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仙道文化对唐诗的影响

2020-06-19霍明达

北方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游仙诗唐诗儒学

霍明达

摘要:本文分别选取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代表性诗人贺知章、李白、白居易、李商隐,以及游仙诗创作的代表人物曹唐等,分析了仙道文化对唐代诗人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欣赏了超凡脱俗、美轮美奂的诗歌艺术。作者认为仙道文化给诗人提供了无数奇妙的素材、意象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同儒学、佛教等共同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使唐代诗歌如春天的草木一样生机勃勃、繁茂茁壮。

关键词:唐诗;仙道文化;游仙诗;儒学;佛教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的大诗人更是灿若星辰。《全唐诗》共收录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诗,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唐朝的 文人墨客受仙道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这主要和历代帝王都十分尊崇道教有关。

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根据历史阶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初唐从开国到玄宗开元初(618—712),盛唐至代宗大历元年(713—766),中唐到文宗大和末(767—835),晚唐即从文宗开成元年至唐朝灭亡(836—907)。下面以各阶段代表诗人为例,分析一下唐诗中的仙道文化元素。

(1)初唐诗人贺知章(约659—744),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当年初入长安,贺知章见面即惊呼其为“谪仙人”,并且留下了“金龟换酒”的千古佳话。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贺知章排名第一。 他在晚年上疏,请求度为道士、还归乡里,并奏请赐名其村为“道士庄”、其家为“千秋观”。(1)唐玄宗诏令准许,并御赐鉴湖一曲作为放生池。

(2)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被后人称为“诗仙”和“诗圣”,分别代表着唐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座高峰。李白一生和道教渊源很深,蜀中青城山等处是道教圣地,从少年起他就寻仙访道、炼丹采药,20岁时接受了道教的灌顶仪式,政治失意、赐金放还后又接受道篆。李白的出生和去世都极富传奇色彩。母亲在他诞生前夜,梦到太白金星投进怀中,于是取名“太白”。传说,李白月夜泛舟采石,酒后微醺,见江中一轮圆月甚是喜人,起身捞月,溺水而亡。

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是因为长安初见读到了《蜀道难》。类似的作品有很多,例如《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游泰山六首》《西上莲花山》等等,可以归入“游仙诗”的范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梦中的仙境,(2)月夜镜湖、猿啼渌水、木屐云梯、海日天鸡……,他在其间流连忘返,突然山崩地裂、日月同辉,霓衣风马的云君、驱虎驾鸾的仙人飘然而下。梦醒之后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李白的诗作超凡脱俗、美轮美奂,不似凡夫俗子所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洒脱,“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孤独和高洁……一年春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沉香亭赏花,召其赋诗,醉酒的太白在金花笺上一挥而就,成诗三首,命名为《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杨玉环描写成国色天香、雍容华贵,不似人间尤物,却如天上仙子。

(3)白居易(772—846)为中唐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作也明显受到了“仙道”文化的影响,这种倾向在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里得到集中体现。(3)诗篇在描写了贵妃得宠、骊山歌舞、安史之乱、马嵬兵变、玄宗幸蜀、亢龙有悔等历史事件和故事情节之后,通过道士招魂构建了一个虚无缥缈、美轮美奂的“蓬莱仙境”。唐玄宗在宠幸杨玉环之前,曾令她出家为女道士,并赐道号“太真”,这段经历为贵妃在“蓬莱宫”中得道成仙提供了依据。随后是“太真”会客、念郎、捎物等凄美、浓情、惊艳的几幕情节。镜头马上又闪回七夕的长生殿,月凉似水,夜半无人,柔情蜜意,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缠绵地想象中,叙事戛然而止——“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却是白居易早期(34岁)的作品,可见“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神仙境界的永恒向往,也成了《长恨歌》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4)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齐名,号称“小李杜”。当时李唐王朝已经风雨飘摇,统治者仍保持对道教的信仰,尤其是武宗灭佛后,社会更加崇尚道教。李商隐少年时曾在河南济源玉阳山学道,有着坚定的道教信仰,期间据说他和年轻貌美的女道士宋华阳姊妹发生过恋情。

仙道文化对李商隐的诗作影响颇深,义山诗中大量使用有关仙道故事中的意象,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消息期青雀,逢迎异紫姑”等等, 凝造出神秘、梦幻的氛围。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1)被誉为“千古绝唱”,也是公认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诗中运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方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全篇以“锦瑟”起兴,以“追忆”作结,中间两联运用“庄生梦蝶、望帝春心、沧海鲛泪、蓝田日暖”四种扑朔迷离、神秘空灵的意象,给人以强烈的感官震撼和无尽的遐想空间。读者似有所悟,却更感茫然,但又“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游仙诗是汉诗中以遨游仙境为主题的诗歌体裁。与东晋郭璞齐名,晚唐诗人曹唐是游仙诗创作的代表人物。他早年入道,熟知仙人典故和神话传说,把仙道故事、情感、意境完美地融入诗作。其中17首“大游仙诗”均为七律,是在已有的神话传说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98首“小游仙诗”全为七绝,更多的是抓取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情节入诗,言情叙志。其游仙诗不但有很高的文学造诣,而且对于弘扬仙道文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唐朝的绝大多数诗人都受到了仙道文化的影响,其中许多人有道教信仰,据记载卢照邻、李颀、韩愈等大诗人都服食过丹药。

以吕洞宾、张志和、吴筠等为代表的道教诗人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鱖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另外,唐朝四大女诗人中的李治、鱼玄机、薛涛均为道士。入蜀居住在浣花溪边的薛涛自制桃红小笺,“薛涛笺上作薛涛诗”传为佳话。

启功先生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是自然生长出来的。三千年以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吟唱,春秋時期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又经过了一千多年的生长,到唐朝已如春天的草木一样生机勃勃、繁茂茁壮。因此,诗歌的巅峰出现在唐朝绝非偶然,但其中显然离不开仙道文化的影响,它给诗人提供了无数奇妙的素材、意象和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同儒学、佛教等共同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让诗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茁壮成长,让诗人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纵情吟唱!

猜你喜欢

游仙诗唐诗儒学
儒学交流在路上
郭璞《游仙诗》现存篇目考论
——兼与赵沛霖先生商榷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乐府游仙诗研究综述
论曹操游仙诗之成因及主题
郭璞《游仙诗》思想情感构成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