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及2020年发生趋势预测

2020-06-15李晓冬王越周艳涛孙红

中国森林病虫 2020年3期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危害

李晓冬王越周艳涛孙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辽宁沈阳 110034)

2019年1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组织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34家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测报人员及有关专家,对2019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对2020年发生趋势进行了科学会商,并提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对策建议。

1 2019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1.1 数据来源及总体概况

1.1.1 数据来源 各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数据来源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管理系统”)子系统“防治管理系统”[1],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进行统计、填报,经县、市、省、国家四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部门审核汇总形成。利用“防治管理系统”中“测报管理”模块的“发生防治统计”功能,统计各级行政区域内不同种类(或大类)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数据,以Excel表格形式导出,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3内置函数统计分析相关数据。

1.1.2 总体概况 2019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持续高发频发,发生偏重,并呈现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传播速度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等显著特征。据统计,全年有害生物发生面积达1 236.77万hm2,同比上升1.93%,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危害程度加重,局部成灾(图1)。其中,虫害发生811.46万hm2,同比下降2.73%;病害发生229.54万hm2,同比上升29.74%;林业鼠(兔)害发生178.03万hm2,同比下降3.02%;有害植物发生17.74万hm2,同比持平。主要呈现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持续扩散、危害加重,突发灾害频发、局地成灾现象突出,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危害整体减轻等特点。

图1 近1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

1.2 分类概述

1.2.1 松材线虫病 疫情持续扩散蔓延,危害加重。2019年松材线虫病在长江以南持续暴发,疫情由点状分布向片状发展,并持续向西向北跳跃式扩散蔓延。1)新增疫点多,新报告县级疫情85起,累计共有18个省(区、市)666个县级行政区发生疫情;2)发生面积大,达到111.46万hm2,病死树数量多,累计死亡1 946.74万株,同比分别上升71.67%和82.56%,损失巨大;3)重点生态区位防控形势严峻,黄山、九华山、庐山、三峡库区、陕西秦岭山区及其周边出现新疫情,危害加重,四川乐山大佛和剑门关、福建武夷山、贵州梵净山等重点风景名胜区处于疫情包围之中。

1.2.2 其他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总体扩散势头减缓,但局部地区偏重危害。美国白蛾疫情持续扩散但势头减缓,新增7个县级疫区,全年发生面积76.89万hm2,整体轻度发生;疫情在老疫区扩散形势趋于稳定,在苏皖江淮地区、湖北东北部、陕西中部等新发生区由点状向片状发展,但扩散势头减缓。红脂大小蠹发生6.87万hm2,在冀东北、蒙东、辽西、晋中等地危害偏重,致死松树1.3万株。南洋臀纹粉蚧在广东省8个县(区)首次出现疫情。锈色棕榈象首次传入云南玉溪。海南省东方市首次发现红火蚁疫情。

1.2.3 有害植物 全年累计发生面积17.74万hm2,同比持平。其中,薇甘菊发生6.70万hm2,同比上升21.95%,疫情已覆盖广东珠三角地区,且持续向粤东和粤西地区扩散危害,在粤桂东南沿海、琼北和琼中等地危害加剧,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金钟藤发生面积1.23万hm2,在海南中部和西部加重。

1.2.4 林业鼠(兔)害 发生面积连续4年持续下降,但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局部新植林地和荒漠林地危害偏重。2019年累计发生面积178.03万hm2,危害整体减轻。鼢鼠类发生41.10万hm2,同比下降11.86%,整体危害减轻,但在宁夏南部六盘山区、青海东部脑山区、甘肃陇南山区、内蒙古中部大青山南麓等局部地区偏重危害。鼠平鼠类发生33.25万hm2,同比下降7.24%,在东北林区呈中度以下发生,龙江森工和内蒙森工局部地区危害偏重。沙鼠类整体发生平稳,发生67.04万hm2,同比持平,在新疆北部和内蒙古西部等局部地区危害偏重。田鼠类、兔害及鼠兔害等危害整体偏轻,内蒙古鄂尔多斯、河北坝上、青海果洛和西宁、陕西宝鸡等局部地区偏重危害。

1.2.5 松树钻蛀类害虫 发生面积仍居高位,危害严重,损失巨大。松褐天牛发生77.31万hm2,发生面积连续10年持续攀升,在长江以南多地危害偏重,陕湘浙皖局部地区成灾;松蠹虫类累计发生22.93万hm2,华山松大小蠹、切梢小蠹等主要种类在北方的陕南和陕中、甘南和西南的滇西北、川西、渝东北等局部地区成灾;梢斑螟类累计发生16.93万hm2,在黑龙江东部、西部和南部,吉林东部局部地区对樟子松和红松造成严重危害,经济损失巨大。

