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练地域特色,营造水上森林——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及营建解析

2020-06-16饶显龙

中国园林 2020年5期
关键词:木本植物植物园宁波

饶显龙

黄若之

史 琰

吴仁武

包志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植物园这一兼具科学性、艺术性和功能性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空间越来越受到民众的关注。近年来,随着植物园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植物园和树木园已达162座[1],植物专类园已成为植物园进行科普和研究的重要阵地[2]。而由专类植物构成的专类植物景观作为体现植物园景观最基本的景观单元,是展现植物园的地区性、科学研究工作水平和造园艺术的重要场所。一个高水平的植物园应具有一些深具魅力的专类园,以达到观赏与应用、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2]。因此打造具有地域和场地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已成为现代植物园规划设计的重要任务和目标。随着植物园建设的步伐加快,不少植物园的地域和场地特色不鲜明,植物景观风貌雷同,甚至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植物园的特色在哪里?每个地区的植物园的专类植物景观特征和差异化如何打造?以及如何避免植物园规划设计呈现的“千园一面”的雷同趋势?这些都是现代植园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3]。

1 研究背景

宁波植物园选址于宁波市镇海辖区内,位于东经120°55′、北纬28°51′,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滨临东海,气候温润,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其范围东至东外环,南至北外环,西至329国道,北至永茂路。项目规划总用地322hm2,其中核心区占地面积120hm2(图1红线范围)。核心区始建于2013年1月,于2016年9月28日建成并正式对市民开放,共收集植物2 670余种(含种以下单位及品种)。核心区布局有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水上森林)、植物进化之路、藤蔓园、桂花紫薇园、竹园、木兰春色园、兰园和月季园等17个植物专类园(图2)。

湿生木本植物是指能在土壤湿度较高,乃至水环境下生长的一类木本植物的统称。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则是由各种能在水湿环境下生长良好的乔灌木和湿地生态系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植物景观类型。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则是以收集、展示在湿生环境中长势良好的木本植物为主的专有场地或空间,展示该生境的特有景观类型[4]。

目前国内对湿生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草本植物的调查和园林应用方面[5-9],而针对植物资源丰富的湿生木本植物的应用研究报道相对较少。据调查研究,国内外耐水湿木本植物约有890余种,隶属94科212属[10],说明该类型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为打造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湿生木本植物资源及其景观应用研究也不断呈现递增趋势,说明这类植物景观逐步受到业界关注和重视[11-14]。此外,国内外以湿生草本植物为特色的植物专类园已有较多的成功案例,然而真正以丰富的湿生木本植物为景观骨架,收集耐水湿、甚至是耐盐碱的木本植物,从而达到水上森林般景观效果的植物专类园还尚未有之。

2 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

2.1 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缘起

宁波植物园地处宁波市镇海区北部平原低洼地带,水系尤为发达。“水”则成为体现宁波植物园地域和场地景观特色的重要元素。如何将“水”元素和植物园的景观、功能巧妙融合成为宁波植物园规划设计思考的主要方向。因此,将“水”和“植物”完美融合,营造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则成为宁波植物园景观设计的重要任务。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之所以成为宁波植物园重要的植物专类园主要基于场地现状和宁波的地域特征而定的。辖区范围内有漫长曲折的海岸线,岛屿星罗棋布,生境丰富,全市海域总面积为8 232.9km2,共有大小岛屿614个,面积262.9km2,岸线总长为1 594.4km,约占浙江省海岸线的24%。加之国内外植物园中尚未有以湿生木本植物为特色的专类园,因此宁波植物园在收集国内外丰富的湿生木本植物方面大有可为,亦可成为体现其场地和地域特色的专类园之一[11]。由此不难预见,相较于国内外其他植物园,宁波植物园在收集湿生木本植物资源方面优势更为明显。这亦是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定位为宁波植物园的专类园特色的原因所在。因此,宁波植物园核心区内,规划总面积约10hm2的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此外,园区南部还有20余hm2的水域可作为今后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景观营造和丰富湿生木本植物种类的延伸和扩展空间,为进一步提升其规模和影响力预留延展的空间(图3)。规划设计阶段根据不同湿生木本植物的生态习性,如耐水湿程度的差异,以及结合游人的体验等因素设计了面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岛屿、水面、沼泽和岸坡等空间类型。通过木栈道组织不同生境空间,一方面增强了游人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对各个岛屿和水面进行有机联系;各岛屿与水面形成的地形高低起伏,组织成不同大小的空间和形态(图4、5),不仅营造了多样的生境类型,也丰富了游人的游憩和科普空间,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视觉体验。

