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据分析视域下的戏曲编剧人才现状考察与研究*

2020-06-18

艺术百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年龄段戏曲比例

陆 涵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新媒体学院,上海 201620)

良好的戏曲生态环境应该具有成熟而稳定的编剧队伍、专业而完备的戏曲编剧人才培养机构、及时且相应的配套文化政策,如此才有希望持续产生数量可观的优秀作品、忠实有力的观众群,从而实现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普及和发展。如今,戏曲发展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却陷入量多质低的困境,而解决虚假繁荣背后的“剧本荒”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从业人员的素养。换言之,戏曲编剧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戏曲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就实践层面讲,创作主体比文本本身更亟需关注。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将研究对象确定为三类不同程度涉及戏曲创作的编剧人员,即仅进行戏曲创作的编剧、非戏曲创作的编剧、包含戏曲创作的编剧,围绕以下三方面进行数据取样:

第一,当前戏曲编剧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从业时间、从业意愿/动机、戏曲编剧在全部编剧人才中所占的比例。

第二,当前戏曲编剧的教育背景及专业提升需求。包括学历构成、毕业院校、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所希望得到的扶持和帮助、与其他类型编剧人才相比较的素养缺口。

第三,当前戏曲编剧的业务能力。为了观察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还涉及一定的隐性问题,比如问卷中需要调查者给出自己上演的剧本数目、演出团体的级别、帮助与建议等。

本文最终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当前戏曲创作人员的生态环境,提出了一些促进戏曲编剧专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理论研究者提供一手资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切实依据,为教学单位(学院及社会相关戏曲编剧培养扶持机构)提供一线案例。

一、戏曲编剧人才类别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数据的可信度,本文研究对象包含但不仅限于戏曲。

调研题目包含单选、多选和主观问题三种。本调研将研究对象分成三类进行统计,即“仅有戏曲”“包含戏曲”和“非戏曲”三种。“仅有戏曲”指只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编剧人才,“包含戏曲”指除了从事戏曲剧本创作外,还从事话剧或影视剧创作的人才,但排除了仅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编剧人才,“非戏曲”指不从事戏曲剧本创作的编剧人才。

本调研通过金数据平台,基于微信社交媒体的传播收集数据,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其中“仅有戏曲”的为150份。参与调研的编剧人员涵盖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除香港和澳门外,各地均有创作人才参加了调查,样本数较为集中的有上海、江苏、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图1)

图1 调研对象地区分布图

二、戏曲编剧人才现状

(一)戏曲编剧基本情况

1.戏曲编剧在所有编剧人才中所占比例

鉴于部分戏曲编剧在从事戏曲创作时也从事话剧和影视剧的创作,本调研中的戏曲编剧有“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两类,数据分析侧重于“仅有戏曲”的编剧人才。我们首先观察戏曲编剧人才在整个编剧人才队伍中所占比例情况。从下图(图2)可以看出,“仅有戏曲”与“包含戏曲”的从业人员加到一起,也远低于从事其他类型编剧人才的数值。这足以说明目前戏曲创作人才短缺的现状。

图2 戏曲编剧在所有编剧人才中所占比例图

2.戏曲编剧人才的年龄分布情况

接下来,我们按年龄段分段观察戏曲编剧人才的分布情况,并与其他类型编剧人才的年龄分布进行对比。一为“仅有戏曲”的调研对象与其他从业人才年龄分布的对比;二为“包含戏曲”,即从事戏曲以及其他类型编剧工作的人才的年龄分布;三为戏曲编剧自身的年龄分布。经过数据梳理,排除了112份未填写年龄信息的问卷后,我们得出以下柱形比例图(图3):

