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

2020-06-18王红英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0年2期
关键词:手球参训后备

李 凤, 王红英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手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球类运动之一,欧洲是手球运动的发源地。目前国际手球联合会拥有181个协会会员,手球运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1]。手球运动自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便迎来短暂的辉煌时期,中国男子手球队在1982年获得亚运会冠军,中国女子手球队在1984年获得奥运会铜牌。国家十分重视手球人才的培养,建立了手球人才三级培养体系。但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一些少体校纷纷解散,手球人才三级培养和训练体系日益萎缩。至21世纪初,我国基层手球培养单位仅有数十家,一线手球运动员不足500人,可供选拔的青少年手球运动员不足千人[2]。此后,我国手球开始走下坡路,成绩跌至冰点。

为提高我国手球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推动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安徽省手球运动竞技水平及校园手球的开展在国内较为领先,本文通过分析安徽省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探寻其优势与不足,为其他省市手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安徽省合肥、淮南、滁州、安庆、宿州、铜陵及宣城等城市的15所初中、高中手球队的323名参训学生及29名教练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数据库,阅读以“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等为关键词的文献,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向15所初中、高中参训学生和教练员发放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369份,回收率为92.3%。其中,有效问卷352份,有效回收率为88%。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及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安徽省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优势

2.1.1 参训学生动机单纯,社会支持度高

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是我国竞技体育的基础,直接关系我国竞技体育的实力和发展后劲[3]。因此,学生的参训动机尤为重要。

从表1可见,61.2%的参训学生将手球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专业运动员”和“丰富课余生活”紧跟其后,分别占15.6%和13.5%。大多数参训学生将成为专业运动员作为自己的目标,可见,学生参训动机单纯。

表1 学生参加手球训练的动机

调查参训学生可能遇到的外部压力可知,仅有9.4%的家长和7.3%的班主任不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手球训练。安徽省作为“手球之乡”,有一定的手球运动社会基础,大部分家长和班主任对学生参加手球训练表示支持。

2.1.2 教练员结构合理,常态化培训初步建立

教练员是体育项目发展的指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与运动员培养、运动训练和竞赛成绩密切相关,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4]。在手球教练员培养过程中,提高执教能力的关键在于常态化的科学培训[5-8]。调查显示,安徽省手球教练员队伍中老、中、青各年龄段占比几乎相同,既有资深老教练,又有年轻教练,年龄结构合理。94.3%的教练员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呈现高学历结构。76.2%的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手球训练经验,部分教练员是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具备手球专业背景。

由表2可见,83.2%的教练员每年都参加手球专项进修,16.3%的教练员一年参加3次及以上培训。教练员认为,参加手球专项进修对提高业务能力有很大帮助。综上所述,安徽省校园手球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大多具有高学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教练员常态化培养已初步建立,能满足其学习需求。

表2 近3年教练员参加手球专项进修情况

2.1.3 硬件设施完善,训练计划科学

硬件设施不仅包括标准比赛场地,还包括体能及力量训练的各类辅助器材。手球硬件设施不完善,将很大程度上降低训练课的质量,影响参训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调查可知,86.3%的参训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能满足手球训练的需要。除了硬件设施,训练计划也是后备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仅有12.3%的学生存在每周训练时间过少、参训时间过短等现象。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周训练4~5天,每次参训时间为60~120 min,且以比赛为周期分为赛前期、赛中期和赛后期,球队训练计划安排较为合理。87.3%的参训学生对手球训练持积极态度,并对训练效果较满意。这表明安徽省大部分学校重视手球基础设施建设,手球训练计划安排合理,学生满意度较高。

2.2 安徽省校园手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2.2.1 后备人才性别比例失调,人才输送机制不健全