图1 宁波植物园总规划平面图(引自宁波植物园)

2.2 设计定位和目标

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将宁波植物园定位为:以搜集、保护、保存、开发和利用浙东地区乃至华东地区植物资源为重点,同时适当引种国内外优良园林植物种(含品种),开展植物博览展示、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集科研、科普、游览和休闲功能于一体,建成具有优美的园林景观、丰富的科学内涵、具宁波特色的现代化植物园[11]。因此凝练宁波植物园的地域和场地特色则成为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要环节。作为兼顾观赏性和科普性的植物园,特色植物专类园的提炼就显得极为重要,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在这个大的定位下走向成熟。

根据场地的分析和湿生木本植物景观特点的研究,将该专类园定位为具优美独特的植物景观、体验丰富的游憩空间、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在国内乃至全球植物园中收集湿生木本植物种类最丰富的植物专类园,根据以上定位实现以下设计目标。

2.2.1 优美独特的植物景观

一般而言,陆生环境下的植物景观是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植物景观类型,然而在水环境条件下能形成水上森林般的植物景观常被视为奇观。湿生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则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为打造不同于常规的植物景观类型,形成独特的景观视觉体验。根据调查和研究得知,典型的湿生木本植物景观大体可总结为3个“三分之一”,即三分之一的木本植物根部完全生长在水中,三分之一分布在湿度相对较高的消落带区域,还有另外三分之一则生长在陆地环境。为了达到这种较为理想的“水上森林”般的景观效果,在面积约10hm2的场地内根据不同湿生木本植物的景观特征和生长习性,营造不同的立地环境(空间),如深水区(相对水深大于2m)、浅水区(相对水深1m以内)、旱生区,由此形成水面、沼泽区、水陆过渡区等生境类型以满足不同耐湿程度的木本植物的生长需要[11]。

通过广泛收集、展示来自国内外且适合宁波植物园生长的各类湿生木本及草本植物,巧妙地和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的设计目标及定位相契合,营造特色空间区块。

2.2.2 体验丰富的游憩空间

通过在湿生植物专类园内设置木栈道及观景平台,木栈道和各个区块在空间上的穿插和叠加,形成了漫步、休憩、观景和学习植物知识等的不同游览体验。半开敞的植物景观空间收放有序,结合蜿蜒开阔的水面,达到移步换景的视觉空间感受(图4)。

2.2.3 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内丰富的空间及多样的湿生木本植物,以及部分自然野趣的湿生草本植物共同营造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为水生、陆生、两栖动物和鸟类提供了较好的栖息场所和食源。动植物共同形成了自然、和谐、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宁波植物园重要的观光、科普和游憩空间(图5)。

2.2.4 丰富的湿生木本植物种类

图2 宁波植物园核心区专类园布局(改绘自宁波植物园)

图3 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位置(改绘自宁波植物园)

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空间区块:以针叶植物为景观骨架的杉林区,以阔叶植物为主的杨柳区、乡土阔叶植物区,以地域特征为主的北美洲湿生木本植物区,以及以草本湿生植物为主的鸢尾区等区域。杉林区主要以杉科耐水湿的水杉、池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东方杉、中山杉、水松和金叶水杉等高大乔木为基调,这些树种不仅寿命长,而且树形高大挺拔,季相变化明显,大都适应场地内各种生境类型,可成为整个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的景观骨架,彰显“水上森林”的景观风貌。杨柳区主要布置有旱柳、垂柳、南川柳、银叶柳、龙爪柳、粤柳(Salix mesnyi)和花叶杞柳等杨柳科植物。北美洲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主要有栎属的柳叶栎、娜塔栎、美国水栎和弗吉尼亚栎等,蓝果树科蓝果树属的美国水紫树和酸紫树等,以及河桦。乡土阔叶植物区主要收集有乌桕、枫杨、江南桤木、榔榆、朴树和构树等典型的江南水乡乡土耐水湿木本植物。建园初期(2016年)收集湿生木本植物40余种(表1),预计若干年后将超过百余种,未来力争达到数百种国内外耐水湿的木本植物,以期成为国内外收集湿生木本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专类园,为湿生木本植物的科研、科普、推广和应用达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 主要营建技术要点