图3 戏曲编剧年龄分布情况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25岁至35岁之间的青年阶段,非戏曲编剧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远超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的比例;36岁至45岁的中青年阶段,非戏曲编剧所占比例也很高,包含戏曲的编剧人才比例虽有所提升,但仅有戏曲的编剧人才所占比例仍低于20%;46岁至55岁的编剧人才中,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的编剧人才比例逐渐上升,分别达到30.56%和32.41%;55岁以上的戏曲编剧人才在总编剧人才中的比例达到顶峰,超过其他类型编剧的44.90%。从戏曲编剧人才在全部编剧人才中的分布比例来看,随着年龄增长,曲线呈上升趋势,非戏曲编剧所占比例则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而包含戏曲的人才在整体人才中的比例在46岁至55岁达到顶峰后,55岁以上也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戏曲编剧人才队伍中46岁以上所占的比例较高,这一方面可以视作戏曲编剧人才队伍比较成熟,另一方面也说明戏曲编剧人才的老化,即在45岁以下的编剧人才队伍中,从事戏曲编剧的人才较少。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也许戏曲编剧的现状是大多数舞台剧从业者的现状,无法说明是戏曲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将不同年龄段的只从事话剧创作的编剧与从事戏曲创作的编剧的年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得出以下比例图(图4)。在25岁至35岁年龄段、36岁至45岁年龄段上,只从事戏曲创作的编剧人才要低于只从事话剧创作的编剧人才近20个百分点,在46岁至55岁年龄段上,情况发生改变,从事戏曲创作的人才年龄值高出近30个百分点,55岁以上只从事戏曲的编剧甚至是只从事话剧编剧的人才的三倍多。这显然说明,戏曲编剧的年龄偏大。

图4 戏曲话剧人才年龄分布对比图

3.戏曲编剧人才的作品上演情况

这一数据用于考察调查对象的可信度和本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我们将话剧和戏曲创作人才按照作品上演级别进行分类,得出三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调研对象的作品上演情况;第二组数据是作品上演的等级,按省级以上、市级和市级以下进行统计;第三组数据是调研对象的创作动机,是自愿还是接受委托。

在754名调研对象中,有国家级和省部级作品上演的为268人,有地市级演出的为134人,有县级和文化馆等地市以下演出的为93人,尚无正式演出的为259人。

表1 创作人员上演作品等级表

在754名调研对象中,有417名调研对象有接受委托的创作经历。在150名仅创作戏曲的作者中,93名有接受委托的创作经历,而在147名仅创作话剧的作者中,76名有接受委托的创作经历。相比较而言,戏曲接受委托的创作比例比话剧更多。鉴于目前话剧市场也萎缩严重,大部分地区只有一个省话剧团,而戏曲院团由于剧种较多且大部分市都有不止一个演出院团,戏曲编剧受邀请的机会以及自由创作以供院团选用的机会较多,也就不难理解了。这在某一方面也说明戏曲编剧的困境,由于戏曲演出对演员和演出团体的专属性,如果作品没能得到院团的青睐而进行排演,就只能被置于案头了。

(二)戏曲编剧人才的职业选择情况

1.学历情况

我们对“仅有戏曲”“包含戏曲”和“非戏曲”编剧人才的学历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在各类人才中,受过普通本科教育的人数最多,其次为硕士学历,最后为大专。在“高中及以下”的学历中,“仅有戏曲”的编剧人才占比最多,包含戏曲和非戏曲的人数较少。这一情况在“博士”这一学历时反了过来,在“非戏曲”的创作人才中,博士占比远高于“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的,“仅有戏曲”的创作人才略高于“包含戏曲”的。在成人教育上,我们看到“非戏曲”的仍旧高于“包含戏曲”和“仅有戏曲”的创作人才,“仅有戏曲”创作人才的学历以及学历意愿,只在“硕士”这一层次上,略低于其他两种。(图5)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仅有戏曲”的人才在学历上与“包含戏曲”“非戏曲”相比,各个层次都有,但较集中在本科、硕士和大专上,学历层次较高。但本科毕业、硕士毕业而从事“非戏曲”创作的人数更多。在后续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MFA和MA)选择创作影视剧为职业方向,话剧为次选,最后才是戏曲。这同我们数据中所呈现的学历分布是一致的。

