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邻近铁路隧道的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变形规律及优化设计分析

2020-06-16向富宝

建筑施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冠梁桩体深基坑

向富宝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天津 300222

1 工程背景

工程地点位于云南红河弥勒市,在建铁路隧道邻近区域将同时进行商业楼施工,商业楼地上共8层,地下共4层。拟建场地地层从上往下依次为填土(最大埋深6.5 m)、黄土(最大埋深11.8 m)、古土壤(最大埋深15.6 m)、砂土(最大埋深40.0 m)和粉质黏土(最大埋深60.2 m)。基坑设计开挖深度为20 m,总面积约为2 490 m2,基坑支护由前排桩、后排桩以及桩间梁组成(即双排桩支护)。基坑西侧毗邻铁路施工线路,北面为某医院办公楼,南面为商业街,东侧是某公司大楼(图1),地下管网众多,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与邻近铁路隧道同时施工,给工程的安全与稳定带来重要影响[1]。因此,需针对施工方案进行专项研究和讨论。

图1 工程布置示意

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1 计算假定

基坑周边地质条件复杂,影响基坑变形的因素众多。因此,需作出如下假设以简化计算:由于施工周期较短,故不考虑地下水影响,按不固结、不排水条件进行分析;暂不考虑基坑周边其他荷载作用;支护结构与周围土体之间采用面-面接触单元的变形协调相互作用;将冠梁和桩顶均考虑为刚性体,单元类型为C3D8R;土体考虑为弹塑性材料且符合摩尔-库伦准则,单元类型为C3D8R;桩体本身材料为弹性体,单元类型为C3D8R。

2.2 参数设置

铁路隧道深基坑采用双排桩支护,计算基本参数为:桩间距1.5 m,桩排距2.0 m,桩径为1 m,桩长为31 m,冠梁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 m和4 m。在基本参数的基础上,共设计5种桩长,分别为27、29、31、33和35 m,桩径也设置5种,分别为0.6、0.8、1.0、1.2和1.4 m,桩体刚度为0.50、0.75、1.00、1.25、1.50倍EI(EI为桩体基本刚度),桩间距和桩排距分别为2、3、4、5、6倍桩径。双排桩和冠梁的重度为2 550 kN/m3,弹性模量为31.5 GPa,泊松比为0.2。

2.3 模型及边界条件

采用Abaqus数值软件进行模型的建立,x方向表示基坑东西方向,东正西负,y方向表示南北方向,北正南负,z为基坑深度方向,向上为正。模型范围为东西方向150 m,南北方向130 m,深度方向60 m,地表为自由边界,基坑四周均为法向约束条件,基坑底部为全约束条件,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深基坑有限元模型

3 模拟结果分析

3.1 桩长的影响

保持其他基本参数不变,改变桩长,得到了前后排桩顶、桩底和桩体的位移与桩长的关系(图3)。桩体的最大位移量明显大于桩顶和桩底的位移量,这说明采用双排桩支护时,其变形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变化特征。这是因为桩顶存在冠梁,限制了桩顶的位移,而桩底深入嵌固于岩石或坚硬土层内,受到的变形约束力也较大,因此,桩身变形呈弓字形。当桩长小于33 m时,桩顶位移量大于桩底位移量,当桩长大于33 m后,桩顶的位移量小于桩底的位移量,且最大位移量随桩长增加在逐渐减小。这是因为桩长增加,相当于嵌入深度增加,基坑以下被动土体区域的面积增大,桩体前后的被动和主动土压力差值也在逐渐减小,因此,增加桩长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但是桩长的增加并不能很好地抑制桩底的变形,相反,会使桩底的变形增大,即嵌固深度的增加对于桩身变形的限制能力会逐渐减弱,这时桩身的变形将呈双反弯点形。由于土压力直接作用于前排桩,因此,前排桩的变形略大于后排桩的变形。综上分析,增加桩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桩体受力和变形特性,但效果有限,当桩长增加8 m后,桩体的最大位移量仅相应减小2 cm,但增加桩长会使施工成本呈几何倍增加,因此,利用桩长来提高稳定性不是最佳选择。根据模拟结果,当桩长为33 m时,桩顶和桩底的位移相对较小,且基本相等,因此,建议将本工程双排桩桩长优化为33 m。

3.2 桩径的影响

保持桩长33 m及其他基本参数不变,改变桩径,得到桩顶、桩底和桩体的位移与桩径的关系(图4)。从图4中可以看到:桩径的改变对于桩顶的影响较大,随着桩径的不断增大,桩顶位移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而桩底的位移量基本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桩径较小时,冠梁对桩顶的位移约束起主要作用,桩径越小,约束作用越明显;当桩径增加后,冠梁的约束作用减小,此时桩径对桩顶位移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桩径越大,约束作用越明显;随着桩径的不断增加,前后排桩体的最大位移量呈逐渐减小趋势,表明增加桩径可以提高支护体的稳定性,但其桩径在增大至一定值后,对变形的约束力将减弱。综上,建议将本工程的桩径优化为1.2 m。

