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实践探讨

2020-06-15胡泽凡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实践困境非遗保护

摘 要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从2008年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十一个年头。经过十余年的抢救性的保护,已经完成了大量的数字化记录和抢救性保护工作,成立了专门的保护单位,从数据面板上来看,保护成效显著。但是时至今日,文狮舞这一少数民族非遗依然难逃传承人群体日益萎缩、文化受众锐减、传承生态崩坏的困境。非遗保护不能脱离文化的整体观,然而现行的文狮舞保护路径却让其偏离了非遗保护的初心,与设立非遗的初衷渐行渐远。

关键词 非遗保护 槐店文狮子 少数民族非遗 实践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2003年10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精心孕育下应用而生,旨在保护世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自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概念被人们广泛熟知,各国开始了狂热的“申遗”之旅。我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非遗数量众多,种类繁杂。从2006年至今,我国先后批准并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0大类1372项目3154个子项。其中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占有很大比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全区共有1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少数民族非遗有9项,占到总体数目的一半。随着非遗保护运动在国内的兴起,相应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在“非遗热”的同时,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研究也成为学界焦点。有些非遗可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依然生存的很好,不需要政府过多干预(如全聚德烤鸭),而另外一些非遗由于其产生条件的特殊性和原有生态环境的变迁,即便有政策保护也不能逃离其灭绝的命运(如黄河号子)。如果变迁是文化的本质特征,那么影响非遗在不同环境中生存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又如何发生作用?本文以河南槐店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传承作以理论关照。

“槐店文狮子”是流传于河南东部沈丘县槐店镇的少数民族传统民间舞蹈,也被称为“文狮舞”或“文狮子舞”。经过十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槐店文狮子在困境与机遇中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发展,但是依然活在政策的支持和帮助之下,没有走出本质困境。本文基于对槐店文狮子保护路径和现状的田野调查,考察探讨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实践困境。

2“非遗”光环的背后:传承机制失位

2.1自然传承链条断裂,收徒愈发困难

首先,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小,符合传承条件的年轻人数量本就不多,加之全球化浪潮吸引大量少数民族年轻人涌入城市,他们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了“一徒难求”的境地。其次,现代家长观念的转变成为关键因素。现代社会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家长们深知这一点,而如文狮舞一般的传统文化,在家长看来是过时的、没出路的和占用学习时间的,对于这样的活动,各位家长往往都会拒之门外。在家长强力的管教约束下,孩子很难会有自己独立的选择权利。另外,对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说,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迫使他们必须工作养家糊口,然而文狮舞不能作为谋生手段。

2.2校园传承难以培养长期稳定的传承人群体

非遗传承进校园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从文狮舞的校园传承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狮舞的校园传承主要以槐店镇回中为阵地,利用学生们的课余时间进行的非遗文化推广和体验性教学,目的是宣传和引导孩子们积极传承非遗,培养学生兴趣,从而为以后的非遗传承培育土壤。但是这种传承模式无法从根本上建立起稳定的传承人培养机制。大多数接受过文狮舞培训过的学生都面临着来自高考的压力,升入高中以后忙于学业,慢慢的不再接触文狮舞。

2.3社区传承氛围不再,群体记忆丢失

对于当地回族社区内的人来说,大多数都接触过文狮子,很多回族老人甚至都曾经玩过。这些文化持有者我们称之为“局内人”,也是我们认为传承文狮舞重点倚重的对象。在他们之中,曾经喜欢文狮舞的不在少数,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多元的文化涌入,使得人们的选择范围更加宽泛,社区文化偏好和取向逐渐发生了变化。并且随着国家现代化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导致人们更加急功近利,文狮子这种难以带来经济收益的非遗自然鲜有人问津。

3从“非遗”到表演:文化功能隐没

“功能”一词对人类学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上世纪20年代,人类学在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带领下,创立了功能主义学派 。而之前的研究过分依赖历史文献,并且在缺少可靠历史文献的情况下,试图臆测或拟构无法知道的历史。自此,“摇椅上的人类学家”纷纷开始走出书房,向“田野”进发,田野工作作为人类学学生的成年礼得以确立并延续至今。功能主义思想也影响了一批我国老一辈人类学家,如费孝通、吴文藻、杨庆堃等。文狮舞文化功能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遺保护的现实困境。

