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助学 他只讲奉献不求回报
——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李维正

2020-06-18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关工委阳志勋苏世勇

中国火炬 2020年6期
关键词:长平资助孩子

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关工委 阳志勋 苏世勇

青年时他是一名复员军人,壮年时成了人民教师,再后来成了从事基层教育的一位普通领导,离休后,人们有的叫他老战士,有的叫他老教师,有的叫他老干部,尽管岗位和称呼一直在变,但不变的是他那颗捐资助学的初心。这就是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获得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李维正。

李维正到学校看望被资助的学生

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为了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入学,白发苍苍,身体瘦弱的李维正,常常奔波在街头巷尾。他出生于1929 年,是一名老教师,也是一名老党员。他扎根山区教学30多年,离休后和几位老教师组织创办了长平乡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扶贫助学之路。多年来,基金会不断发展壮大,奖励了多名优秀教师,帮助众多寒门学子实现了人生梦想,点燃了贫困山乡未来的希望,实现了长平乡29 年无一人因贫失学。

山区要脱贫,希望在教育。从教时,每当看到孩子们因贫失学,李维正总是心如刀割。他总是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每年都要为全班三分之一以上的孩子代交学费。一年下来,工资所剩无几,他却乐此不疲。

“我们是春苗,你们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幼小的心灵感到了温暖。”这是长平乡石溪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周依纯,在写给长平乡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的信中的一句话。稚嫩的字迹背后,道出全乡千百学子的心声。提起基金会,绕不开91岁高龄的李维正老人。正是他在1991 年发起创立的这个基金会,29 年来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一颗颗幼苗茁壮成长。数字显示,基金会发展至今,拥有会员4200 余人,募集捐款400 余万元,累计发放349 万元,奖励资助学生和教师4897 人次。

“我小时候家里穷,知道读不起书的滋味。所以,那时我就想以后有能力了一定要做一番事业,帮助贫困学生上学。”李维正说到做到,参加工作后,为帮学生交学费,基本把自己的工资都花完了,经常成为“月光族”。有人问他,这么多年到底帮助了多少学生,捐助了多少钱。“记不得哟。哪个会去算这个嘛,不需要记!”老人总是笑着说,一脸的慈祥。老人自己不记得,但有人记得。

长平乡大塘村学生曾思瑶的父亲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了,母亲烧成重伤,生活不能自理。他们姐弟俩跟着70 多岁的爷爷奶奶过日子,生活极度贫困。李维正得知后,虽然已在资助5 个孩子了,但他仍每年给曾思瑶一家送去400 元至800 元不等的慰问金,连续8 年从未间断。最终,姐弟俩都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改变了命运。长平乡平基村的彭华奇在上栗中学读高三,家庭经济困难。他父亲找到李维正,说孩子成绩很好,在班上排前几名,就是家里穷,实在读不下去了,打算辍学。李维正握着老彭的手说:“不能辍学,读书可改变人生呀,要想法子读下去。”当即与在场的老伴商量,每年拿1000 元支持彭华奇读下去。一次,李维正在住院期间,偶然听到病友说起淡塘村有个刚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的孩子家庭困难。他立即打电话联系,决定每年资助2000 元学费。长平乡明星村的瞿刚,5 岁时成了孤儿。从小学到高中,李维正一直资助到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当瞿刚为大学学费发愁时,李维正多方奔走,给他送来了1.4 万元。

众人拾柴火焰高——成立基金会。考虑到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老人参照以前乡贤发动族人捐款资助学子的优良传统,便萌生了建立一个类似“奖学金”的机构,通过筹集资金,汇聚大家的力量帮扶更多的人。他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发动大家一起做,不是更好么?”1985 年,李维正56 岁。离休后,他与几名志同道合的“老伙计”开始酝酿,经过6 年的时间准备,正式创办了长平乡人民教育奖励基金会。“有了基金会,就能帮助更多的孩子长大成才。” 他们憧憬着。

基金会的名头是挂起来了,但钱从哪里来?李维正和另外4 位发起人各负其责,每个人都拿出了启动资金,又分头去找亲友故知等人“化缘”。在他们的辛苦奔波之下,基金会积少成多,账面上的资金越来越多,此后更是在乡政府的支持下置办了一栋办公楼,可以通过资产收益来确保正常运转。为了保证基金会的纯洁性,李维正跟同事们立下了一条规矩: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个人回报。这个“三不原则”,至今仍是基金会章程中雷打不动的条款。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动下,长平乡一些知名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其中一位远在深圳的离休干部连写了11封信,总共汇来了6 万元。

能省就省,资助孩子最重要。看着不断“成长”的数字,李维正老人颇为自豪。从青年时的复员军人,到壮年时的人民教师,再到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一位普通领导,尽管岗位多变,不变的是他那颗捐资助学的初心。随着基金会一天天壮大,当了8 年理事长的李维正“功成身退”。1998 年,李维正回到了老家。在此期间,他和老伴一起细心照顾着终身未婚的兄长直至去世,被当地人传为美谈。走进他的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我这么一把年纪了,对物质的东西没什么讲究,过得自在就好。”李维正豁达地说。对自己不讲究,但为了公家的事,他却硬讲究。李维正用过一副假牙,老是脱落下来,多年来仍没舍得换。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他才勉强同意去专门的医院看看。没想到他得知一副假牙要花七八千元后,头摇得像拨浪鼓一般,告诉大家说:“这个就是国家能报销,我也不会用。我一个老头子,不是浪费国家的钱么?没必要,没必要!”近两年,李维正的身体欠佳,经常需要住院治疗,可他从来都不去大医院。有人劝他,“你住院全部可以报销,怕啥呢?”这位有着60 年党龄的老人一口回绝:“身体又没啥大问题,不用住大医院,能为国家省一分就省一分!省下钱可以多资助一些贫困孩子读书。”长期坚持扶贫助学,李维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2019 年,他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

猜你喜欢

长平资助孩子
艺术百家:张长平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梁小姐想要一点真心
艺术百家:王凤华 张长平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长平的车站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