1.2.6 松毛虫 呈北重南轻发生局面,东北多地暴发成灾,南方危害整体减轻,2019年发生面积105.97万hm2,同比上升19.75%。落叶松毛虫处于高发周期,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发生偏重,累计发生40.29万hm2,同比上升331.69%,黑吉辽蒙各省均有明显增幅,在吉林东部和南部、内蒙森工南部、黑龙江中东部和西部、辽宁东部和北部林区危害严重,多地暴发成灾。油松毛虫发生9.06万hm2,同比上升46.70%,在华北北部主要分布区轻度发生。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等在南方主要发生区整体偏轻,但在皖中、闽北、桂西和桂北、鄂东、赣南和赣中、滇南和滇西、川东北等局部地区危害偏重。

1.2.7 杨树蛀干和食叶害虫 整体轻度发生,在部分常发区危害偏重。杨树蛀干害虫发生30.63万hm2,同比下降3.46%,总体轻度发生。光肩星天牛在新疆中西部呈扩散危害态势,在蒙甘鲁陕局部地区的农田防护林等林区偏重发生;杨干象、青杨天牛、桑天牛等发生面积均有所下降,在主要发生区轻度危害,冀北、辽西、皖北、吉北、西藏拉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杨树食叶害虫发生117.91万hm2,同比下降6.42%,中度以下发生面积占比达97.58%,整体轻度发生。春尺蠖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山东沿黄河地区等局部地区危害偏重;杨树舟蛾类在全国大部分常发区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双下降”,但在冀北、鄂中、苏东北、鲁南等部分常发区偏重发生,高速公路两侧、村庄及农田林网出现点、片状成灾情况。

1.2.8 林木病害(不含松材线虫病) 整体平稳发生,局部地区危害偏重。全年发生面积118.08万hm2,同比持平。杨树病害发生40.77万hm2,危害整体控制良好,但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等在华北平原中部局部地区危害偏重。松树病害发生15.35万hm2,整体轻度发生,但落叶松早落病、松针红斑病等在内蒙森工北部,云杉落针病等在川甘局部地区偏重危害。

1.2.9 竹类及经济林病虫害 总体危害减轻,但局部地区偏重发生。2019年发生面积179.61万hm2,同比下降1.95%。其中,竹类病虫危害整体减轻,中度以下发生面积占比96.50%,但黄脊竹蝗在皖中、桂东,刚竹毒蛾在鄂东、闽西,竹茎广肩小蜂在桂东北等局部地区危害偏重。水果病虫害整体轻度发生,发生73.41万hm2,但在新疆、内蒙古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干果病虫害发生65.42万hm2,在全国大部分干果产区以轻度发生为主,但核桃、板栗、枣等病虫害在西南、西北局部种植区偏重发生。香料调料类病虫害在西北西南等主要产区,油茶病虫害在赣湘鄂等省传统油茶产区轻度发生。

2 202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

2.1 预测依据 近几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呈上升趋势,松材线虫病等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疫情管理薄弱,林间存量巨大,除治能力有限,环境适应性增强,各项主客观因素均有利于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的持续迅猛扩散;松褐天牛、松毛虫等一些主要危害种类林间密度区域性持续偏高,漏防难防区域容易形成虫源地,导致部分种类集中高发;退化林地、人工纯林及新植林地等亚健康森林生态调控功能减弱、抵御病虫危害能力差,客观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高发态势;航天遥感等新监测技术和大数据预测的推广应用,极大提升了生物灾害早期监测和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气象部门预测2019年冬季至2020年春季全国大部降水偏多、气温偏高,将有利于多种林业有害生物越冬和提前造成危害,可能进一步导致全年林业生物灾害高发频发。

2.1.1 松材线虫病疫情发展客观因素 交通物流便利导致疫情传播途径隐蔽复杂,传统检疫封锁和监测模式难以满足当前需求;疫情管理缺失、疫木非法利用等突出问题长期存在,疫木存量大、防治任务重,现有除治能力远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将导致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在部分地区有效遏制了松材线虫病的扩散,但其成效大规模显现还需时间积累;松材线虫适生区不断北扩,北方多地有加重危害和扩散蔓延趋势,落叶松、红松等松科植物确认为寄主植物,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将成为松材线虫潜在危害区域,广泛分布在东北地区的红松和落叶松面临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2.1.2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林间基数和发生规律松褐天牛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松毛虫和梢斑螟在东北和华北北部、竹类和油茶等经济林害虫在长江以南地区林间虫口密度偏高,一旦条件适宜极易暴发成灾;高山远山、防控薄弱区、漏防区等极易导致林业有害生物集中高发;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其入侵和扩散风险越来越大;长江以南地区松褐天牛持续高发,与松材线虫病、高温干旱异常气候共同作用,将继续对松林资源造成严重危害,损失巨大。

