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桥梁钻孔灌注桩断桩处理及预防措施

2020-06-11余刚

广东建材 2020年5期
关键词:断桩水密灌注桩

余刚

(中交四航局珠海工程有限公司)

0 前言

钻孔灌注桩以其施工简单、实用性强、成本适中等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桥梁及其他工程领域。但由于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时受原材料及混凝土、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或措施控制不当,钻孔灌注桩就会产生质量问题或事故,小到坍孔松散、缩颈,大到断桩[1]。尤其是断桩事故,不仅严重影响工期,对整个工程质量也将产生不利影响。在灌注桩施工中,应对每一环节严格要求,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避免发生断桩。断桩后应尽可能及时设法补救,不宜轻易废弃,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本文结合多年的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经验,从灌注桩断桩产生原因、常用灌注桩断桩处理方法、成桩中缺陷桩处理方法及断桩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可供同行参考。

1 钻孔灌注桩断桩原因

所谓断桩是指钻孔灌注桩在灌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孔内周围土体或泥浆进入混凝土中,将浇筑的混凝土隔成上下两段,从而造成混凝土夹层或截面积受损,最终桩身出现明显缺陷,使成桩结构承载力无法满足。断桩原因也可总结为以下几类情况[2]。

⑴浇筑的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由于原材料骨料级配不合格、导管直径或材料不满足要求,在浇筑施工中混凝土堵塞导管,随着时间的增加混凝土流动性减小,盲目采取提起导管处理,从而出现断桩。

⑵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或现场等待时间较长使混凝土在罐车内发生离析,混凝土灌注前未采取二次搅拌处理,灌注时骨料集中在一起下放,并卡在导管内,盲目拔出导管进行清理,引起断桩。

⑶在冬季施工时,气温过低导致水泥结块或集料含水量较大而冻结成块,混凝土拌制时间过短,结块未解散,从而导致灌注时结块卡在导管内,造成断桩。

⑷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孔内土体发生坍塌,现场使用吸泥机处理不当,混凝土中仍夹杂泥浆,最终造成断桩。

⑸终孔验收时,孔深量测读数有误,导致导管计算长度不够,使底口与孔底距离过大,灌注混凝土时首批混凝土未能充满底部,导致封底失败,形成断桩。

⑹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对导管埋深量测和计算错误,盲目提拔导管,将导管提拔过量,使导管底口拔出混凝土面,形成断桩。

⑺灌注混凝土前,未对导管进行水密性试验,导致接口密闭性不足,使泥浆水进入导管,在混凝土内形成混合夹层,造成断桩。

⑻灌注过程中,猛提猛插导管,使导管拔出到最小埋置深度,上层积累的浮浆、泥土与导管内连续下落的混凝土相融合,导致混凝土夹层造成断桩。

⑼灌注混凝土时,突发机械损坏、区域性停电、原材料不足等情况,中断时间较长造成混凝土不能连续灌注,再次灌注时混凝土已初凝,导管无法提起,形成断桩。

2 灌注过程中断桩的处理方法

⑴首次封底失败或灌注混凝土不多时发生断桩后,可迅速将钢筋笼提出至孔外,然后调整桩机原位冲击,达至设计底标高时清孔,然后再次下放钢筋笼,并重新灌注混凝土。如果提不出钢筋笼,可联系潜水工从混凝土顶面割断钢筋笼,用吊车提出,加大泥浆比重将残留钢筋混凝土冲碎,冲击过程中用磁铁吸出钢筋断头,混凝土碎渣由泥浆悬浮清除,到设计高程后重新安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

⑵若灌注时堵管严重,且灌注混凝土时间较短时,可提拔并清理导管,使用测绳量测出已灌混凝土高度,重新计算封底方量及导管漏斗容积,再次将导管插入至前次混凝土顶面以上10cm 处保持悬停,加隔水球或阀门法准备二次封底灌注。二次封底灌注时,当漏斗内混凝土开始下降至计算封底方量位置时,将导管快速压入前次混凝土内,随后继续浇筑,直至导管埋深再次到达2m~6m,混凝土灌注至顶面时应将浮浆全部顶出,即完成湿接桩。

⑶若断桩位置距离地面深度小于15m 时,可将比桩径略大的完整钢管护筒沉入至断桩位置以下0.5m 处,清除泥浆及掺杂泥浆的混凝土后,将新旧混凝土接缝处进行凿毛处理,清除钢筋上浮浆,然后以钢管为模板浇筑混凝土[2]。

⑷若因坍孔、导管无法拔出等造成多处断桩而无法处理时,直接回填片石后原位冲击成孔再次灌注。若浇筑完成后发现断桩,可采取补桩方案,方案需通过计算,并上报审核通过后方可施工。

⑸灌注桩设计有两米素混凝土桩,灌注前或灌注过程中钢筋笼固定不牢靠掉入孔底,可以继续灌注至钢筋笼顶,然后开挖凿出顶层混凝土,校正钢筋笼并接长至设计高程,安装模板浇筑,脱模后回填夯实。

