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2020-06-09陈杰

旗帜文摘 2020年4期
关键词:龙之介雷峰塔芥川

陈杰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以一个日本人的眼光,看了1921年那个年代的中国。他对西湖的大篇幅的介绍,无疑能够让我们看到近代西湖的历史、人文及其变迁,是留存到今天的一段珍贵的西湖历史文献。

在今天的日本文坛,有两个文学奖广受瞩目,它们皆是1935年的作家菊池宽为纪念两位友人而分别设立的。一个是颁发给通俗文学作品的直木奖,以日本著名小说家直木三十五的名字命名;而另一个颁发给纯文学作品的芥川奖,就是以今天我们要推介的这位名人——芥川龙之介的名字命名。

作为日本近代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在1921年应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邀请,前往中国。3月20日,他在上海登陆,并在中国的上海、杭州、北京等地游览,直到7月回国。这是芥川龙之介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国旅行。从1921年8月开始,芥川龙之介在《大阪每日新闻》和《东京日日新闻》这两家日本东部和西部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连载他的《中国游记》的第一部《上海游记》。1925年,日本改造社出版了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除了为我们留下了芥川龙之介一生中文字最多的一部作品以外,还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研究当时中国社会的珍贵资料。

在这本《中國游记》中,和杭州相关的占据了十节,包括《杭州一夜》(上)(中)(下),《西湖》(一)至(六)及《灵隐寺》。从芥川龙之介的文字中,我们甚至可以勾勒出他在杭州的两天两夜的行踪。

入住新新饭店

芥川龙之介到达杭州是晚上7点,他在车站跟新新饭店的揽客员接上了头,坐上人力车,穿越城市前往西湖边的新新饭店。今天,这家饭店依然矗立在西湖的北山路上。

在人力车上,芥川龙之介和西湖有了“初次接触”,他最初看到的西湖是一片夜晚的“寂寥”。那个时候的西湖,夜游没有今天这样热闹,所以,芥川龙之介写道:

“西湖在白乎乎马路的左边,铺展着她那黑乎乎的水面。西湖早已入睡,四周寂静无声。就连空旷的马路上,除了我们二人乘坐的人力车,连一条走在路上的小狗都看不见。”

这个时候的芥川龙之介,应该是走在今天湖滨街一带。而等到穿过今天少年宫一带,芥川龙之介终于见到了夜西湖,他写道:

“这当儿,一片薄明的水面渐渐显现在我们面前。啊,西湖!我在这一瞬之间才真的感觉到此乃西湖。从空中云层的裂缝里,流泻下一片幅度不宽的、瀑布一般的月光,照射在茫茫烟波之上。那斜斜横穿于水面的,该是苏堤或白堤吧。堤上有个隆起的三角形,那是有名的断桥。这美丽的银色和黑色,毕竟是日本所无法见到的。我在左摇右晃的人力车上,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定定地注视着眼前的西湖,并为它的美丽而久久出神。”

尽管是在夜晚,借着夜晚微弱的月光,芥川龙之介用他文豪的笔触,还是将他最初印象中的美丽西湖记录下来了。

泛舟湖上

在第二天上午,芥川龙之介从湖滨的码头坐上“画舫”,前往游湖。所谓“画舫”,芥川龙之介说只是一艘普通的小船,装了遮阳布和黄铜扶手而已。上船的地点是日本领事馆旁,就在今天望湖楼的后方。抗战胜利以后,国民政府将此建筑回收,作为外宾招待所使用。1946年,司徒雷登来到杭州时曾经下榻这里,也是在和芥川龙之介同样的地方登船游湖。

芥川龙之介首先看到的就是白堤。白居易在日本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文学家。特别是自《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频繁引用他的诗文后,白居易成为日本文学界最为熟知的中国文学家之一。芥川龙之介靠近白堤,马上想到的是记录在池田桃川《江南名胜史迹》里的那首白居易的诗:

这首诗名叫《夜归》。芥川龙之介说:

“尽管我与他游历的时间不同,他在夜里,我是白天,但这些诗句咏唱的景致却依稀可见。”

船过了锦带桥,就是平湖秋月。接着,吸引芥川龙之介目光的就是文澜阁,但是,那个时候的文澜阁不对游客开放。在看过孤山寺后,芥川龙之介一行就去了俞楼。

探访俞楼

俞楼是章太炎先生的老师俞樾的旧居,章太炎在诂经精舍读书时师从俞樾。有趣的是,之前在上海的时候,芥川龙之介刚刚探访了住在上海的章太炎先生,还在《中国游记》中留下了有趣的记录:

“章太炎先生倒穿了一件背面镶着厚毛皮的黑马褂儿,外面还套着一件灰色的大褂儿,显然他不会觉得冷,况且他还坐在一张铺有毛垫子的藤椅上。我被先生的高谈阔论所深深吸引,甚至忘记了抽烟。此外,先生那暖暖的穿着,和他悠然自得伸开双脚的姿态,更是令我羡慕不已。”

