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裁剪 谋在笔先
——『布局谋篇』升格训练示例

2020-06-13

初中生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雨花台雨花陆游

文 栾 娟

技法指点

《孙子兵法》说“谋定而后动”,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作战如此,写文章亦然。在动笔前,我们要经历审题、选材、立意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布局谋篇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等做整体谋划,使文章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布局谋篇呢?首先,要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对材料做全面的梳理,拟出全文的框架,材料的安排要各得其所,层次结构清楚,做到言之有序;其次,拟定框架之后列出写作提纲,进一步用简要的文字明确文章的全貌,包括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如何展开,如何过渡等,要尽可能考虑清楚。

原文呈现

在路上

从雨花台南门入,步行数百步,其间草地成坪,绿意之中还能看见土壤的颜色。向东走,路两旁有红玉兰。花苞已清晰可见,仿佛鼓着腮帮,硬要涨成一朵花。此外,还有一些高大的树木,林荫处使人感到幽静、自然。

路尽头,转角处,忽逢梅花林。此时的梅花已是全盛时期,由两种颜色组成:粉、白。花儿凝成彩霞朵朵,缠绵的意境,顿时让人手足无措了。花枝烂漫处,仿佛伊人在笑。那屈曲盘旋的枝干,尽情地舒展着,仿佛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却不知不觉把人带入一片花海的闲情之中。

前方道路的右边,是涌泉广场,四面竹树环合,水尤清冽。正对面有一处烈士墓。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踏上了沉重的石板。两旁矗立着的龙爪槐,通体发黑,像是披甲戴盔的将士。枝头末端十分尖锐,仿佛欲出鞘的刀剑。整棵树,浑身上下都透着浓浓的战意。走进墓园,空间不大,我有幸见到了骆姓前辈,骄傲的同时,也不禁感慨:抗敌殉难千万人,有名烈士仅十七,唉,说不尽这滋味呀!

心情依然很沉重,仿佛有千万斤石头压在胸口。迎面吹来杏花的香气,再加上明媚的阳光,我的心情才逐渐开朗起来。在这美好的路上走着,回想起刚才那张牙舞爪的龙爪槐,仍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这两段写自然之景,描绘了花的娇美和环境的清幽,单看是不错的,但就整篇文章来说,和主旨关系不大,笔墨略多了一些。

这两段主要写参观“烈士墓”时的见闻感受,“涌泉广场”可以不写。

怀着诗人一样的心情,我见到了江南第二泉。走到这里,我不禁体会到,如果春是雨花台的客人,那么梅花、杏花便是春天留给雨花台的礼物。相传南宋时,陆游曾登雨花台游永宁寺,见寺中有一泉,色味俱佳,倍加赞赏,遂命其为“二泉”。

再向前去,便是此行最期待的雨花阁了。相传梁武帝时,一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感动了苍天,落花如雨,故称雨花台。如今,梅花在雨花阁开遍,花瓣儿纷飞的景象,仿佛穿越千年。

整个塔身分为四层,进门时,就看到大厅中供奉着云光法师的石雕,前面放着不少莲花灯,是祈福的人留下的。我从旁侧的楼梯,上了塔顶。向南面看去,披着下午五点钟太阳的金色光芒,雨花台显得格外明亮,特别是那一块大碑,耀眼得仿佛由黄金制成。梅花盛开,树木葱郁,竟让我一个世俗之人有了出世之心。但再朝北面望去,我看到的,便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南京。自认为最壮丽的不是那些完工的大厦,而是那些未完工的——绿布还没摘下来、起重机还没有撤走的建筑。它给我一种真实的感受,在路上的感受。

带着这种感受,我走出了雨花台。深吸了一口气,也不知在抚平什么情绪。

有景,但缺少观景的感受和思考。

写“雨花阁”的部分还是不错的,既有传说,又有实景。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登阁眺望,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不同,带来的感受和遐想也不同。这就是“在路上”的收获。

结尾仓促,不知到底要表达什么主题。

综合点评

本文是一篇游记,是在旅游路上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小作者按照游览的路线,选取了部分景点进行叙述和描写,思路较为清晰。不足之处在于:中心不明确。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小作者没想清楚,读者也就看不清楚。也因为中心不明确,导致了谋篇布局不合理,详略不得当。因此,要先确立中心,也就是写作意图,再据此进行裁剪和布局。

升格指津

《文心雕龙》说,立意,“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要想文章布局好看,最根本的还是要围绕明确的中心来进行裁剪。有了“意”,才有“灵魂”,才有谋篇的依据。

