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崔颢《黄鹤楼》写作特色赏析

2020-06-09嵇益娟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崔颢黄鹤黄鹤楼

嵇益娟

[摘   要]《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文章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赏析《黄鹤楼》的写作特色。

[關键词]《黄鹤楼》;写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8-0009-02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该作品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情感表达上都独具特色,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的赞誉。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一、谋篇布局,起合有致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洒脱灵动,它打破了律诗之束缚。虽然它没有严格按照律诗的平仄与对仗要求,但其句式仍紧密衔接、自然连贯。因此,通读这首诗作,能让人感受到诗意的明白直接,诗境的苍劲深远,诗情的起伏变化。全诗虽然未严格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却起承转合,衔接自然,由此可见诗人在谋篇布局时,颇费心力。

此诗为人所称道的是首、颔、颈、尾四联通达连贯的情感逻辑。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起笔写仙人已然离去,空余黄鹤楼楼台的凄凉境况。这里实写眼前之景,表达出人去楼空的孤寂落寞。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人仰望天空,不禁产生物是人非、岁月不在的悲凉。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诗人的视角从仰望到俯视再到远眺,汉水平畴,芳草萋萋,世事的变化无常让人心生茫然。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的笔触从实景转到虚景,将景与情进行了高度的融合。傍晚时分的江面上茫茫一片,浓烈的愁绪不禁喷薄而出。《黄鹤楼》的四联之间的情感逻辑是“一愁更比一愁深”。在描写视角上,作者从近观到仰视再到远眺,多角度地展示了黄鹤楼及其周围的景象。全诗结构严谨层层推进,自然流畅。

诗人虽然没有按照律诗的声律要求严格行文,但是其依据情感逻辑,有序地安排了结构布局,使诗作的脉络清晰流畅。正所谓“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诗人崔颢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

二、遣词造句,凝练优美

从古至今吟咏黄鹤楼的作品不可胜数,但唯独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李白曾经也想赞叹黄鹤楼之美,却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这里,我们要认真品读《黄鹤楼》一诗的精致用字、绝妙用词。该诗浅显直白,用词精当,可以说遣词造句都经过了诗人的用心锤炼。《而庵说唐诗》评价道:“字字针锋相凑,如此作转。方是名手。”诗人准确精练的用词,增强了全诗的节奏感、思想性和艺术性。

《黄鹤楼》的首联、颔联共28个字,其中“黄鹤楼”和“黄鹤”共出现了三次,“去”和“空”各出现了两次。相同词语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作的韵律感,使得读过此诗的人很快就能记住它。除此之外,还加深了诗作的内涵和意蕴。首联的“黄鹤”与“黄鹤楼”,一个为想象的景象,一个为实际的景象,通过描写这一虚一实的景象,诗人表达出他的落寞与孤寂。两个“去”和“空”遥相呼应,“去”为动作,“空”则是“去”所产生的结果。诗人通过描绘人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的景象,自然地抒发世事茫茫之感慨。这些看似随意的用词,实则是诗人的精雕细琢、匠心独运。诗作颈联中的“晴川历历”与“芳草萋萋”在音律上相互呼应,延续了诗作整体朗朗上口、读之有韵的特点。同时,“晴川历历”与“芳草萋萋”皆是“白云千载空悠悠”的结果。同理,下文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是看到“汉阳树”与“鹦鹉洲”后生出的感慨。诗作的最后诗人将由“烟波”之渺茫而唤起的“愁”和盘托出。

看似信“笔”由缰,实则字斟句酌。诗人在一唱一叹、一字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叠字、用典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味。每一字都醒目动人,每一句都气脉相连。诗人用凝练优美的文字,勾勒出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使诗作富于绘画美。不枉《增订唐诗摘钞》这样评价《黄鹤楼》的遣词造句:“雄浑傲岸,全以气胜,直如《国策》文字,而其法又极细密。”在品味字句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笔力的深厚。

三、情感表达,胜在有意

千百年来写黄鹤楼的诗作不胜枚举,表达“愁”的诗作更是不计其数,可是唯独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吊古伤今,意到笔到之作”,何哉?这便要联系崔颢的经历。崔颢的创作可以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年的崔颢有才华而无德行,被人责为“有文无行”。这个时期他的诗作的风格多半是流于浮艳的。后来崔颢从军,戍守边塞。在历经战争后,他的创作风格大变,可以说,这个时期他的诗作“风骨凛然”。《诗源辨体》中有这样的记载:“崔《黄鹤》《雁门》,读之有金石宫商之声,盖晚年作也。”边塞的戎马生活洗去了诗人早年的浮华。在边塞,诗人直面生死,他不禁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所以,《黄鹤楼》中的“愁”是诗人对人生、生命及世事无常的思考和感悟。这便是《黄鹤楼》所抒发的情感的独特所在。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仙人驾鹤离开,而黄鹤楼仍在,此句传递了诗人的孤寂落寞之感,隐含了诗人对时间以及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接下来,诗人想到了黄鹤早已不知所踪,但是眼前的悠悠白云却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着,这使诗人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不禁产生生命无常的感慨。在颈联中,诗人通过对客观景物的着力刻画,传递出自己的感叹: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是多么伤感的事情啊。最后,诗人进入更深的思考层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什么呢?人应该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呢?人的灵魂应该栖息在何处呢?可以说,“日暮乡关何处是?”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追问和反思中,诗人或许并未找到答案,所以发出了“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

追问生命价值,构建深远诗意,《黄鹤楼》中的“愁”既指人生苦短的哀伤,又指世事无常的无奈,更指生命的价值意义无处寻找、灵魂无处安放的彷徨。诗人并未在《黄鹤楼》中为世人指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这给后世的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刺激他们对生命进行深刻思考。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留下《黄鹤楼》。《黄鹤楼》不仅体现了崔颢写作技艺的高超,更体现了崔颢蕴含在愁绪之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识。《黄鹤楼》的写作手法独树一帜,内在意蕴悠远绵长,其无愧“唐人七律第一”的美誉。

(责任编辑    王嵩嵩)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黄鹤楼
“黄鹤去”与“白云去”究竟孰优孰劣?——崔颢《黄鹤楼》首句异文考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Effect of tellurium(Te4+)irradiation on microstructure and associated irradiation-induced hardening*
归来兮,远去的黄鹤
黄鹤楼上赏名联
黄鹤归来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难忘黄鹤楼
黄鹤楼找崔颢
己丑年夏日再登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