在俞楼,芥川龙之介见到了彭玉麟()为俞樾绘的《梅花图》。芥川龙之介特别提到,这是他的朋友、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收藏的《梅花图》的原本。在看到俞樾的照片时,他自然想起了他读过的太炎先生的俞樾传记:

“雅性不好声色,既丧母、妻,终身不肴食。”

拜谒岳庙

从俞楼跨过西泠桥,芥川龙之介接下去探访的是苏小小墓和秋瑾墓。接着,他乘坐的“画舫”穿过苏堤的跨虹桥,经曲院风荷,拜谒岳庙。那时候的岳庙正在修建,芥川龙之介对岳飞墓有一段有趣的评说:

“墓前立着一块苔痕斑斑的石碑,上书‘宋岳鄂王之墓几个大字。墓背的一片竹木林子已近荒芜。这景象,对于我等并非岳飞子孙的人来说,并无悲哀之感,反而感到了一种诗趣。我沿着墓地的四周踱步,同时沉浸在一点儿怀古的心绪之中,‘岳王坟上草萋萋。好像有人作过这样的诗句。”

芥川龙之介的记忆在这里出了一点小错,这句诗出自元代赵孟頫的《岳鄂王墓》,原句当为:“鄂王坟上草离离”。

有趣的是,芥川龙之介还在这里提到了一种食物——油条。他写道:

“自古以来,坏人很多,可没有比秦桧更让人痛恨的了。在上海一带的马路上,有一种棒条状的油炸食品,确切的写法是‘油炸块。据宗方小太郎的说法,本来的意思是油炸秦桧,所以原来的名字叫‘油炸桧。”

仰望雷峰塔

在楼外楼用过一餐“中国午餐”以后,芥川龙之介一行登船前往三潭印月。这里,他提到了苏东坡:

“在这小岛附近有三座石塔,据说是苏东坡担任太守的时候,用作行船的航标。有一件事是千真万确的,即这三座石塔,月明之夜会在水面上投下三个月影。”

在看完九曲桥以后,船只就向雷峰塔驶去,芥川龙之介得以遥望这座“如老衲”的古塔。

芥川龙之介用了一个明治大正时代日本人的视角去观看这座古塔:

“就眼前仰望此塔的感受而言,它與站在浅草的游乐园‘花屋敷附近遥看十二层高的凌云阁,并无太大的差异。只是,雷峰塔红砖砌就的塔壁上,爬满了茑萝。不仅如此,有几棵杂树甚至把他们的枝梢伸展到塔顶,且在风中晃动着。这样一座塔耸立在阳光之中,烟雾朦胧,如梦如幻,果真十分壮观。”

芥川龙之介提到的凌云阁位于东京都浅草,1890年竣工,是一座52米高、12层的建筑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芥川龙之介这段文字写成后不久,壮观的凌云阁和雷峰塔相继倒塌——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凌云阁8层以上建筑倒塌,因无法修复,同年被日本工兵队爆破解体;而雷峰塔在1924年倒塌,今天的雷峰塔为2002年重建。

在返回新新饭店的路上,芥川龙之介见到了保俶塔,他说:

“与像个老僧似的雷峰塔相比,细细耸立的保俶塔的倩影,正如古人所云,也许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

这说明他也是知道“雷峰如老衲,保俶如美人”这一著名典故的。

探访灵隐寺

芥川龙之介应该是去过灵隐寺的,而他把去灵隐寺的经历,写在了寄给友人的明信片上,同时把这些内容通过“写明信片”的方式记载在《中国游记》里。

从行文看,很可能他是在寄旅杭州的第二个白天去了灵隐寺,先到了玉泉鱼跃,然后朝拜飞来峰、灵隐寺,归来顺道看了凤林寺。熟知白居易典故的芥川龙之介,又在给游人的明信片里提到了一个白居易在杭州的故事:

“据说白乐天曾问鸟窠:‘佛法的大意如何?鸟窠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乐天又说:‘三尺童子亦知之。鸟窠笑曰:‘三尺童子亦知之,然八十老翁亦难行。乐天即服。”

这段出自《西湖游览志》的故事被这位日本文豪写在给友人的明信片上,让今天的杭州人看来十分亲切。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以一个日本人的眼光,看了1921年那个年代的中国。虽然有许多作家个人的观点、看法,但是也为我们保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真实记录。他对西湖的大篇幅的介绍,无疑能够让我们看到近代西湖的历史、人文及其变迁,是留存到今天的一段珍贵的西湖历史文献。

(本文选自:文化交流 2020年02期)

n>

(本文选自:世界文化 2020年03期)

猜你喜欢

龙之介雷峰塔芥川
芥川龙之介与他的世界
芥川龙之介的西湖之旅
机场与修理匠(微篇小说)
从《地狱图》看芥川龙之介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芥川龍之介の童話について
芥川奖和直木奖在日颁出
浙江杭州雷峰塔
杭州西湖雷峰塔文化景观探究
透过《地狱变》看芥川龙之介艺术至上
雷峰塔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