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小见大:浅谈历史细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20-06-09丛爽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7期
关键词:鉴真家国情怀

丛爽

“学史可以明智”历史是一门有意思的学科,充满魅力与智慧。历史课堂的魅力是令学生身临“史”境,与古人“神通”。而完善细节教学,可以“以小见大”再现历史情节,打造有兴趣的历史课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历史细节,使得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喜欢听各种各样的神话传说,唯独对枯燥乏味的“真实”历史课堂兴致缺缺。重视历史细节的展示,对于构建精彩的历史课堂极其重要。

一、提升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知识的渴望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地设计培养。突出历史课文中的细微之处,有利于落实教学重难点,也更容易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在部编本七年级下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课中,课本中的“相关事实”描述了1997年7月1日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准时升起的历史时刻。课文用整段文字描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动人瞬间,而这准确时间实现的背后却有着当时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安文彬带领的中国代表团同英国先后十六轮谈判的努力。在教学中深挖这一动人瞬间,完善故事的前后情节。可以播放《朗读者》中董卿对安文彬的采访,通过安先生饱含深情的描述自己团队与英国代表的交涉、对于香港回归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愛国热情,吸引学生兴趣,令学生真切的感知个人与国家命运同在的家国情怀。这些教科书上没有呈现的细节故事,是最真实的历史资料也是最好的教学设计内容之一。

二、立体化塑造人物性格,理解优秀人物历史上的贡献

人类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而历史人物贯穿于整个历史发展的始终。搞好历史人物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对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在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介绍和分析时,都少不了对历史人物的讲述、评价与剖析。历史人物由于距离学生非常遥远,学生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如何正确评判他们,如何辩证地认识历史人物,形成科学的历史评价观念,都需要细节教学辅助,展示丰富多样的人物性格。

例如在讲授《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中,课文中提到鉴真东渡,描述鉴真矢志不渝弘扬佛法以及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讲授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鉴真同弟子对话的历史细节。通过展示这一细节,既突出了鉴真坚忍不拔的性格,也体现出东渡日本的艰辛。从而突出鉴真的奉献精神,感悟鉴真为实现目标不懈努力,矢志不渝远播中华文化的品质,理解像鉴真一样为中外文化传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的人格光芒,感受唐朝开放交流、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促进世界各国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完善历史解释,避免思维误区

历史解释,是历史教育中需要培养的一项重要核心素养。历史常讲常新,因解释而有活力,因细节而栩栩如生。因此在解释具体事件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细节来充盈历史事件,用生动的,有力量、有依据的细节来填充空洞的事件,从而获得透彻的历史解释感知历史,发挥历史使人明智的作用。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中,学生往往并不能理解大运河的开通对历史的影响,通过展现民谣“一条大运河,两千多公里。京杭二端点,三个中心地。北南分四段,贯通五水系”,解释隋朝这一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通过讲解隋大运河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永济渠,疏通邗沟,沟通涿郡(今北京)又疏通江南河道,连接余杭(杭州)。共动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贯通南北,接通黄河、淮河、长江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同时补充“天下转漕,仰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等史料完善历史解释,理解大运河是古代最伟大的工程,以及作为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干线,肩负着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促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的重要价值。

四、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家国情怀

历史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中深挖历史细节,从小处见真实情感,从小处体会家国情怀。翻阅历史书籍,家国情怀教育随处可见,就渗透在历史事件中,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匈奴未来,无以家为”是霍去病的爱国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对中国的爱与责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对家国山河的款款深情。历史不缺乏爱国情操,历史课堂更不能缺少家国情怀的培养,利用细节教育令家国情怀更加深刻,更能被中学生接受。

比如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反击外来侵略的重要战争,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国耻的重要胜利,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战八年的胜利成果。而这一胜利的取得,充满了血与泪、生与死、牺牲和奉献,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贡献,是中国人民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战争。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情感深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对事物的看法理解难免有失偏颇,有盲目仇视日本的,有学生受“抗日神剧”的影响认为“手撕鬼子”是真实历史的。盲目的复仇主义和自大的民族主义思想都是不可取的。教师在讲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个单元的时候,要注意挖掘有效的细节史料辅助教学。例如通过展示中日士兵的军事素养、武器数量、格斗技能、枪法、指挥作战能力等,对比双方真实的战斗实力。理解抗战胜利的艰辛与不易,体会中国军人、全族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在讲解《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中的“台儿庄战役”时,我们可以补充细节史料: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民抗击日军的重大胜利,歼灭日军一万多人,而这场历时十四天的战役的代价是国军军士两万多人的牺牲。可以出示国民党爱国将领李宗仁同生还的军士哭晕在守军的尸体上这样的细节,体会这次战役胜利的不易和中国军士惨重的代价。通过数字的鲜明对比,令学生明白“杀死一个鬼子”都相当难,不要再陷入盲目自大的爱国主义情感之中,也要理解明确普通百姓都是战争的受害者这一历史观念。通过史料呈现,从细节处体会抗战中匍匐前进、用血肉筑长城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感知他们朴素的英雄主义情感,浓厚的爱国情操。要辩证地认识看待战争,理解战争对于涂炭生灵的破坏力,培养学生爱好和平的家国情怀。

总之,历史有丰富多彩的事件、人物,有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所以历史应该是形象生动的。生动形象富有生命力的历史魅力在于细节描写与运用。我们的教材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完全展示这些细节,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面展现历史,精心设计挑选历史细节,从各方面体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历史的生动与智慧。

猜你喜欢

鉴真家国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人在气头请闭嘴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在气头上不说话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