图3 桩长-位移关系

图4 桩径-位移关系

3.3 桩体刚度的影响

保持桩长33 m、桩径1.2 m及其他基本参数不变,改变桩体刚度,得到桩顶、桩底和桩体的位移与桩体刚度的关系(图5)。

图5 桩体刚度-位移关系

从图5中可以看到:与桩径影响类似,桩体刚度的改变对桩底位移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对桩顶位移的影响很大,随着桩体刚度的增加,桩顶位移呈幂函数减小,桩体刚度反映了桩体自身抵抗变形的能力,在受力相等情况下,增加刚度可以有效减小桩体位移,从前后排桩体的最大位移量变化可以看到,其变化趋势与桩顶位移表现一致,即呈幂函数型降低,这说明增加刚度能够起到增加支护稳定性的作用,但刚度的增加对于变形的抑制作用在逐渐减弱,当刚度增加至1.0EI后,再增加刚度时位移的减少量将很小,对工程造价不利。因此,建议本工程的桩体刚度保持1.0EI不变。

3.4 桩间距的影响

保持桩长为33 m、桩径为1.2 m、桩体刚度1.0EI及其他基本参数不变,改变桩间距,得到桩顶、桩底和桩体的位移与桩间距的关系(图6)。

图6 桩间距-位移关系

从图6中可以看到:随着桩间距的不断增大,前后排桩顶的位移值不断增大,但桩底值变化幅度较小,基本保持不变,呈现双反弯点形变形特征。这是因为当桩间距增加时,桩底部会承受比原来更大的土压力,导致桩底位移量逐渐增加,而上部由于受到冠梁的约束作用,因此变形呈双反弯点形变化,这对支护结构的稳定性不利。桩体最大位移随着桩间距的增加呈逐渐增长趋势,特别是当间距增加至4D(D为桩径)后,桩体位移量将显著增加,且前排桩的位移量远大于后排桩,对深基坑支护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极为不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将前后排桩进行非对称布置,并根据桩径大小选择合理的桩间距。由于本深基坑周围均为比较重要的建筑物,支护安全系数相应提高,因此桩间距可适当优化至2D以减小工程造价成本。

3.5 桩排距的影响

保持桩长33 m、桩径1.2 m、桩体刚度1.0EI和桩间距2D不变,改变桩排距,得到桩顶、桩底和桩体的位移与桩排距的关系(图7)。

图7 桩排距-位移关系

桩排距的增加,意味着前排桩体承受的土压力将增大,而后排桩体承受的土压力会减小,但桩顶受到冠梁的约束作用,会使得前后排的位移协调一致,故而表现为前排桩的位移会逐渐变大,后排桩的桩顶位移变化幅度较大,而桩底位移变化幅度较小;随着桩排距的增加,最大位移呈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且当桩排距为4D时,其前后排的桩间土体之间拥有良好的协同性,当继续增大排距后,会逐渐导致桩间土压力向前排桩加强,使得后排桩的支护作用和效果减弱,协同变形的能力降低。因此,建议在施工时将桩排距扩大为4D,且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非对称配筋方式对配筋方案进行优化,以减小前后排桩的弯矩差异。

4 实际运用效果

根据分析结果,决定采用桩长33 m、桩径1.2 m、桩体刚度1.0EI、桩间距2D以及桩排距4D等参数对现场进行支护施工,并对基坑两侧的位移变形进行了全过程监测,结果如图8所示。从图8中可以看到:基坑两侧的沉降变形呈“凹”形分布,基坑东侧的沉降变形明显大于西侧,这是因为铁路隧道的存在对基坑具有遮挡效应;东侧基坑最大位移为3.3 cm(小于设计规范值),且最大位移位于东侧基坑约4 m处;在离基坑远侧,地表沉降量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是由于铁路隧道两侧土压力分布不均导致的现象。总体而言: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效果良好,有利于铁路隧道和基坑的稳定安全。

图8 沉降曲线

5 结语

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邻近铁路隧道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探讨,从桩长、桩径、桩体刚度、桩间距以及桩排距等多个参数出发,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支护结构位移变形的影响。同时考虑工程造价成本,最终得到案例工程的最佳支护方案为:桩长优化为33 m、桩径优化为1.2 m,桩体刚度保持原设计方案1.0EI不变,桩间距优化为2D,桩排距优化为4D。实际运用结果表明:深基坑双排桩支护结构效果良好,有利于铁路隧道和基坑的稳定安全。

猜你喜欢

冠梁桩体深基坑
桩体模量和加筋体刚度对路堤稳定性影响分析
地铁车站支撑拆除对围护结构的影响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冠梁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SMW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研究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开挖模拟分析
热—力耦合下能源桩沉降和荷载传递特性的数值分析
桩筏基础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探析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