图5 学历分布情况图

2.专业情况

鉴于“本科”为所有编剧人才中占比最高的学历教育,为了摸清戏曲编剧的专业来源,我们还对调研对象的专业出身进行了分析。

从下图(图6)中可以看出,普通高等院校反倒在“仅有戏曲”“包含戏曲”上培育出更多人才,专业戏剧院校培养的“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两类人才略逊于前者。从三类编剧人才的比例上看,在专业戏剧院校培养出的编剧人才中,“非戏曲”的人才最多,其次是“包含戏曲”,最后是“仅有戏曲”的。

图6 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图

这背后的原因不难分析:在目前国内专业戏剧院校中,有代表性的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只有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的本科教学开设了“戏曲写作”课程。由于学分和新领域知识的加入,有些学校极力压缩对戏曲知识的传授,学校既不算多,学分也较少,培养的人才自然也有限。但是,在普通高等院校的中文系中,古典戏曲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诗词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内容也是必选项,两相叠加,反倒会激发和促进学生写作唱词的兴趣和能力,最终有助于戏曲创作。近年来,上海戏曲舞台上戏曲编剧中的佼佼者,通常出身于普通高等院校而非专业戏剧院校,这种情况也与我们的统计数据相一致。

3.编剧人才的主动与被动选择情况

在这部分的分析中,我们把编剧的从业类型分为“被动型”“主动型”和“综合型”三类。“主动型”指仅出于兴趣、爱好选择戏曲剧本创作的人才,“被动型”指因为毕业分配等环境因素而选择戏曲剧本创作的人才。“综合型”指在同一题目中既有“被动型”又有“主动型”选项的人才,该项排除了仅有被动选项或仅有主动选项的量。当然,“毕业分配”中涉及到大学就读院校的选择,内中包含有一定的主动选择因素,但考虑到毕业所从事方向未必与就读专业相关,而且学生在校就读的编剧训练体系中并非只有戏曲,因此仍将“毕业分配”视为“被动型”类型。在这三类中,“综合型”的调研对象因为选择目标不明晰,在衡量和分析的权重上占比较轻。

表2 择业动机占比情况表

从所有年龄段的数据来看,在“仅有戏曲”的从业人员中,“主动型”的选择占到10.81%,“被动型”和“综合型”分别占到4.78%和3.93%,“主动型”选择占优势;“包含戏曲”的“主动型”“被动型”和“综合型”选择分别占到10.39%、3.79%和5.34%;“非戏曲”的“主动型”“被动型”“综合型”的比例分别为43.96%、6.46%和10.25%。在所有年龄段中,“非戏曲”的从业人员出于“兴趣爱好”的比例远超“仅有戏曲”和“包含戏曲”。这说明,所有年龄段综合考虑来看,影视剧从业人员出于兴趣爱好而从事本工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仅有戏曲”的从业者,最后是“包含戏曲”的从业者。(图7)然而,当按年龄段,即把55岁以上的编剧从业人员单挑出来进行观察时,情况则发生了有趣的变化,请看下图(图8):

图7 择业动机分布情况图

图8 55岁以上创作人员择业动机占比情况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55岁以上年龄段中,“非戏曲”的从业人员“主动型”选择的人才比例较高,而因为毕业分配等原因选择创作的人才占比较低。在“包含戏曲”这一类型的调研对象中,“主动型”“被动型”“综合型”三类相差不大。然而,在“非戏曲”从业人员中“主动型”比例与“仅有戏曲”从业人员相比,要低16个百分点,差距十分明显。这说明55岁以上的戏曲创作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出于兴趣而选择戏曲创作的。

当我们把年龄段扩展至46岁以上时,在“非戏曲”从业人员中“主动型”比例有所上升,而“仅有戏曲”从业人员的“主动型”比例仍然占据最高。请看下图(图9):

图9 46岁以上创作人员择业动机分布情况图

当我们把年龄段限制在45岁以下时,“非戏曲”从业人员的“主动型”比例升至最高,而“仅有戏曲”从业人员的“主动型”比例下降。当我们单选25岁至35年龄段的从业人员时,“仅有戏曲”从业人员的“被动型”比例甚至略超过了“主动型”。(图10)

