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直接投资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

2020-06-19占云衣长军

现代商贸工业 2020年20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

占云 衣长军

摘 要:本文基于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和近年来衍生和发展的针对新兴经济體国际化相关理论,探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不同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从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中获取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明显。另外,本文进一步基于吸收能力视角认为新兴经济体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吸收能力最大化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创新收益。基于这些发现,本文从新兴经济体宏观政府层面和跨国企业微观层面对如何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增加逆向技术溢出效益提供相应的政策意见。

关键词: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吸收能力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20.010

0 引言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的海外版图不断扩张,作为国际舞台上后起之秀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最新发布的2019版世界投资报告相关数据显示,新兴经济体国家(主要包括“金砖5国”和“新钻11国”)近年来在对外直接投资取得快速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从2007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流量的6.6%到2018年的22.6%,增幅高达242.42%,对外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式。

传统的国际化进程理论认为,企业的国际化是一个逐步化的过程,首先是向海外出口,其次在海外建立稳定的分销渠道,然后建立销售子公司,最后建立生产子公司等一系列过程。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海外迅速扩张生产规模和布局全球网络。以最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国为例,中国跨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较晚,缺乏国际投资经验,但中国跨国企业不仅投资于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较为接近的东部国家,而且对遥远的西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张。那么,为什么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投资行为没有遵循传统的逐步化理论呢?其进行海外扩张的根本动机又是什么?有必要根据新兴经济体本身具有的特征进行进一步探讨。这在这种背景下,学者们认为需要用新的理论来解释新兴经济体的对外扩张行为。Mathew构建了联系-杠杆-学习(LLL)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在国际化市场进程中作为“后来者”和“新来者”的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海外扩张行为。该理论认为后发国家企业的国际化经历了与外部建立联系,从外部联系中获取关键性的战略资源,对关键资源消化、吸收进而提升企业内部的逆向技术溢出这三个过程,即跨国企业对外扩张的最终是形成母国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此外,Luo和Tung构建跳板理论,进一步挖掘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活动的内在逻辑。该理论认为,新兴经济体中的企业国际化本质上是为了获得东道国的战略资产,以弥补其作为国际化市场进程“后来者”和“新来者”的竞争劣势,而竞争劣势主要源于和发达国家存在的技术势差。那么,对外直接投资到底能否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逆向技术溢出产生影响?又是如何影响的?这需要我们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

1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对新兴经济体逆向技术溢出的存在性分析

早期学者主要基于发达国家国际化理论探讨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意图,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企业在母国具有创新能力是其进行国际化的起点,企业通过将这种创新能力转移至东道国以获取竞争优势,因而产生的是母国对东道国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也表明企业进行国际化是将母国的特定优势转移到东道国以提高企业在东道国而非母国的绩效。这些理论企业对外扩张的前提条件是其具备相应的技术优势,他们主要关注的是技术从母公司向子公司的正向溢出效应。然而,相较于许多发达经济体,作为全球市场后来者的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并不具备诸如品牌、技术、研发和组织能力等企业特定优势,技术和创新水平仍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从跳板理论的视角出发,新兴经济体不断在发达经济体建立海外子公司或并购海外公司的战略意图正是为了弥补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劣势。那么,海外子公司是否能够成为提升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及母国创新水平的重要“跳板”呢?

已有文献尚存在一些争议。首先,从发达国家的一些研究来看,Koght和Chang基于日本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层面相关数据,发现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对日本技术能力提升的效应。Potterie和Lichtenberg以发达国家的研发资本存量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跨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提升投资来源国的技术能力,但是对投资接收国家的技术效益不显著。Bitzer和Kerekes利用OECD成员国行业层面数据对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促进对东道国的技术创新绩效,然而对母国的创新绩效提升不明显。其次,再来看近年来关于新兴经济体的一些研究,冼国明和杨锐构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博弈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减少技术势差的内在动机。赵伟等在Potterie和Lichtenberg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创新绩效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基于2010-2014年中国新兴产业面板数据,付永萍和马永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基于2001-2011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数据,吴先明和张雨基于海外并购面板数据发现我国的海外投资存在逆向创新效应。Yi等则基于制度距离视角探讨并验证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创新效应。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研究存在争议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当投资来源国和投资接收国都是发达国家的时候,对于技术较为劣势的一方的逆向技术创新效应可能才会显现出来,并且由于两国的技术差距相对较小可能导致这种逆向创新效应并不是十分明显。也就是说以发达国家为样本进行研究可能存在多种可能结果。第二,当投资来源国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投资接收国为发达国家,也就是对于新兴经济体技术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情况来说,此时两国存在较大的技术势差,主要的技术获益方可能集中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因此新兴经济体获取逆向技术创新效应可能更为明显。也就是说以新兴经济体国家为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可能相对一致。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对于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确实是母国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以构建国际逆向技术溢出的一个重要来源。