2.1.3 林业有害生物寄主分布及生长状况 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林地覆盖面积持续增加,林业有害生物生境大幅增多。受林龄结构低龄化、混交林比例小、林地分布破碎化程度高等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局部林区的森林生态功能弱化,自身调控能力低,抵御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能力差,为林业鼠(兔)害、松树蛀干等害虫的发生创造了客观条件,导致一些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常年维持在高位。

2.1.4 监测新手段和预测新方法的应用 随着物理灯诱、信息素诱集等成熟技术的大量应用,以及无人机、卫星遥感监测新手段的推广示范,林业生物灾害监测能力得到提升,灾害发现更加及时准确。基于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和数值化表达技术等预测预报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极大提升了林业生物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2.1.5 气象条件 2019年冬季到2020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有利于大部分林业有害生物种类越冬。2019年冬季,内蒙古东北部和东北北部可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强降雪,不利于鸟类和动物觅食,可能导致林业害鼠(兔)危害加重;2020年春季,黄淮、江淮到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和降水均较常年偏高,有利于食叶类害虫提前出蛰危害,高温多雨气象条件也为林木病害偏重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引起树势衰弱,可能导致蛀干害虫危害加重。

2.2 预测方法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管理规范》(LY/T 2517—2015)[2]相关规定,县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开展辖区主要有害生物种类虫情调查监测并上报管理系统;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技术规范》(LY/T 2516—2015)[3]相关规定,采用期距法、有效积温法、物候法、数学模型法等预测有害生物发生期,采用有效基数预测法、经验指数预测法等预测有害生物发生量和发生程度,采用空间插值法等预测有害生物发生范围,部分单虫种趋势预测参照精细化预测预报模型体系[4],并参考当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防治情况和2020年气象预报,综合分析预测形成202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测算结果。

2.3 预测结果 根据初步测算结果,结合省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专业测报人员及有关专家意见,经综合分析,预测2020年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仍将偏重发生,全年预计发生面积1 266万hm2左右,同比上升。其中虫害预计发生833万hm2,病害预计发生240万 hm2,林业鼠(兔)害预计发生173万hm2,有害植物预计发生20万hm2(表1,2)。

表1 2019年全国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2020年预测情况

表2 2019年主要危害种类发生与2020年预测情况

2.3.1 松材线虫病 疫情在全国扩散蔓延势头不减,危害损失巨大,防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疫区数量、发生面积和病枯死树数量仍将呈上升趋势,发生面积和病死树将持续增加。预计全年发生面积将达到120万hm2,造成病死松树超过2 000万株。重点生态区位疫情防控压力巨大,武夷山、梵净山等景区疫情传入风险较高,黄山、泰山、张家界、三峡库区、秦巴山区疫情危害将持续加重;疫情向西向北扩张风险极大,滇东北、滇西,山西和吉林南部存在发生新疫情风险;疫情在老发生区将持续扩散;闽东南沿海,粤中、粤东,桂中、桂东北、桂南,陕中,豫南,辽东、辽中,鲁东、鲁中、鲁南等地新发疫情可能性极大。

2.3.2 其他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 疫情仍持续扩散但势头趋缓,整体危害平稳,局部地区可能危害偏重。美国白蛾疫情将持续扩散,在京津冀鲁老疫区扩散形势趋于稳定,在局部防治薄弱区域可能偏重发生,预计全年发生面积73万hm2;在苏皖江淮及沿长江地区、鄂东北、苏北和陕中等新发疫区将由点状向片状发展,在长江以南、华北北部、吉林西部和陕西中部可能跳跃式发生,湖北武汉、黄冈、十堰、荆门,江苏常州、镇江,安徽合肥、马鞍山,陕西咸阳等地可能出现新疫情。红脂大小蠹在河北北部、陕西北部可能危害加重,辽宁老疫区周边的葫芦岛、锦州、沈阳等地依然存在疫情传入风险。薇甘菊在粤西和粤东地区将呈现快速扩散趋势,在广西有跳跃式发生可能。此外,新入侵外来物种的风险较大。

