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探析

2020-06-11郑兰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史实时空观点

郑兰

摘 要 材料论述题是近年福建中考高频考查题型,从考试评价角度明晰学科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细化和具体体现,是命题实 践中的具体考核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从理念走向实践重要路径。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分析材料论述题的考查目标、考 查方式、考查导向,明确其考查方向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材料论述题为素养落地、目标 实现提供可测量、可操作的工具和载体。

关 键 词 学科核心素养;历史中考;材料论述

2017年福建历史中考首现材料论述题,该题要求 学生“阅读材料,提炼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 论述”,其考查目标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这些素养与《义务教育历史课 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维度“初 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 ……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初步形成重证据 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 的理解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 方法维度“初步掌握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力求在表 达自己的见解时能够言而有据,推论得当”等目标要 求一致。本文拟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对材料论述题 的考查目标、考查方式、考查导向三方面加以分析,力 求通过考试评价导向作用,改进教学 ,促进教、学、评 的有机结合,推动初高中教学有效衔接,提升初中历 史教学质量。

一、助力初高中教学衔接的考查方式

2017-2019年福建历史中考、2016 年全国高考文 综2卷第41题均考查到材料论述题,释放出关注初高 中教学衔接信息,试题为何关注初高中教学衔接、初 中三维目标与高中核心素养有何关联,需要找到教学 与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既是教学依据,也是考试评 价的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课程目 标与2017年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的表述形式上存 在“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差异。但内容的核心 主旨比较,初中阶段的证据意识、对历史的理解,解释 历史问题的方法与高中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素养追求一致,表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 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即为核心素养的落地。

材料论述题反映初高中教学衔接体现在:一是问 题设置相似,均为解读材料,提炼观点,结合相关史实 加以论述。二是考查能力相似 ,均涉及阅读能力、理 解能力和解释能力等。三是答题要求相似,均要求观 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四是考查的知识、能力具有 关联性和递进性,高考试题考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四大发明的历史作用,这些知识均为初中阶段能力要 求达到理解运用较高层次的学习内容,这些能力是学 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关键能力。高考试题以初中 阶段的知识为素材,反映了初中教学的基础作用以及 与高中教学的紧密关联。初高中材料论述题考查方 式趋向一致,有效推动了初高中顺利衔接,助力目标 达成、素养落地。

二、指向核心素养落地的考查内容

核心素养如何从理念走向实践,需要找到素养培 育的路径,否则理念将束之高阁。学科能力是学科素 养的细化和具体体现,命题操作中将其视为具体考核 目标 ,[1]基于此 ,考查学科能力是实现核心素养从理 念走向实践重要途径和落地的关键环节。历史学科 的关键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 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1]近年中考试卷 高频出现的材料论述题考查目标指向阅读能力、历史 信息处理能力、理解和解释能力(即论证能力),基本 涵盖了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因此,材料论述题为素 养落地、目标实现提供可测量、可操作的工具和载体。

近三年材料论述题考查的学科能力主要体现在:

(一)立足时空观念,考查历史信息处理能力 历史是研究一切事物的过往,时间、空间是其构 成的基本元素,任何历史事物总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 间里发生、发展和变化,因此极具历史学科特质时空 观念势必成为试题考查点。从2017年开始,福建中考 压轴题连续三年均为材料论述题,每年试题均以时 间、空间的考查为出发点或归宿点,在此基础上获取、 整合、利用历史信息解决问题。如2017年第31题考 查立足时间(1640 年—18世纪中期),定位特定空间 ——英国,按照时间演进,呈现君主立宪制发展脉络 的史实,构建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代的历史场景。本 题需要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在特定 的时段、锁定的空间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观察、分析, 基于对获取信息的整合,形成对制度确立过程相对完 整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一 个渐进的过程观点。2018 年第 34 题在特定的时空 “14—15世纪上半叶、欧洲大部分地区”,理解思想解 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2017 年、2018 年对时空的考查多以隐性方式渗 透,2019 年福建中考第34题对时空观念考查则以显 性方式切入。试题以中外历史大事记形式呈现1931 —1945年法西斯的侵略以及世界人民抗擊法西斯重 要史实,试题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上考 察,通过提取、整合时间、空间信息,形成自己对特定 时段、特定空间历史事物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独到理 解。如提取不同的时空信息导致提炼出不同的观点, 观点可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经艰难曲折,才取得 胜利,或世界各国人民只有团结协作,才能赢得和平, 或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 分。这些试题不论依托时间、空间铺垫提供解题关键 信息,还是直接考查对时空信息的获取、整合和概括 能力,丰富的时空信息都为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 供了重要载体和多元选择,开放、灵活的试题为基于 核心素养视域下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提供了落实的 阵地。