佳作出炉

在路上

有时候真是奇怪,明明早就对某条路很熟悉,走着走着,却不知身在何处;明明对问题的答案心知肚明,脱离了问题,却发现答案并不止一个。今天,重游雨花台,我就有了这样的感受。

从南门进,眼前一片苍翠。青草冒出了脑袋,告诉人们春天已到来。向东走是玉兰大道,花苞清晰可见,迫不及待要绽放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路尽,转角,忽逢梅花林。花儿重重叠叠,缠绵交错,花枝烂漫处,仿佛伊人在笑。那枝干,尽情舒展,似演绎一首惊鸿舞,不知不觉把人带入世外桃源。

休息片刻,再向西走,经过一处松柏林,眼前景致,竟完全不同。原来,这里是一块烈士墓地。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踏上了那十分沉重的石板。两旁矗立着的龙爪槐,通体发黑,像是披甲戴盔的将士。树枝末端又十分尖锐,仿佛欲出剑鞘的刀剑。这些树,浑身上下无不透露着浓浓的战斗力。墓园空间不大,我有幸见到了骆姓前辈,骄傲的同时,也不禁感慨:抗敌殉难千万人,知名烈士仅十七。唉,说不尽这滋味呀!

开头总领全文,表达了故地重游的别样思考,吸引读者。

略写自然之景,因为其给人的感受是比较和谐、一致的。

瞻仰烈士墓前后,小作者第一次产生了复杂的感受,既敬畏、骄傲,又有些压抑,和主题相呼应。

转弯,路又开阔了起来,两旁是一行行高大的绵延到道路尽头的悬铃木,给人依靠,也让我压抑的心情稍稍平复了一些。

转眼来到了江南第二泉。相传南宋时,陆游曾登雨花台游永宁寺,见寺中有一泉,色味俱佳,倍加赞赏,名之“二泉”。如今泉旁仍有陆游石像,昂首观天,气势凛然,其手持茶壶,想必是以二泉泡的雨花茶。沿青石走上泉顶,有处观景台。立台上,台下花园之景尽收眼底,惬意之余突然又生出一丝悲凉:陆游是过客,我也是,春景又何尝不是呢?转念一想,春天过去了,春天的美好依然留在人心中;陆游去世了,他爱国的精神却依然留在人们的心中。我们不曾改变什么,这世间本就拥有它运行的秩序,而赤子之心,也一定会因为传承而薪火不熄。

再向前去,便是此行最期待的雨花阁了。相传梁武帝时,一代高僧云光法师在此讲经说法,感动了苍天,落花如雨,故称雨花台。如今,梅花在雨花阁开遍,花瓣儿纷飞的景象,穿越千年。门口有一对联:到此留行踪莫辜负山清水秀,前程念归宿但勿忘任重道远。默念数遍,竟有醍醐灌顶之感。施施然登上塔顶,景象开阔。披着下午五点钟太阳的金色光芒,雨花台显得格外明朗。不远处梅花盛开,树木葱郁,竟让我一个世俗之人有了出世之心。但再朝远望去,看到的,却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南京,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它给我一种真实的感受,一种在路上的感受。

一时间心情复杂,却难以言说,我深吸了一口气,也不知在抚平什么情绪。

晚上,再次回想这一路的旅程,才明白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受,是多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共存给人带来的震撼。梅花、松柏、龙爪槐,佛教、儒家、革命精神,陆游、云光法师和我,都能如此融洽地存在于这一片小小的雨花台。这一切的一切,不是互相抵触,而是融为一个大时空,融成大中华的古往今来。问题看不懂并不奇怪,故地不知身在何处也不奇怪,也许答案,就是略。

“江南第二泉”第二次带给小作者复杂的感受:回首中有悲凉,怅惘处有希望。

登阁眺望,看到的景象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不同。一个是静谧、肃穆,竟让人有出世之心;一个是发展、繁荣,给人“在路上”的真实和生活气息。

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将一路上的见闻联系起来,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小小的雨花台,却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所谓“和谐”,就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综合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思路清晰、布局合理。小作者详写了游览路上看到的三处景点,并紧紧围绕中心,表达了这三处景点给自己带来的丰富感受和思考。开头和结尾点明主旨,相得益彰。

小试牛刀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

猜你喜欢

雨花台雨花陆游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常宴铭
瞻前·顾后·融会·贯通
——以“分式”为例谈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异曲同工之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雨花》总第800期出刊献辞
晴雨花
除夜雪
初夏绝句
陆游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