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药剂对水稻病虫害的田间防效

2020-06-09路冰斌谢原利许国建刘育清刘卫国

湖北植保 2020年2期
关键词:立枯病稻飞虱株数

路冰斌 谢原利 许国建 刘育清 刘卫国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湖北武汉 430070)

通过开展实验,研究4种常用于水稻种子处理的药剂对稻蓟马、稻飞虱、立枯病、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秧苗素质和环境安全性的影响,为科学使用该类产品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条件

试验地设在荆州市监利县周老嘴镇三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土质为沙壤土,有机质含量60mg/kg,pH 值 7.1,有效磷 14.5mg/kg,速效钾150.2mg/kg。4月27日播种,5月18日移栽,秧龄21d,栽插密度1.1万穴/667m2,基本苗6万-7万。移栽后7d每667m2用尿素10kg加20%吡嘧·丙草胺wp100g均匀撒施,作分蘖肥和防除杂草。

4月27日为晴天到多云,平均气温为18.5℃,最高气温为24.2℃,最低气温为13.4℃,相对湿度70%-80%,日照时数9.4h;5月18日为多云到阴天,平均气温为21.2℃,最高气温为25.9℃,最低气温为17.9℃,相对湿度75%-80%,日照时数1.5h;整个试验期间未出现对本试验有明显影响的灾害性天气。

1.2 药剂处理

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28%异噻菌胺悬浮种衣剂,咪鲜胺,均为市售。

1.3 实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见表1),包括2个常规药剂浸种+药剂拌种处理,2个清水浸种+药剂拌种处理,1个空白对照。各处理秧田不设重复,秧苗定田移栽,移栽到大田时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

播种量、播栽期、育秧方式、秧田和本田的地力、肥水和温湿度管理、移栽方式一致,秧田期和移栽后15d内不施用其他杀虫剂、杀菌剂防治或兼治靶标病虫,不带药移栽。

表1 处理方案

1.3 种子处理方法

选用当地水稻主栽品种广两优5号,各处理按方案要求浸种催芽。处理1~4的拌种量分别为50kg干稻种,当稻种破胸露白至芽长约2mm时,采用水稻专用包衣机拌种,药液配制和拌种方法按照包衣机使用说明进行。处理5为1kg干种子。全部采用秧盘育苗,秧盘规格30cm×60cm,机械化播种,每m2用种量0.6kg~0.7kg,温室大棚育秧。

1.4 药效调查与计算

秧田期各小区平行跳跃法10点取样,每点查0.2 m2;本田期各小区平行跳跃法10点取样,每点查10丛,共100丛。

(1)稻飞虱调查。秧田期:采用盆拍法或盆刮法,分别于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移栽前2d共3次调查记录稻飞虱成虫、若虫虫量。本田期:移栽后15d,采用盆拍法调查稻飞虱虫量,记录总丛数、稻飞虱的成虫和若虫量。

(2)稻蓟马调查。秧田期:分别于二叶一心期、三叶一心期调查记录总株数、总叶片数、受害株数、卷尖数、活蓟马数。本田期:调查记录总株数、总叶片数、受害株数、卷叶数。

(3)病害调查。立枯病于秧苗发病高峰期调查,记录总株数、病株数;恶苗病于秧苗移栽前、本田抽穗前调查,调查记录总丛数、总株数、发病株数;稻瘟病于秧田期、本田分蘖期稻瘟病发病时调查,调查总丛数、总株数、病株数、病叶数、病叶级数。

(4)秧苗素质调查。水稻苗出齐时调查记录苗数,移栽前每小区10点,每点取10株共100株秧苗,调查记录株高、叶片数、总根数、根长、白根数、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鲜重、茎基宽。水稻分蘖末期,调查记录总丛数、分蘖数。

稻飞虱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虫量-处理区虫量)/空白对照区虫量]×100

稻蓟马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卷叶率-处理区卷叶率)/空白对照区卷叶率]×100

卷叶率(%)=(卷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害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株率-处理区病株率)/空白对照区病株率]×100

病株率(%)=(病苗数/调查总苗数)×100

稻瘟病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叶)数×相对应级数值)]/[调查总株(叶)数×最高级数值]〕×100

2 结果与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各处理在二叶一心期和三叶一心期对稻蓟马的防效均在91.1%以上,各处理对稻飞虱在移栽前2d和移栽后15d防效达到80.7%以上。表明采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能有效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稻蓟马和稻飞虱的为害。

表3 不同处理对苗期病害防效调查表

不同处理对苗期病害防效见表3,处理1、处理3对立枯病防效分别为92.2%、92.5%,对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7.0%、75.9%,对稻瘟病防效分别为89.7%、84.5%;处理2、处理4对立枯病防效分别为94.5%、91.2%,对恶苗病防效分别为85.2%、79.6%,对稻瘟病防效分别为87.9%、82.8%。实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对于防治水稻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均有良好效果,采用咪鲜胺等常规浸种药剂浸种催芽,对恶苗病、稻瘟病防治效果明显好于清水浸种。采用4.23%甲霜·种菌唑微乳剂或者28%异噻菌胺悬浮种衣剂拌种,对水稻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

从表4中可以看出,播后3d各处理区和对照区出苗率分别为94.5%、94.9%、94.8%、94.3%、95.2%,无显著差异。移栽前调查,处理区平均株高比对照区约少2cm,叶片数多1叶左右,总根数多3条~4条,白根数多3条左右,地上部分鲜重增加0.2g~0.3g,地下部分鲜重增加0.1g左右,茎基宽增加0.3mm~0.4mm,分蘖末期平均每丛分蘖数增加1.5个~2个。

表4 不同处理秧苗素质调查表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种子处理时用咪鲜胺等常规药剂浸种,用60%吡虫啉FS4g+4.23%甲霜·种菌唑ME 4g或60%吡虫啉FS4g+28%异噻菌胺FS20g拌种,可有效防治秧田期和大田前期稻蓟马、稻飞虱、立枯病、恶苗病、稻瘟病等病虫害。通过药剂处理后,具有明显的壮苗、壮根、促分蘖作用,且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安全。

猜你喜欢

立枯病稻飞虱株数
子午岭细裂槭天然分布及其重要性研究
不同品种苎麻新麻分株力差异比较及其与农艺性状指标的相关性
分析稻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分析
几种药剂防治稻飞虱效果分析
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江城县水稻稻飞虱主要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松苗立枯病的防治
巧解“植树问题”
7种杀菌剂处理棉花种子防治苗期立枯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