2.3.3 林业鼠(兔)害 危害整体减轻,但局部仍将偏重发生。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73万hm2,同比持平。沙鼠类在甘肃河西地区、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内蒙古河套平原及西部荒漠林区,鼢鼠类在青海东部农牧交错带的高海拔脑山地区、宁夏南部六盘山区、甘肃陇南山区、河北坝上草原、陕西北部黄土高原及渭北高原等地的新造林地和中幼林,鼠平鼠类在内蒙森工北部和中部林区的火烧迹地造林集中区、樟子松幼林分布集中区,兔害在陕西关中平原、河北坝上未成林地,高原鼠兔在西藏高原,根田鼠在青海东北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等地,均可能偏重发生,局部地区成灾。

2.3.4 蛀干害虫 危害依然严重,局部地区偏重成灾,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47万hm2。松褐天牛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梢斑螟在黑龙江南部和东部、吉林和辽宁东部林区,切梢小蠹在西南局部,八齿小蠹在内蒙森工东南部和西藏东部,华山松大小蠹在甘肃南部,光肩星天牛在内蒙古东部、甘肃河西地区、陕西关中平原,青杨天牛在西藏拉萨和陕西北部,杨干象在河北东北部等地,危害将持续加重。松褐天牛在鄂湘赣川陕闽局部,切梢小蠹在四川雅安、云南大理,光肩星天牛在陕西宝鸡、西安等局部地区可能成灾。

2.3.5 食叶害虫、竹类及经济林病虫和林木病害常发性害虫整体趋轻,局部成灾。预计松毛虫发生面积93万hm2,较2019年将有明显回落,其中落叶松毛虫在大面积暴发和综合治理后,在主要发生区的危害将明显降低,但东北北部林区仍存在危害扩大可能,黑龙江东部可能在局部地区成灾。杨树食叶害虫危害减轻,预计全年发生面积107万hm2,但杨树舟蛾类在江淮、黄淮、黄河中上游局部地区,春尺蠖在西藏“一江两河”流域、河北中部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宁夏中部沿黄地区、山东沿黄两岸、北京东北部郊区等局部地区可能偏重发生。林木病害(不含松材线虫病)流行平稳,杨树病害在华北平原、黑龙江西部、青海东部,松树病害在东北北部和甘肃南部等局部地区危害可能较重。竹类及经济林病虫害预计发生面积180万hm2,整体发生平稳,但在寄主主要分布区局部地区可能偏重发生。

3 对策建议

3.1 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发挥监测预报防灾减灾效能 灾害重在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生物灾害科学防控的基础和首要任务,是一项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预警信息的公共性服务,对于减轻林业生物灾害损害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扭转我国当前林业有害生物持续高发态势,必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积极开展主动御灾、科学防控,打破现有被动救灾局面,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突出监测预报先导作用。夯实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落实监测预报工作任务,做到及时监测、准确预测、主动预警,真正发挥监测预报工作的防灾减灾实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持续多发高发势头。

3.2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问题导向,依靠先进科技和成熟技术,解决当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调查手段单一落后、覆盖性和时效性差、预报预警主观性强、精细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着力开展重要林业有害生物大区域快速监测、虫情信息物联网实时共享、重大生物灾害人工智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多尺度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和评价体系,实现灾害信息的规范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防灾控灾科技含量,提升我国林业生物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3.3 建立健全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评估体系,科学指导防治生产 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评估,是实现生物灾害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全面评价生物灾害威胁下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损失值,阐明生物灾害对林业产业和生态服务的负面影响,准确把握灾害损失,可为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坚持科学性、独立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科学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等基本理论,充分利用遥感监测、地理信息分析等先进技术,构建多学科融合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评估体系,指导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产实践。

3.4 落实防治责任,切实做好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 适应新形势要求,深化改革,加速职能转变,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预防和防治工作机制,落实地方政府防治责任。认清形势,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做好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严格落实《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松材线虫病疫区和疫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加强松材线虫病监测防控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机制和防治模式创新。强化松材线虫病疫情数据核实核查与防治督导,推行松材线虫病防治责任追究制度和疫情核查督办制度,努力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保护森林和生态资源安全。

猜你喜欢

松材线虫病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家畜类圆线虫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
药+酒 危害大
松材线虫病的侵染循环以及病原与病媒的综述
《松材线虫病生态灾害督办追责办法》出台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浙闽两省联防联治松材线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