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巨擘的创作综述

2020-06-19徐彦利

科学导报 2020年37期
关键词:叶永烈科幻科普

徐彦利

对于中国当代科普科幻文坛来说,叶永烈这个名字有着多重意义,他的写作之路、诸多成就、对社会的影响、引起的争论等几乎是中国当代早期科普科幻发展的缩略图。他的笔下,有对高科技与美好未来的憧憬,有面向大众普及科学的执著与热情,有对新叙事形式的探索与尝试。

他是导演,著有介绍电影制作过程的《电影的秘密》;他是记者,远赴自然条件恶劣的罗布泊,写下《追寻彭加木》这样的纪实文学;他是编剧,写过《美猴王》《神笔大侠》《中华五千年》等剧本;他是专业作家,既写科普又写科幻,还写游记和传记,有35篇文章被选入各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他是研究者,对科普科幻的研究硕果累累,言前人之所未言,学術观点严谨周到。他处处涉猎又能处处开花,很难定位哪个领域的成就是其人生的巅峰。但可以明确一点,他是当代以来,中国科普与科幻创作的奠基者之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受其启发,循着他的作品走进对科学的探索之中。叶永烈 

1科普创作的“博与新”“理与真”“趣与深”

叶永烈的创作历程自科普起步,可以追溯至1959年。当时,他还只是一个19岁的学生,便已在报纸上发表了数十篇科学小品,后来,叶永烈的科普读物、科学小品、创作理论等大面积覆盖阅读界,尤以《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激发了读者对科普读物的兴趣,影响了他们以后的人生选择。201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增订本《科学家故事100个》,增订本增加了屠呦呦、霍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8个新故事更是鼓舞着读者。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经历为叶永烈提供了创作的知识储备与专业眼光,那些信手拈来的数理化知识也令人大开眼界。

题材之“博”之“新”是叶永烈科普创作的一大特色,他要求自己“做一个科学杂家”,闳览博物,认知辽阔的科学疆域。在科普创作这一大背景下,没有哪一种体裁是他没有尝试过的。他率先提出“科学杂文”“科幻童话”“科学寓言”三种体裁,他不怕失败,只希望用更多的文学形式表达科学的内容,丰富科普传播的手段。同时,他提倡文章的时效性,他阅读科学杂志、收集科学资讯,将世界领先的种种新科学、新技术、新成就汇编收录,如其1959年收录的《科学珍闻三百条》,后来成为《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核心内容。

“理性”与“真实”是叶永烈科普作品严格遵守的法则。他曾严厉批评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悲壮的两小时》,指出这篇科普性文章犯了常识性错误,同时提供了权威资料进行佐证。他认为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花费两小时落到地面不可能,两小时内与地面一直保持通话也不合常识,文章作者没有经过推敲便随意编篡,有悖于科学精神,应该立即从教材中删掉并告诉学生文章错在哪里。

“趣味”与“深入探索”是叶永烈科普创作的第三个特点。怎样把僵硬的科学知识变成一篇篇妙趣横生的文章,既不失科学之真,又要摆脱说教、罗列和枯燥之弊;怎样不流于浅尝辄止,而能由浅入深,把书写对象放在显微镜下仔细打量,这些都是叶永烈科普作品关注的重点。《漫话空间技术》一文中,叶永烈以李贺的《梦天》、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起笔,点出古人遨游太空的梦想,接着从古代神话、敦煌壁画等角度写古人对远离地球限制的向往,再到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发展史、用途分类、各种卫星的独特之处、航天员的太空生活、中国自己的空间实验室等。有浅有深,有面向外行的浅表介绍,也有面向内行的数据统计和专业分析。

无论博与新、理与真、趣与深,叶永烈的科普创作特色无不源于他对作品明确的价值取向定位。他的科普作品为一代代青少年打开知识的大门,引领他们走入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

2.科幻创作“为现实”主题,“科”以致用、“科”以报国

叶永烈的科幻小说数量较多,一些名篇如《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爱之病》《暗斗》等广为流传,一版再版。

叶永烈科幻小说的主题相对集中而洗练,如同车辐集中于车毂,其小说无论篇幅的长短、人物形象的差异、叙述风格的不同,都可涵盖在同一个大主题之下,那就是——“为现实”。数量庞大的小说指向较为统一的主题,辐辏出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些主题体现了作家对科幻作品的终极定位,即科幻作品应与现实相关,每一个科幻创意都应作用于生活并有益于生活。这一点上,其科幻作品与科普作品是殊途同归的。

他小说中体现最多的就是“科”以致用。科学应正向作用于生产、生活,而非阻遏、损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叶永烈大量科幻小说中体现出的观点。例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小说中所有的新事物、新发明无不体现着科学对人类的有益性,以人类的得失判断科学的好坏成为作者毫不掩饰的评价标准。

爱国主义是叶永烈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忠于祖国与科学像两条并行不悖的绳索,深深嵌入各种长长短短的科幻叙事中。这是“科”以致用的合理延伸,是其在政治和民族意识上的体现。叶永烈塑造的科学家形象往往较为一致,都有一身铮铮铁骨,执著于科学探索,满怀一腔报国之志,希望将自己的科学研究献给祖国,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冲突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实现其“科学爱国”“科学救国”的人生理想,虽死而未悔。

3.科普科幻研究卓有成效

许多年来,无论读者还是研究者,几乎都毫无争议地把叶永烈定位为科普作家、科幻作家,但叶永烈在科普科幻领域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在理论研究、史学梳理、往事钩沉、术语定义、文献发掘及中外科幻文学对比方面,均有独到之处。

他重视且善于发现问题和寻找答案,耐心地埋头于旧资料中寻找证据、追本溯源,一些发现已成为科普科幻领域的首创或奠基性观点。为了考证中国科幻小说的起点,他埋头在上海图书馆里反复查阅古籍,最终在1904年的《绣像小说》杂志上,发现了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说》,这是比《新法螺先生谭》(1905年出版)更早的科幻小说。

他深入研究中国科幻文坛,从古代至近代、现代、当代,分析每个时代科幻作家的创作风格,还进一步探讨这些作家间的异同。选取诸如老舍、童恩正、肖建亨、刘兴诗、宋宜昌、魏雅华、金涛等知名科幻作家的经典篇目逐篇解读,对一些同时代的科普科幻作家进行创作访谈,为他们写传记,就某个科普科幻问题听取他们的观点,并对中国科幻现状和科幻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都奠定了中国科普科幻研究史的基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他关注国外科幻创作与研究,分析凡尔纳、威尔斯、法布尔、伊林、海因莱因各自的特色,分析国外经典科幻作品和电影;与国外科幻文坛保持密切联系,将中国科幻引出去,国外科幻引进来;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各种研究与科普科幻社会活动中,不遗余力地推广传播着科学思维。

叶永烈的创作始于科普科幻但并未受其局囿,以文学的视角看科学,以科学的视角看文学,将二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使科普科幻创作更为丰满而又不丧失自身的特色。我想,中国科普科幻创作及研究领域会记住叶永烈这个名字,因为他是无可替代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猜你喜欢

叶永烈科幻科普
Burst Your Bubble
叶永烈与杨惠芬:双人伞下的二人世界
妻子是我的左膀右臂
叶永烈劝妻
未来科幻城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叶永烈:写“四人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