2 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影响新兴经济体逆向技术溢出的进一步分析

毫无疑问,技术创新对于各国企业尤其是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然而,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表明,新兴经济体跨国公司仍存在着“创新悖论”问题。尽管创新投入能够为生产带来巨大收益的这种潜力已经成为共识,但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能力实现技术追赶,推动国家前进的更接近技术前沿的巨大增长潜力并没有得到释放,对外直接投资创新绩效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化这种逆向创新效应呢?Borensztein和Gregorio的研究表明,当母国的吸收能力增长到某个临界值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对母国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正向影响。基于国内研发资本存量和国外研发资本存量数据,白洁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母国技术进步的前提条件是母国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一般而言,企业间知识和技术的流动的速度和数量随着接受方的吸收能力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通过提高吸收能力,企业因知识流动产生的收益也相应增加。尤其是当技术输出方和技术接收方存在较大的知识和技术势差时,作为接收方的吸收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看出母公司吸收能力在技术转移效益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探讨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对母国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时有必要将技术转移过程的输入方——母公司的吸收能力进行综合考虑。

企业国际化需通用性和专用性两种知识,通用性知识通常可以较容易地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进行转移,专用性知识由于具有隐含性、模糊性等特点,转移则相对困难。根据跳板理论可知,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往往缺乏在国际市场的逆向技术溢出和企业特定能力。而专用性知识和技术又是构成企业逆向技术溢出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实现专用性知识在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快速流动对跨国企业创新能力跃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知识和技术的流动频率与接收方的吸收能力紧密相关。这意味着当母国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时,专用性知识和技术在子公司流向母公司的速率也越快,通过这种专用性知识和技术的内化进而提升母国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通过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企业能够从知识流动中获得的收益也越多。因此,本文认为当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本身的吸收能力越强时,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对构建母公司逆向技术溢出的作用也就越明显。为了充分利用母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势差这個“跳板”优势,母国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进而最大化地消化、利用海外子公司溢出的知识与技术。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不仅要把握发达国家的“跳板”优势的外部机会,而且也要对自身的内部吸收能力进行考量,这对于如何最大化吸收海外子公司逆向转移的技术以构建自身的逆向技术溢出具有重要意义。

3 总结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比传统的国际化进程理论和今年来衍生出的针对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对这两类群体需要用不同的视角解释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对跨国企业母公司和母国的国际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现有的研究存在一定争议的原因可能是忽略了这两类群体的异质性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具有获取东道国技术的意图,并且相较于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获得逆向技术创新效应进而提升母公司即母国整体的国际逆向技术溢出的效益更为明显。此时,当母公司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时,海外子公司流向母公司的技术能够更快被消化吸收,进而为形成母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构建企业逆向技术溢出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我们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从新兴经济体宏观层面来讲,政府应重视、鼓励和促进企业走向发达经济体,为海外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技术转移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外,政府应为企业间技术人员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为提升企业相互的吸收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从新兴经济体跨国企业微观层面来讲,首先,当母公司对先进的发达国家进行投资时,不仅要搭建海外子公司之间的交流平台,还应该在母公司和各个海外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流构建特定共享中心,以保证海外子公司的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够在整个企业中得到共享,因而母公司也能够尽可能快地获取各个海外子公司的回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另外,为了使这种逆向技术创新效应所获得的收益最大化,母公司应该加强对自身吸收能力的投资,比如加大对企业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以促使专用性的知识和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率传递到母公司。通过外部政府的支持和母公司内部自身的投入两方面的共同合力,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能够最大化地获取海外子公司的先进技术优势进而为构建母公司竞争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JOHANSON J, VAHLNE J-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 — 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1):23-32.

[2]BUCKLEY P J. Internalisation Theory and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by Emerging Market Multinational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8,58(2):195-224.

[3]MATHEWS J A. Dragon multinationals: New players in 21st century globalization[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6,23(1):5-27.

[4]LUO Y, TUNG R L. 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 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481-98.

[5]VERNON R.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80(2):190-207.

[6]DUNNING J.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M]. London: Allen & Unwin.,1981.

[7]KOGUT B, CHANG S J.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and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1,73(3):401-13.

[8]POTTERIE B V P D L, LICHTENBERG F.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1,83(3):490-7.

[9]BITZER J, KEREKES M.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ransfer technology across borders? New evidence[J]. Economics Letters,2008,100(3):355-8.

[10]冼国明,杨锐.技术累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J].经济研究,1998,(11):57-64.

[11]趙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07):53-60.

[12]李梅,柳士昌.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地区差异和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J].管理世界,2012,(01):21-32,66.

[13]付永萍,马永.对外直接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32-6.

[14]吴先明,张雨.海外并购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绩效吗——制度距离的双重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01):4-16.

[15]YI C, XU X, CHEN C, et al. Institutional Distance,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by Chines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 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2018.

[16]BORENSZTEIN E, DE GREGORIO J, LEE J W. How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8,45(1):115-35.

[17]白洁.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经验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08):65-9,89.

[18]JENSEN R, SZULANSKI G. Stickiness and the adaptation of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in cross-border knowledge transfer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6):508-23.

[19]MAHNKE V, PEDERSEN T, VENZIN M.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on MNC Subsidiary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MI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05,45(2):101-19.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移民网络、组织学习与跨国企业绩效研究”(18013120027);“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企业“走出去”与海外华侨华人经济转型升级双向赋能互动机理、空间布局研究(19AZQK206)。

作者简介:占云(1996-),女,汉族,福建武夷山人,硕士,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衣长军(1972-),男,汉族,辽宁丹东人,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国际投资。

猜你喜欢

对外直接投资吸收能力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吸收能力对校企合作绩效的影响探讨
吸收能力的研究评述——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