3 成桩过程中缺陷桩的处理方法

⑴若断桩位置处于距地面15m 以内,且桩位地质条件良好时,可采取人工开挖至断桩位置,将问题处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对新旧混凝土连接处进行凿毛处理,将钢筋上的浮浆清除干净后,对于支撑桩(嵌岩桩),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时回填并夯实;对于摩擦桩,以设计桩径为基准,每50cm 为一节逐节加大模板直径10cm,以提高桩身与回填土之间的摩阻力,拆模后及时回填并夯实。

⑵在检测过程中如出现三类或四类桩时,首先要通过检测资料准确判定出现问题的部位及深度,分辨问题类型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再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人工掏芯处理就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方法;一般直径1.5m 以上(含1.5m)的桩,预处理深度不超过15m 的位置,均可处理。不同工况下的灌注桩掏芯处理见图1。

灌注桩掏心方法简述如下:

①准备工作: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安全控制、质量控制措施和责任,设备方面配备5m3空压机、风镐、风钻、上下绞车等。

②通过放样确定原桩中心点,划出人工开凿轮廓线,直径控制在1m 以内。

③对于直径1.8m 以上的桩,开挖前可先沿划出的轮廓线凿5cm 深的槽,作为预裂线,对于直径1.8m 以下的桩,可直接采用人工风镐破除开挖至有缺陷的部位,清除夹层或不合格的混凝土。

④孔内掏出的混凝土渣料清除干净后,清洗孔底和孔壁,用同标号的普通混凝土浇筑。

实践证明,用掏芯方法处理断桩速度快,其桩基钢筋、声测管及部分混凝土仍可使用。费用比较经济合理,且质量也能保证。

4 钻孔灌注桩断桩预防措施

4.1 原材料及混凝土控制

混凝土拌制前,需检查水泥是否结块;细集料选取级配较好的中砂;若在冬季施工还需考虑细集料防水和过筛措施,以免因细集料结冰成块造成堵管。混凝土拌制过程中,坍落度应控制在180mm~220mm范围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粉煤灰混凝土,保证拌和物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在混凝土运输和灌注过程中,混凝土罐车要处于慢速搅拌状态,避免混凝土产生离析和泌水。

4.2 混凝土灌注前控制

图1 不同工况下灌注桩掏芯处理图

⑴制作桩基钢筋笼时,采用机械连接方式,使钢筋笼整体平顺。若采用搭接焊法,注意将接头焊缝面与加强筋箍圈点焊,保证接头不在钢筋笼内形成错台,以防钢筋笼接头挂钩导管。

⑵施工前首先确定导管的直径,选择材料较好的导管,导管可根据桩径和石料的最大粒径确定,使用前对导管进行编号,并做好水密性和接头抗拉试验,防止施工中导管密闭性不足。导管直径选择见表1 所示。

表1 导管直径选择[3]

水密性试验时,导管的内部水压应不小于孔内水深1.3 倍的压力,Pmax可按式⑴计算[4]。

式⑴中,

Pmax——导管壁可能承受的最大内压力(kPa);

γc——混凝土容重取(24kN/m3);

hcmax——导管内混凝土柱最大高度,按导管全长或预计的最大高度计;

γw——孔内水或泥浆容重(kN/m3);

hw——孔内水或泥浆深度(m)。

导管水密性试验见图2 和图3 所示。

⑶施工现场可设置两条运输便道,从而保证混凝土运送不间断连续灌注。

⑷混凝土灌注前,应先检查其流动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有试验人员配合进行拌和调配,若仍不符合要求时,作退回处理。

4.3 混凝土灌注中控制

⑴下导管时,导管底部距孔底应为30cm~40cm。首批灌注混凝土方量应提前计算,灌注时确保首批混凝土方量足够后方可进行灌注,且首次灌注必须满足混凝土埋置导管深度(≥1m)和充分填满孔底的需要。

⑵首批混凝土灌注后,应持续不间断的进行混凝土灌注。在灌注过程中,导管需严格控制埋置深度在2cm~6m 范围内,并量测灌注深度计算导管埋深,从而适时提拔导管,使其埋置合理。

综上所述,钻孔灌注桩断桩的预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原材料及混凝土质量控制、混凝土灌注前控制及混凝土灌注中控制等方面入手,严格控制好每一步骤,方能保证钻孔灌注桩的质量。

图2 导管水密性试验示意图

图3 导管水密性试验

5 结语

钻孔灌注桩断桩原因一般较复杂,处理之前首先要探明孔内情况,分析断桩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处理灌注桩断桩的措施很多,施工中应根据资源配置、安全便捷及地层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合理选择,不能随意套取。施工过程中应对每一环节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详细考虑,高度重视,有效且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做到“事前预防到位、事中控制有效、事后处理规范”,避免发生断桩事故的发生,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展。

猜你喜欢

断桩水密灌注桩
沉管临时端封门结构水密施工技术
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止水带水密试验研究
旋挖钻孔灌注桩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水中灌注桩施工工艺探讨
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深海压力环境对水密连接器信号和电能传输的影响
长护筒旋挖灌注桩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
防火风闸与水密风闸设计要求
桥梁钻孔灌注桩发生断桩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运用高压注浆法处理灌注桩断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