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2020-06-15潘新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血常规白细胞

潘新峰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l pneumonia,MP)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最小原核细胞微生物,介于细菌以及病毒之间,是导致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体[1]。据调查显示[2],10%~30%的小儿肺炎均是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在非细菌性肺炎中,占比可达到50%,且其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潜伏期约为2~3 周,可损伤患儿呼吸道,尤其是气管、支气管,表现为头痛、咽痛、发热、咳嗽等症状,严重可造成全身系统及器官损伤,甚至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极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方法即血常规检查,通过分析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指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将分析小儿血常规变化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0 月—2019 年9 月,在我院治疗的60 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组,所有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临床资料完整,且监护人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标准[3]:(1)表现为持续剧烈咳嗽、发热等症状;(2)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3)头孢类、青霉素类治疗无效;(4)MP 特异性抗体(MP-IgM)阳性。其中,男性32 例,女性28 例,年龄7 个月~11 岁,平均(4.67±2.13)岁。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就诊的60 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 例,女性33 例,年龄6 个月~11 岁,平均(4.23±2.40)岁。

1.2 方法

采集两组患儿空腹静脉血,使用EDTA 抗凝,利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型号SYSMEX XN-350,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项目包括白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分数及绝对值、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观察组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见表1。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目前,临床上对其致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其发病与免疫紊乱、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肺炎支原体直接侵犯等有关。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对B 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产生大量IgM、IgG 抗体,并导致宿主细胞膜抗原结构改变,引起一系列病理性免疫反应[4-5]。有证据表明[6],支原体抗原与人体中多个组织、器官的抗原具有共同性,当发生支原体感染后,会出现全方位感染,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同时,由于毛细血管基底膜上会沉积较多循环免疫中的复合物,因此,当出现补体免疫反应时,则会损伤血管膜。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感染症状,且症状重体征轻,发病隐匿,极易被忽视。近年来,有报道显示[7],14.8%的患儿其呼吸道感染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相似,无特异性,且首发症状为肺外表现的患儿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单纯依靠临床症状诊断极易出现误诊、漏诊,诊断价值较低,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血常规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检查方式,可作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肺炎支原体感染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发挥了重要作用[8-9]。支原体能够对细胞因子产生诱导作用,导致内皮细胞、粒细胞被激活,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吞噬病原体以及局部浸润反应。同时,由于单核-巨噬细胞、T 细胞被激活,免疫粘附性、代谢产物损伤淋巴细胞,抑制其活性及表达,可引起淋巴细胞快速凋亡[10-11]。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绝对值等指标上升,并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比例等指标下降,表明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与以往报道相符。也有研究指出[12],患儿在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在代谢时会产生H2O2,导致血液系统改变,例如血小板计数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从整体上看,患儿血常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参考依据。应注意的是,当患儿合并存在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指标升高,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应充分考虑患儿的临床表现来确诊。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

表1 两组血常规指标对比( )

组别 (白×细胞109计/L数)中比性例粒(细%)胞比淋例巴(细%胞)淋值(巴×细1胞09绝/L对)比单例核(细%胞)单值(核×细1胞09绝/L对)(红×细 胞1 0计12/数L)血(红g/蛋L)白(血×小1板01计2/L数)(观n察=6组0)10.68±4.46 0.56±0.12 37.79±8.89 3.12±0.78 11.77±1.54 0.87±0.34 4.40±0.61 121.48±11.57 198.85±43.93(对n照=6组0)7.44±1.35 0.38±0.10 44.38±7.48 3.77±0.89 6.38±1.09 0.38±0.23 4.55±0.36 125.84±10.68 188.26±38.95 t 值 5.386 8.926 -4.394 -4.254 5.893 3.963 -1.640 -2.145 1.397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综上所述,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指标会发生明显变化,对血常规指标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血常规白细胞
单核细胞亚型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白细胞
血常规解读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尿酸水平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关系的研究
单核细胞亚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移植单核细胞对中枢系统不同病变趋化作用的PET/CT示踪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