(二)基于理解和证据,考查分析历史问题的解释 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试题提炼观点即发现问题,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环节即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这一过程经历提取信息—形成观点—运用 史实—多重印证—叙述分析过程,[2]考查了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能力。历史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基础,[3]材 料论述题重视历史理解力的考查。一是综观2017— 2019年材料论述题,其考查的知识点为君主立宪制确 立、文艺复兴作用和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或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等,能力要求均达到理 解、运用层次。二是答题要求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 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完成提炼观点任 务,需要在阅读、解释材料基础上,了解材料叙述的内 容、理解其表达主旨,找出材料表达的核心内容并进 行概括,提炼出基于对材料理解的观点。三是试题呈 现的材料一般是陈述性史实,不体现观点或结论,需 要学生提炼、非提取出观点。提取只需从材料中直接 获取,能力要求较低,提炼需要通过对具象材料分析、 研究,在理解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形成对材料表达 的主旨的抽象认识,如君主立宪制是一个渐进的过 程,先进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等观点,这些 观点的提炼要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历史发展的脉络、 揭示的规律。材料论述题通过考查学生概括历史事 物,提炼历史叙述要点的方式,了解其对历史事物的 准确把握,考查目标触及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历 史理解。

材料论述题论述过程要求紧扣观点,以可靠的史 实材料为证据,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和结果等方法, 依从论从史出原则、有理有据,多角度、多事例对历史 进行理解并做出合理解释。如2018年第34题答题要 求围绕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观点,从 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角度,阐释人文主义是欧洲社 会发展的思想渊源。论证过程即运用史料解释历史 问题过程,关注观点与材料的契合度、史料的可信度 和多角度、推论的准确度、逻辑清晰度。

材料论述题立足时空观念,依托史料,基于历史 理解,聚焦历史解释,展现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过程。试题要求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以理 解、证据为基础,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关联作出解释,这 一过程实则考查学生证据意识以及在理解基础上对 历史的解释能力。

三、引领教学改进的考查导向 评价方式催生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行为。基于材 料论述题鲜明地指向核心素养落地的考查导向,在教 学中应关注:

(一)以时空为支点,构建主题教学 时空观念是认识历史的基础,材料论述题呈现多 为陈述性史实,其用于印证观点的史实亦以知识为基

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足够的知识准备是发展能力 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在时空框架上夯实 历史基础知识。此外,材料论述题对历史的理解呈现 出从史实(材料史实)到史识(观点),史识(观点)回到 史实(材料及相关史实)认知过程。由史实推导观点, 运用史实印证观点,强调史实与史识一致性,关注历 史事物间的内在关联、知识的结构化。主题教学是学 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方式,[4]在教学中,可将史识 (观点)视为教学主题,促进知识结构完善。如教学中 运用时间轴,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主题,在 时间轴上绘制中国古代的朝代,了解其先后顺序,找 出历史上统一的朝代,通过整体观察,掌握中国古代 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认识到统一是中国 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趋 势。教学主题以时间为支点,在时间、空间框架上勾 连知识之间的纵横、因果联系,借助主题,从整体上把 握知識结构和历史线索、阶段特征、发展规律。

(二)以问题驱动为突破点,关注思维形成过程 核心素养落地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实现, 教学中需以问题驱动为突破点,创设材料情境,设置 层次鲜明、能力递进的具有启发性问题链,打造思维 空间,引导学生根据设问提示的路径对材料正确解 读、准确获取信息,依托有效信息,利用已有认知,对 历史事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关联分析论证,培养 学生思维品质。如呈现“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 天安门前游行示威”和“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 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 立”图片,设置问题:你同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历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观点吗?请结合两图及所 学知识说明理由。解答本题,可以围绕新民主主义革 命主题设计问题链,将大问题分解细化成若干个小问 题:(1)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史实是什么?(2)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开始、结束的标志事件是什么?(3)天安门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有何关联?(4)为什么说“中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历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问题从“是 什么”史实的认知入问延伸至“为什么”对历史认识的 深层思考,不同的问题指向不同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牵引思维走向深入,分析、应答 问题链的过程思维路径清晰可视,[5]提升了学生历史 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三)以方法运用为落脚点,彰显学科特色 材料论述题考查了论述能力,论述包含叙述和分 析。叙述分析过程强调遵循学科规范,做到史实准 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基于历史客观、 严谨、重证据的学科特点,论述即历史解释能力培养 关注三个意识:一是科学意识,不仅要求作为印证观 点的史实与观点契合,且要求史实可靠、准确无误。 二是证据意识,解释过程的认识和分析以史料为支 撑,推导过程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养成言 而有据的历史学习习惯。三是多维意识,论证过程注 重多角度、多层次、多事例印证,孤证不立。

材料论述题聚焦核心素养,关注教、学、评一致 性,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从对 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变为对知识的自主建构。通过考 试评价的导向作用,从核心素养视角审视初中历史教 学,明晰材料论述题命题理路,[6]关注学生思维能力 发展、学习方法掌握,推动初高中教学顺利衔接和核 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  徐奉先.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历史科考试内容改革实 施路径[J].中国考试,2019(12):62.

[2]  徐永琴,何成刚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 1—4 解 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 (4):51.

[3]  徐蓝,朱汉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 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0.

[4]  谢芳洁,孙斌. 主题教学:立足历史主题 彰显核心素 养[J].中学历史课程资源教学,2018(2):52.

[5]  苗颖. 系统设问与顺势追问——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问题链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18(9):41.

[6]  刘新明.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 提升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5):79.

(责任编辑:徐小敏)

猜你喜欢

史实时空观点
跨越时空的相遇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
史学素养视域下“三史”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