在参训学生中,初中男子组116名,初中女子组82名;高中男子组57名,高中女子组68名。在总计323名运动员中,男生占62%,女生占38%。值得注意的是,女队员中近一半来自于合肥市的学校,表明女子手球运动员的培养仅集中在个别城市,这与安徽省“女手强省”的称号不相符。此外,初中组训练2~3年者占46%,3年及以上者占32%,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手球训练;而高中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是上高中后才开始手球训练。大部分学校手球特长生生源紧缺,而现行招生方式大多是教练员从普通学生中选拔,不能满足手球队的生源需求。安徽省目前仅有6所初中和4所高中在招生时对运动员有优惠措施,仅淮南市和合肥市初步形成“小学—中学—高中”手球教学模式,其他城市的手球人才输送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园手球的发展。

2.2.2 教练员流动性大,奖惩机制不健全

调查显示,安徽省近一半的手球教练员属于兼职或外聘,只签短期工作合同,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教练员除完成正常的学校教学任务外,还要进行手球训练与竞赛工作,但教学补助较低甚至是无教学补助。除无编制保证、工资待遇不理想之外,手球教练员还面临奖惩制度不健全、校方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学校未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对教练员工作的评价指标仅仅是比赛名次。这种不考虑多方面工作效果,单用成绩评定工作的方法,很容易使手球教学工作“吃力不讨好”,影响教练员手球训练的积极性。

2.2.3 学训矛盾突出

伴随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与改革,在体育传统学校的课余训练中,手球运动员既要提高运动技能,又要保证足够的文化学习时间,使得本已突出的学训矛盾愈发严重[9-10]。正处于全面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学习和训练一样重要。实践证明,智力因素在训练中有重要作用[11]。

调查显示,74.6%的参训学生认为手球训练对文化课学习有影响,30.8%的学生不能合理处理学训矛盾。对此,需学校、教师和教练员共同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学习和训练环境。

2.2.4 比赛场次不足

定期参加比赛是检验训练成果,进行技战术交流,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良好途径。从统计显示,近一半的学校每年仅参加1次中学生比赛,25.4%的学校每年参加2次省、市级比赛。12.1%的手球队每年除参加省、市级比赛外,还参加校级友谊赛。大多数教练员认为,每年应参加4~6次比赛才能满足球队技战术提升的需求。显而易见,当前的比赛场次不能满足安徽省参训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技战术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不利于教练员临场指挥能力的提高。

3 对策

3.1 大力宣传手球运动,增加比赛次数

2019年安徽省中小学生手球比赛参赛学生共1 100人,与其他省市相比,安徽省手球后备人才较充足。这主要得益于手球是安徽的传统项目,经过多年的宣传和发展已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其他省市应将宣传手球运动作为培养后备人才的措施,有计划地增加比赛场次,做好比赛宣传工作。各省市可创立自己的手球公众号,发布最新手球信息,增加群众了解手球的途径。

3.2 建立完善的手球人才输送机制

我国手球竞技水平与欧洲强国相距甚远。安徽省女子手球的竞技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获得全运会第2名的好成绩,但后备人才培养应注意男女比例均衡。此外,2019年参加安徽省中小学生手球比赛的小学生有800人左右,初中、高中学生仅300多人,可见,有相当一部分手球特长生在输送过程中流失。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中学手球队从普通学生中选拔而来,既不利于提高校队水平,又不利于手球特长生的输送。因此,应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人才输送机制。

3.3 优化教练员结构,完善常态化培训机制,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教练员队伍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校园手球后备人才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不断优化教练员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同时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学校可以对有专业背景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及应届大学生提供就业绿色通道,以吸引人才。不断完善教练员常态化培训机制,通过缩短培训周期,增加培训次数,明确培训内容,满足教练员提升业务水平的需求。此外,不断完善教练员保障制度,提高教学补助,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调动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3.4 家校合作解决学训矛盾

在日常教学训练中,学训矛盾不可避免,教师、教练员、家长应协调配合,降低学训矛盾对参训学生的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手球后备人才。学校和教练员应积极宣传手球运动的参与价值及乐趣,营造良好的校园手球学习氛围。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及时了解参训学生的学习状况,加强对其文化课学习的监督。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平衡训练与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只注重学习或训练。

猜你喜欢

手球参训后备
后备母猪选育及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玩转小手球 点亮大梦想
——安徽省全椒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特色社团活动掠影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浅析手球运动训练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师太”扛枪
手球“获利”犯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