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由于种植土壤的含水量相对较高、土壤含氧量极低,即便是极度耐水湿的木本植物亦难以适应这种土壤环境。因此要打破常规的种植施工工艺,使湿生乔灌木的景观营造达到近自然的效果。加之施工阶段宁波地区遭遇厄尔尼诺天气,雨水多且持续时间长;又因遭遇罕见的极端低温冰冻天气等客观因素,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3.1 种植时间的选择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体现了养护管理的重要性,工程的工期往往都比较紧张,如果施工的季节控制得好,对后期的养护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景观效果好,而且还能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降低施工成本。湿生木本植物大多属于落叶植物,根据落叶树本身的生理特性,在宁波地区最佳的种植时间为叶芽萌发之前,一般为3月底之前;另一个季节则为秋季落叶后的休眠期,一般为11月下旬—12月底,部分杉科乔木,如水杉、池杉、落羽杉和中山杉等,应尽可能避免6—10月进行湿生木本植物水下种植作业,可有效提高入水区域乔灌木的成活率,尽快实现水上森林的景观风貌。

3.2 场地的水位控制

依据施工图纸的设计意图,约1/3的苗木种植在常水位以下。虽然该区块选用的都是耐水湿的木本植物,但是由于苗木起挖后根系损伤较大,生长势相对较弱,直接种在水里容易烂根,影响植物成活。因此在种植这部分植物时,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降低水位至种植点以下,保证土壤的透水透气性,尽可能保证半年到一年左右的生长恢复期,然后再将水位恢复到常水位标高(设计水位标高)(图6、7),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水上森林景观效果。

3.3 容器苗的应用

为了实现水中的种植效果,一方面要克服水环境对苗木成活率制约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还要针对入水种植难以定植的困难,部分入水乔木选用了在水环境中培育多年的容器苗(袋苗)。这种通过控根措施种植在水环境中生长多年的苗木很好地适应了场地的水环境,较好地达到了设计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容器在夏季高温期间入水种植,成活率可达90%以上。成功实现了水中(水深1m以内)木本植物预期的景观效果。

4 结语

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经过初期的建设,已初步具备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的基本骨架,目前已收集了丰富的湿生木本植物种类,形成了较好的景观效果和科学内涵,初步达到了设计目标。相较于国内的华南植物园龙洞琪林、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水生植物园,宁波植物园最大的特色是湿生木本植物的类型丰富、生境类型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有杉类植物区、阔叶植物区、柳属植物区、乌桕区和北美植物区等特色类群。通过岛屿的组合和木栈道的组织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变化,提升了该专类园的游览体验。

图4 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不同空间尺度和形态(作者绘)

图5 俯瞰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引自宁波植物园)

宁波植物园从开始规划设计到工程竣工,整个过程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由于主客观因素,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仍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改进和完善,为今后同类景观设计和营造提供借鉴。如在地形设计和土方工程施工过程中,部分岛屿堆土过高、坡度过大导致后期种植施工过程中出现大部分乔木难以支撑稳固,以至于出现遇台风天气容易倒伏的现象,影响植物的生长和景观效果的实现。此外,岛屿坡度过大,水中施工难度过大,又进一步导致部分原本设计阶段考虑的约1/3的乔木入水效果未能完全实现,今后在地形设计时应注意水下部分的地形需考虑乔木种植的稳固因素。尽管施工阶段少部分岛屿适当降低了标高,补充了部分入水木本植物,提升了湿生木本植物的入水效果,但仍存在不少区域乔木入水设计意图未能实现的遗憾(图7)。该专类园由于场地限制,场地布局过于狭长,大部分区域的水面过于狭窄,今后可能会导致植物高度和水面宽度比例关系略有失调,这可能会在若干年后表现更为明显。现阶段,湿生木本植物种类尚不够丰富,与其定位尚有一定差距,今后还需要不断丰富湿生木本植物种类,增加其景观效果和专类园的科学内涵,以期成为国内外具重要影响力的植物专类园,成为宁波植物园的一张靓丽名片。

致谢:感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意格国际,以及宁波植物园、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参建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同仁的共同努力,才使这一优秀作品得以问世。感谢殷晓彤、宁波植物园吴亚玲高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的何田恬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表1 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部分骨干树种

图6 施工中的宁波植物园湿生木本植物专类园(作者摄)

图7 设计阶段常水位和施工阶段水位关系(作者绘)

猜你喜欢

木本植物植物园宁波
植物园的“虎”明星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校园木本植物多样性调查
一图读懂宁波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花序最大的木本植物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木本植物吸收特征
喜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