刚覆着河水的∕早春的大树。”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寂寞的痛苦,飞翔的笑声、河边的散步、啄水的燕子,覆着河水的大树各自找到了情感上的依赖,而诗人情感上无所依恋,她是寂寞的,想排遣寂寞。

什么是寂寞的排遣?通常意义上是情感的依赖与救赎,我们都是孤独的漂泊者,在生命的征途中寻找情感的完整与成熟,用互相依附的情感排遣心灵的寂寞。然而,诗人给了我们相反的回应:“我想起海里有两块岩石,有人說它们是不寂寞的;同晒着太阳,同激起白沫,同守着海上的寂静,但是对于我它们∕只不过是种在庭院里∕不能行走的两棵大树。”身体与情感的相伴扶持依旧无法排遣灵魂上的寂寞,纵使相依相伴、生死相随,依旧各自活在自己的生命里,寂寞没有在情感中消隐,而在情感的召唤中陷入幽远的深渊。中国传统诗词讲究的是物我合一的学问,而在这里岩石、大树却无法与自我心灵相契合,对自我而言,依然是他物。这是郑敏的徘徊与矛盾,也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无法从困顿的现实中得到传统的慰藉,在自我与他物无法合一中走向孤寂的人生旅途。

郑敏在诗歌的最后,这样感叹道:“我把人类一切渺小,可笑,猥琐∕的情绪都抛入他的无边里,然后看见:生命原来是一条滚滚的河流。”从寂寞开启的沉思,最终以生命的无限可能结束。老子《道德经》开篇这样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3)诗歌的道说正如道的境界一样,是不可言说的存在。海德格尔也认为所谓艺术作品开启了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就在真理中。诗歌的真理正如涓涓细流蕴含在诗歌之中,寂寞,是孤绝的生命状态,是难以排遣的生命之苦,在寂寞的道说中我们进入寂寞的自然之境、心灵之域,于寂寞中开启澄明世界的某种可能。

诗人的寂寞在诗歌与人生的沉淀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发表于1989年的《成熟的寂寞》可以说是对早期诗作《寂寞》的互文与回应。辍笔三十年的郑敏在1984年重新开始写诗,三十年的岁月变迁与人世浮沉,对于一位敏感的诗人会形成怎么的情感波澜是无法预见的,我们试图在《成熟的寂寞》中寻找诗人的寂寞之旅。“秋天成熟的果实,寂寞”,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标点符号对于诗歌的意义,在生命的成熟与丰润而获得心灵的短暂满足后,依然无法消解寂寞,寂寞的生长甚至与生命的生死无关,寂寞甚至超越了岁月的游戏,吞没的是生者与逝者,“只有寂寞是存在着的不存在∕或者,不存在的真正存在”。成熟的寂寞,不在之在,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4)成熟寂寞与天地一样,在岁月的风尘中保持着静观无私的姿态,穿越生死,无所不在,又无法捕捉。寂寞已经成为生命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历经寂寞无法通透生命,“过去,由于无端地为寂寞而惆怅,无法直面生命本身的丰富、复杂和强烈;而现在,诗人翻开了那寂寞的巨石——猛省了对寂寞的传统看法,于是,对生命有了新的领悟”(5)。诗歌的最后,“我在口袋里揣着∕成熟的寂寞∕走向世界,一个托钵僧。”一个托钵僧,“托”这个动作意味着向上的索求,是物的索取;而钵是一种信仰的承载,是念的寄托;托钵僧的形象可以说是诗人理想的化身,在浮躁的人世中,诗人是要有所承担的,承担着对生命真与纯的追求,对寂寞信仰的坚守,诗人的责任是指向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在诗歌征途中体悟寂寞,开启寂寞,在寂寞的征途中寻找人类的诗意栖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归来的九叶诗人,依然用自己的诗歌创作为新诗现代化寻找某种可能,“现实、玄学、象征”这样的知识分子创作也许与当今的浮躁之风格格不入,从他们初登诗坛开始,这样的诗歌旅途注定是寂寞的,或许就是在人们的漠视淡忘中才能保持对生命独立冷静的思考,指涉人类命运的归乡之途。我们始终认为,诗歌作为文学的塔尖,诗歌的命运是寂寞的,诗人也是如此。正因为诗人寂寞的坚守,在浮躁过后我们的心灵才得以自足。在九叶诗人中,郑敏的创作生涯一直持续至今,归来之后诗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理论都保持着持续的寻觅与探索。这对一位老诗人来说难能可贵,我们庆幸当今诗坛有郑敏这样寂寞的坚守者,以汉语古典诗歌传统为根,吸收着外来文化的雨露,丰富着现代汉语诗歌的意义。现代汉语诗歌形式上是散文的,但内在思维仍然是诗歌的。寂寞,是郑敏独一之诗的位置,是诗歌的审美天地。寂寞的坚守,意味着孤独的诗歌旅途,有嘲笑讥讽,却能收获血泪之后与天地一心的境界。在众声喧哗、浮躁凌厉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寂寞的声音,抚平心灵的枯寂,用寂寞的诗歌,召回心灵的栖息之地和久违的信仰。郑敏的诗歌,以寂寞为生命诗学,在静默的对话中,生命的诗意栖居有了寻找的可能。

注释:

郑敏:《对21世纪中华文化建设的期待》,《思维·文化·诗学》,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参考吴思敬、宋晓冬《代序:郑敏——诗坛的世纪之树》,《鄭敏诗歌研究论集》,2011年版,第2页。

老子着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页。

老子着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页.

蓝棣之:《九叶派诗选·前言》,《九叶派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4页。

参考文献:

[1]老子着 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郑敏.郑敏诗集(1979—1999)[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吴思敬,宋晓冬编.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4]郑敏.郑敏文集 诗歌卷:全2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李琳(1987.10-)白族,云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生命
生命之树
从地里冒出来的生命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初中英语诗歌教学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