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为什么《风雪筑路》又火了!

2020-06-17金润一

乐器 2020年5期
关键词:琴曲筑路风雪

文/金润一

庚子鼠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开始在江城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冰雪寒冬之中悄然打响。一时间,病毒的阴霾笼罩华夏大地,恐惧、焦虑堆积在人们心头。危急关头,无数白衣战士逆风而上,以血肉之躯与疫情展开殊死搏斗!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携手抗疫。在全国人民不懈的努力下,截至到2020年3月19日,全国内地终于出现了首个病例零增长的记录。

非常时期,音乐界也积极投身于抗疫的工作之中。除了纷纷解囊捐出善款与物资外,他们还以抗疫为主题写下许多讴歌白衣天使和抗疫英雄的歌曲。文艺界与人民众志成城、风雨同舟。

在许多以抗疫为主题的歌曲在网络流传的时候,一曲经典古琴曲《风雪筑路》也爆红网络,这首作品是古琴大师李祥霆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作品。它以凛然铮铮的节奏、从容不迫的气势,激荡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海,成为了疫情期间一支激荡人心的“行进曲”。在抖音等网络平台上,这首曲子得到了许多次的点赞和分享,

古琴曲《风雪筑路》由李祥霆教授创作于1978年,是公认的高难度现代琴曲。琴曲的背景故事是开创18项中国铁路之最、13项世界铁路之最的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表现了修路之艰难和工人们的团结,亦展现了创新、写实、丰富的音乐技巧和语言。

通过此曲,李祥霆教授展现了卓绝的琴艺,无论是左手双八度连续移动按音的高难技法,还是右手单指多弦遥指的华丽技巧,亦或是右手多弦“刺托劈拨”组合的创新指法,均在李祥霆教授的琴弦之上得到了行云流水般的艺术呈现。李祥霆教授以古琴丰富的音乐语言,生动地再现出筑路工人在寒风凛冽中的艰苦劳动场景。

此曲一出,艳惊四座。凭借精湛绝妙的演奏技艺和壮阔沉郁的音乐立意,这一曲《风雪筑路》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后,拥有了超高的传唱度,不少名家争相习谱,真正奠定了其在音乐宝库中的经典地位。

这首来自50年前的经典曲目,如今再次翻红。在“抖音”平台上,有人上传了笔者弹奏《风雪筑路》的视频,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视频的点赞量20万、播放量70万、转发量飙高暴涨。

比较这首经典古琴曲《风雪筑路》分别于1978及2020年的两次爆红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许多共通之处。首先,琴曲的两次走红时间分别是成昆铁路修筑之际和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之时。两次时间节点都正处于中华民族的大事件关头,音乐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能让听众产生共鸣。古琴,是中华灿烂国粹之代表,古琴的美学底蕴与华夏的悠悠文化高度契合。时代变迁更替,但文明之火不熄。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直抵人的心灵深处,为人带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真切感动,《风雪筑路》即是如是。

其次,琴曲的两次走红时间,亦都处于华夏民族情感澎湃的浪潮之中,《风雪筑路》的曲调铿锵有力、铮然浑厚,用激昂慷慨的节奏和进行曲般的沉稳韵律,赞颂着筑路工人的坚韧英勇与敬业操守;而今,在疫情肆虐之时,这首《风雪筑路》再度为人们所记起。七弦琴声恢弘苍劲之中亦有赞颂人性的悲悯之情,宛如春风化雨,为每个人心中都送去安定与慰藉。聆听此曲,不禁令人想到抗疫中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风雪筑路》感动和激励着身处疫情旋涡的人们,成就了一段气势磅礴的家国传奇。

世殊时异,在《风雪筑路》时隔近五十载春秋的两次走红中,我们也看得到许多时代交替、社会更迭而产生的崭新变化。首先,琴曲首次蹿红之时,所影响的主要是劳动力群体,即中青年工人阶层。在当时艰苦朴素的奋斗年代里,工人阶层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无论是成昆铁路的修建还是改革开放的建设,皆是因着工人阶层勇打头阵,社会才得以繁荣发展。因此,当时的工人阶层对于此曲的体会亦是最为深刻。而在五十年后的今日,受此曲影响的人群则更加广泛,横跨少、中、青三个年龄段,所涉及职业更是各行各业、各不相同。论其原因,应归结为如今发达的大众传媒现状所致。《风雪筑路》这一琴曲于“抖音”新媒体视频平台上传播,新媒体特有的“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好、实时性强”的特点使得此曲以极快的速度推广开来,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流行浪潮。

其次,与1978年初始版本的《风雪筑路》相比,2020年的《风雪筑路》亦秉承着“扬弃”的心态,在曲中加入了许多创新元素,赋予了琴曲更加年轻、富有活力的面貌。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精通吐故纳新之智,方能传承经典艺术之妙。《风雪筑路》的二次爆红彰显了中国古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以自身证明了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推陈出新的必要。

美与艺术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固态模式,而是多元的、动态的、流动的、发展的。而只有勇于吸收新鲜文化、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

《风雪筑路》相隔50年的翻红事件,表明了“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的重要性。继承者,为继承古典文化之精萃内涵、继承历史沉淀之高雅意趣;发展者,为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之创新样式,发展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之表现方式。唯有继承与发展二者齐头并进,方能让千年不朽的经典文化长久傲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同时期李祥霆教授创作的另一首古琴曲《三峡船歌》也影响广泛。该曲继承了《流水》的传统表现手法,大胆吸取其他探险乐器的技巧,丰富和发展了古琴的表现力,在表现船夫号子时,采用单音旋律与何音相结合的手法,并借鉴新疆的弹拨乐器热瓦甫的弹奏技巧,在古琴上连续作剌、托、劈、拨指法的组合,增强对答呼应乐句的力度,犹如船夫们唱着号子,一领众和,非常协调。进入急板时,作者吸取了琵琶的遮分和筝的多弦摇指,使气氛更加紧张强烈,如同行船顺流急下,一日千里。

李祥霆先生现为伏羲琴院院长,从1957年开始学习古琴的,先后师从査阜西、吴景略先生,至今整整63年了!八十岁的李祥霆桃李满天下。2019年,李祥霆的学生赵晓霞(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带领“紫霞民乐团”在邯郸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贵州遵义音乐剧院、扬州音乐厅、中山音乐厅等全国巡演《风雪筑路》《三峡船歌》近百场,影响很大,学生众多。李祥霆学生金润一携“琴润一生民乐乐团”成员在北京方庄剧场和卢沟桥社区剧场演出《风雪筑路》《三峡船歌》古琴曲近六十场。普及古琴知识,公益推广宣传古琴近万人。

展望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之未来,在古琴文化传播的道路之上,我们必将更加不懈精进,将“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的悠扬意趣发扬光大,让古琴的光芒在中国乃至海外皆大放光芒。深信这古老的,蕴含着丰富民族文化精髓的古琴艺术,在继承和创新中,一定能焕发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琴曲筑路风雪
风雪中的等待
风雪兼程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宋代风雪
暮晚
琴曲《幽兰》探微
明朝琴曲的清商音与含半音五声音阶
夜的钢琴曲(六)
梅庵派琴曲《捣衣》风格探源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