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京剧的录音方式

2020-06-18

电声技术 2020年3期
关键词:声像话筒录音

陈 岷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辽宁 大连 116022)

京剧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被称为国粹。在日常的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中,京剧占有一定的比重。因此,京剧曲目的录制和储备便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传统京剧曲目的录制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剧场演出的现场实况录音,另一种是录音棚内录音。

京剧在剧场演出时,乐队全部集中在舞台的右侧边幕处,因此,现场实况录音时,乐队的立体声声像如何布局就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传统的京剧实况录音方式,一般采用五个心形指向性的话筒,在舞台前一字排开拾取舞台上演员的声音。左侧边幕内通常设一机动话筒,方便演员上台前使用。由于乐队全部坐在舞台右侧的边幕内,如果将五只话筒按实际位置分布声像的话,会产生一头沉的现象,无法达到理想的立体声效果。如图1所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会在现场给每件乐器一个心形指向性的话筒,在不失真的情况下,尽量靠近乐器拾音,减少乐器间的串音。通过调音台上的声像电位器,将每件乐器旳声像分配到需要的位置上。从而改变现场演出中乐队的实际声像位置,解决一头沉的问题。

传统的京剧录音还有另外一种形式,即请剧团进棚录音。由于广电录音棚是专门为录制音乐及各类综合节目而设计的,因此可以根据录制剧目及要求来安排乐手和演员的位置,而不必一定要将乐队安排在录音棚的右侧。录制传统京剧时,可用一对立体声话筒,采用XY制作为乐队拾音的主传声器,夹角为135度,与乐队拉开适当距离,拾音范围覆盖整个乐队。根据乐队的编制,为每一个乐器设置一只辅助传声器,采用心形指向性。人声可选用大振膜电容话筒,采用心形指向性。并使用隔音屏风将文场与武场分开。如图2所示。

武场根据需要与文场拉开一定距离,并使用隔音屏风将武场半封闭隔断,减少武场的串音,增加乐队的清晰度,使乐队有更好的纵深感和层次感。演员安排在主话筒后面单独拾音,所有乐手均可看到演员,方便乐队跟着唱走。可采用同期多轨的方式录音,方便后期进行音色音质加工,及声部平衡、动态平衡、声像布局等处理。

与传统的京剧录音不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当代录音设备已基本全部实现了数字化。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录制节目。如在大连广播电视台300 m2录音棚录制京剧《九江口》时,文场主话筒采用XY制,夹角90度,高约2.4 m左右,距文场乐队距离约1.5~2 m左右。话筒略向下倾斜,对准乐队,覆盖整个声场。文场乐队分左右两列相对而坐,京胡,京二胡,唢呐等按序排在左列,三弦,月琴,中阮,大阮等按序排在右列,两列乐手间距离约1.5~2 m左右,每件乐器均设置一只辅助话筒近距离拾音。武场乐队距文场主话筒距离约8 m左右,用隔音屏风半封闭隔断。武场主话筒采用小AB制式,话筒间距约20 cm左右,高约2.4 m左右,距武场乐队距离约1 m左右。话筒向下倾斜,对准乐队,覆盖整个武场。板鼓在中间位置,左侧依次为小锣,铙钹,大锣,右后为堂鼓,每件乐器均设置一只辅助话筒近距离拾音。为了方便后期制作,采用分期多轨的方式进行录音。先录制乐队伴奏,后录人声唱段、念白。京剧中乐队是跟着唱走的,因此虽然乐队与人声分开录,但在录乐队时,演员需要在现场不出声地表演,使乐队可以跟着演员的节奏走。这样后期人声贴唱或念白时,便不会出现对不上节奏,无法演唱的问题了。无论是乐队的伴奏还是演员的唱段,均可以反复多次重录,择优选用[1]。

主话筒是拾取乐队整体声音的,主话筒位置选择得当,会得到理想的声场宽度,并取得较好的空间感、纵深感以及层次感。后期缩混时,要以主话筒拾取的信号为主,各乐器的单点辅助话筒只有在需要时,对主话筒信号进行适当的补充。辅助话筒的音量应小于主话筒,只起补充的作用,不能冒出来。还要加适当的延时,并按照主话筒拾取的方位进行声像调整,然后与主话筒拾取的信号进行叠加,与主话筒信号融为一体。对伴奏和演唱进行适当的均衡及压限等处理,加入适量的混响延时,调整各声部的电平比例,调整伴奏与演唱的比例,控制整体音量及动态,使缩混后的作品音质丰满,整体自然,声场宽度、空间感、纵深感、都比较理想。

本文浅析了传统京剧实况录音和棚内录音的几种方式,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录音工作的经验和体会,深刻领悟到录音师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录音技术,还要对传统京剧这种表演艺术形式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录制出好的作品,给广大听众和戏曲爱好者以美的享受。

猜你喜欢

声像话筒录音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校外教育机构声像档案管理创新探析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Listen and Choose
小话筒
Listen and Color
简易无线话筒扩音系统设计及实现
水库管理单位声像档案的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