文狮舞能够传承至今,与其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不无关系。首先,文狮舞作为当地节日庆祝的习俗,在每年的春节元至宵期间都会举行游街,这与文狮舞的历史起源有关。民间社会认为:文狮舞是由一位被蒙古军征军到中原的波斯人——海鼻耳所创编。当时的元统治者残暴无度,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感化统治阶级,减少暴政,多施仁政,海鼻耳就结合当地居民在春节元宵期间舞龙灯的习俗,将西域舞狮技与中原民俗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一套“文狮舞”。元朝统治者受到感化,开始施行仁政。文狮舞也作为一种节日习俗流传至今。“文”与“武”相对,整个表演突出狮子的温驯神态,如狮子出山、走步、搔痒、饮水、舔毛、抖擞、观景、吞绣球、生仔等,极富生活气息,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从善而治的希望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其次,文狮舞还承载了当地人日常娱乐和强身健体的需要。上文提到,文狮舞过去作为当地回族日常娱乐活动,深受人们喜爱。并且,历史上中原地区有习武传统,当地回族也崇尚武术,如查拳、心意六合拳等,在当地颇有群众基础,而文狮舞的主要道具——狮子头,重达百斤,只有身强体壮之人才能舞起来,舞的漂亮。过去文狮舞也一度作为一项强身健体的运动被人们广泛习练。

综上所述,文狮舞传承至今有着其独特的节日庆祝、日常娱乐、强身健体、教育教化等重要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重要功能逐渐被削弱甚至取代。当一种文化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功能时,它的受众市场会不断被压缩,这也是文狮舞传承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因素。一种文化无法脱离人的要素而独立存在,而文狮子正在从当地人的生活中渐渐剥离,逐步由“非遗”沦为一种过场表演。

4本土化的“非遗”困境:权利与话语

在米歇尔·福柯看来,这个世界上,权利的幽灵无处不在。“非遗”固然不是我们中国话语体系中的词语,那么西方权利话语体系下的文化表述是否能适应本国的文化保护?从这么多年的非遗保护实践来看,这显然有待商榷。非遗体系移植到国内后,有了更为细致的划分,由高到低分为国、省、市、县四个级别。每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申请都需要从县到国依次进行。从县级开始,每往上一层,就需要和其他众多同级别非遗项目一起进行评选,由专家学者和各级官员组成的评审团精挑细选,选出最具独特和价值的项目进入更高一级。以此类推,直到成为国家级项目,便有机会走出国门,继续向世界级发起冲击。这显然是一套新的制度体系。在这种申请制度下,我国传统文化都在等待被打上“非遗”标签,仿佛那些没有被认定为“非遗”的文化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黑户”。甚至,即便是加入了“非遗俱乐部”的,也依然要被区分出个“县市省国”、三六九等来。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来说,文化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有些古老的文化已经在历史的道路上走了很久,在当前社会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消亡也是它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已。非遗保护本身并不是要对抗这些客观规律,但是对于那些文化持有者来说,给他们即将逝去的文化遗产一个庄严的告别,也就是为他们所拥有的文化正名,得到官方话语体系的认可,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一幅景象:各地人们纷纷排队申请“非遗”,非遗保护变成了“海选”性质的文案申报,而申请到手的“非遗”却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从文狮子协会破败不堪的场地和堆满灰尘的仓库来看,这似乎不无道理。墙上挂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仿佛在诉说着另一个故事。

这套舶来制度一方面帮助中国非遗保护同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人为制造了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不平等。在调研中,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李主任告诉我们,我国非遗数量众多,而资金却非常有限,级别越高的非遗项目越有机会享受政策上的资助和支持,而那些级别较低的项目只能得到有限的帮助。所以我们可能会看到这种情况,有些已经发展很好的非遗项目,本身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环境,不需要政府的额外的支持,但是每年依旧享受着各种政策福利,而那些濒危的非遗项目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举步维艰,却得不到足够的政策扶持,只能自生自灭。

文狮子协会秘书倪胜章老师说,槐店文狮子之所以能进入到国家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申请的时间较早,二是准备的文案资料齐全,两者缺一不可,现在申请国家级非遗要比那时候困难的多。这或许是实情,但一定不是设立非遗的初衷。如何在西方话语体系下走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自信,是我们当今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柜子上落满灰尘的证书和仓库里尘封许久的各式道具正在见证着这场文化运动的历史终局。

5余论

本文以中原回族非遗槐店文狮子为例,试图找出影响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跟深层次的文化因素,而这种文化困境在每一项即将消失的非遗上都有它们的影子。本文结论如下:第一,传承机制失位是导致文狮舞当前传承困境的主要因素;第二,文狮舞文化功能的隐没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反映了当前民众文化取向的变化;第三,非遗制度中隐含的权利关系是影响非遗保护成效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作者简介: 胡泽凡(1993-)男,汉族,宁夏固原人,宁夏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EB/OL].http://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2019-07-21.

[2] 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研究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22-25.

[3] 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17.

[4] 赵旭东.文化互惠与遗产观念——回到一种人群互动与自主的文化遗产观[J].民族艺术,2019(02):12-24.

猜你喜欢

实践困境非遗保护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本理路
家族传承保护“非遗”的职教路径研究
江西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及障碍分析
“实践困境”与“迷男方法”中获得的商业启发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与化解策略
“市管县”改革的实践困境及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