图10 45岁以下创作人员择业动机分布情况图

这说明,在所有年龄段的戏曲创作从业人员中,出于兴趣选择戏曲创作的高于“被动型”和“综合型”人员。55岁以上人员出于兴趣选择得较多,而在35岁以下人员中,“被动型”选择较多。在“仅有戏曲”的“被动型”与“主动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述结论的细化:36岁以上人员出于兴趣而选择戏曲创作,25岁以下的亦是如此,只有在26岁至35岁的年龄段中,戏曲创作的“主动型”比例低于“被动型”。(图11)

图11 “仅有戏曲”的编剧人才年龄分布情况图

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我们还将其与“非戏曲”编剧人才的从业意愿数据进行了比对,如下图(图12)所示:

图12 “非戏曲”的编剧人才年龄分布情况图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26岁至35岁的年龄段中,“主动型”占比最高,与戏曲在对应年龄段“被动型”最高的态势相反。可见,即使考虑到调研对象出于自我保护心理,在“主动型”和“被动型”选择上提供了不可靠的数据,戏曲编剧人才的“主动型”仍较其他为高。这其中的原因,与戏曲写作需要掌握特殊的写作程式(包括唱词写作、动作设计)等有较大关系,如果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为了生存去创作,势必会造成许多学习上的阻碍。

(三)戏曲编剧人才的素养与技能

戏曲创作门槛较高,需要掌握戏曲唱词写作(平仄、韵脚,甚至更复杂的曲牌体写作)、戏曲结构、古代常用语等知识,自学成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在各类编剧人才所缺乏的素养与技能方面,我们分别确立了“编剧专业技能”“特定领域知识”“中国文学素养”“外国文学素养”四个考察维度,依据“包含戏曲”“仅有戏曲”“非戏曲”进行梳理,得出了表3和表4。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所有调研对象所缺乏知识选项中位于第一位的是“编剧专业技能”,其次是“外国文学素养”,再次是“特定领域知识”,认为自己缺乏“中国文学素养”的最少。“仅有戏曲”的调研对象认为自己缺乏“编剧专业技能”的占比最高,随后是“特定领域知识”“中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与我们对整体调查对象的认知有一定偏差。

表4 戏曲编剧人才素养与技能调查表

表3 戏曲编剧人才素养与技能调查之整体对象与“仅有戏曲”人员对比表

所谓“特定领域知识”指作者在从事创作时,需要了解的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金融投资、股票市场、房地产、医院医学、心理援助等。“仅有戏曲”在该项上的选择比例低,并不一定意味着戏曲编剧的知识更为广博,另一可能的推测是,大部分戏曲编剧在从事戏曲创作时并不需要特别了解相关知识(比如创作时以历史题材为主)。这或者意味着以上内容很少进入戏曲剧作中来(比如创作古代戏曲、农村戏曲而非现代戏曲),或者意味着戏曲编剧并不把让观众了解相关知识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按照正统的戏曲创作观来看,戏曲应该着重抒情而非叙事,说理则更非戏曲所擅长)。从以上方面,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在戏曲创作实践中,存在剧本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落后于时代的问题。

“非戏曲”从业者的统计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我们的推测。约有66%的“非戏曲”从业者认为自己缺乏“特定领域知识”,这是阻碍自己创作的重要因素。随后才是缺乏“编剧专业技能”“中国文学素养”和“外国文学素养”。这或者可以部分反映创作者对戏曲和非戏曲社会认知功能的差别。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势必会影响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并会带给观众不同的印象和反应。

本调研在最后,还邀请调研对象给出自己的建议和愿望,在所需要得到的知识素养上,可以得出与以上结论较为一致的结果:调研对象较为关注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专业的编剧实务、文学常识、对戏剧技巧的把握以及戏曲(含西方戏剧)编剧理论与技术实践上。个别人提到需要加强哲学美学修养和重视采风教学。

除了表达学习知识的愿望外,调研对象认为年轻编剧演出机会少,县级以下尤甚,希望编剧的创作能有院团的平台实践;一部分人认为选拔基层编剧进行培训时要放宽职称条件和年龄,唯才是举;个别人提到创作环境不良(被调去从事其他工作)。从培训的方法和学习途径看,大部分调研对象认可由经验丰富的编剧一对一带着进行创作实践的方式,希望能够多举办培训和改稿交流会,多组织他们到专业院校进行培训,多参加剧本研讨会并有剧本修改指导意见。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戏曲编剧的年龄分布上,戏曲编剧人才确实呈现年龄老化和青黄不接的情况。这需要我们加以注意并且进行扶持。

第二,在从业意愿上,大多数戏曲编剧人才为“主动型”,而且学历大部分集中在本科和硕士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戏曲编剧来源于非高等艺术院校。这说明我们戏曲编剧创作人才的后续发展态势极为可观,如果能有措施帮助这一批编剧成长,中国戏曲创作的繁荣大有可期。

第三,在知识学习上,戏曲编剧在所缺乏知识类型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在各项类型中选择率较其他类型编剧为低。然而,在“希望获得的帮助和建议”上,戏曲编剧却体现出较高的参与度。就其所提供的部分答案来看,比如前文所说的“编剧实务”“文学常识”“哲学美学修养”等,体现了对编剧技巧和中外文学素养的渴求。

在应采取的对策上,研究者认为:

第一,一般来说,我们会倾向于将提高戏曲编剧的待遇作为吸引人才的举措之一,但其实未必如此。

当我们将“时间”和“金钱”作为调研对象选择编剧这一职业的考察量时,“仅有戏曲”的编剧选择“收入尚可”与“时间自由”的较少,而“非戏曲”的编剧选择这两项的较多。(图13)这说明从业人员并非因为金钱与报酬而选择戏曲创作。此外,与影视剧市场相比,戏曲市场小、受众少,剧本创作报酬不高,戏曲演员在演出上受到较多的限制,戏曲从业人员也远低于影视剧甚至话剧,因此,若非出于强烈的兴趣,编剧不会把戏曲创作作为职业选择。再结合调研对象的期望来看,大多数人并不把金钱报酬放在第一位,而是将作品的上演和创作锻炼放在第一位。影视剧市场大,编剧容易获得机会。然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影视剧创作大部分属于合作完成,而非编剧独自创作。戏曲编剧则并非如此,完成一部作品的精神愉悦,远非金钱带来的现实利益可比。

图13 “金钱”“时间”在编剧职业中的倾向情况图

第二,在中国目前的创作环境中,受众偏少的舞台剧接受院团委托而创作的情况并不罕见,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常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鼓励编剧们从事舞台剧创作,促进了戏曲和话剧创作的繁荣。不过我们也要看到这样做的遗憾:命题作文语境下,编剧自然也能调动艺术想象来实现题材和主题的共鸣,但是,在院团主题先行的态势下,作者的创作主动地位无疑处在劣势。作为解决方案,本文作者并不反对编剧与院团的合作,事实上,没有院团合作的案头之本并非剧本的最好出路,不过,本文作者呼吁在合作时更多尊重编剧创作的主动性,既不规定题材也不规定创作主题和方法,让作者有机会多描写影响和感动自己的故事。

第三,在戏曲编剧培养的过程中,未必重视学历教育,但继续教育必不可少。从调研对象的建议和愿望上看,非学历、有针对性的继续教育,是当前编剧们自我提升所迫切需要的。

第四,除了知识学习和实践创作外,“采风”也是包括戏曲编剧在内的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内容。除了加强中国文学素养的培养外,还要开拓从业人员的知识领域,比如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依据编剧在创作相关题材作品时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讲座。建议在戏曲编剧培养中,除了原有的技术训练外,增加“诗词写作”等内容,从诗词写作入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戏曲唱词的写作;建议增加“故事写作”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宽编剧的艺术想象力。无论是在学校的正规的高等戏剧编剧教学还是在业余的培训班中,都应当将采风与调查研究纳入教学内容,帮助编剧掌握将生活素材转化为艺术构思的基本功,以避免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由此来提高戏剧作品的成功率。

猜你喜欢

年龄段戏曲比例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人体比例知多少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