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睢宁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探讨

2020-06-09刘秀秀杜同庆陈露婷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3期
关键词:睢宁县集镇花生

刘秀秀 徐 鹏 杜同庆 惠 琳 陈露婷 王 园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21200)

花生又名“长生果”“地豆”等,是一种营养丰富且广泛食用的坚果。在我国,常见的花生以两籽为主,而目前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花生为三籽、四籽,因其籽粒较小,故称为小花生。小花生作为小果型花生,其外壳薄得像纸,加工成五香小花生后,不仅香味醇厚,而且具有较好的保健功能,其含有的亚油酸可将人体内胆固醇分解为胆汁酸排出体外,避免胆固醇在体内沉积,从而可降低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1]。为满足广大居民不断增长的农副产品和休闲食品的消费需求,睢宁县根据产业实际,依托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之机遇,积极推进小花生产业建设,现已打造“大王集小花生”著名品牌,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为促进睢宁县花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简要概述了睢宁县花生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以期加快睢宁县花生产业转型发展,促进科技成果充分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1 睢宁县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睢宁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隶属徐州市,东邻宿豫,北接邳州,西北部与铜山区接壤,南部、西部同安徽泗县、灵璧县毗邻,是江苏省花生优势产区之一,以种植小果型花生为主,常年花生种植面积为8 666.67 hm2,其中3 333.33 hm2的花生作菜用、5 333.34 hm2的花生用作炒货加工,年产量达4×104t以上。

1.1 产业概况

20世纪80年代,花生逐步在睢宁县推广种植;21世纪初,花生种植成为睢宁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目前,睢宁县花生种植面积为8 666.67 hm2,其中,王集镇种植4 800 hm2(包括春茬面积266.67 hm2,夏茬面积4 533.33 hm2),姚集镇、魏集镇、岚山镇、双沟镇各种植266.67~333.33 hm2,其余乡镇各种植133.33~200 hm2。王集镇花生种植面积较大,占该镇耕地总面积的63.7%,该镇年产(干)花生近3×104t。

1.2 经济效益

据调查,睢宁县春花生产量较高,每667 m2产量为450 kg,售价为4.6元/kg,每667 m2产值可达2 070元,扣除成本后,每667 m2净收益为1 090元;夏花生每667 m2产量为325 kg,售价为4.6元/kg,每667 m2产值为1 495元,扣除成本后,每667 m2净收益为555元。见表1。同时,睢宁县花生产品主要由当地经纪人收购外销或作为炒货外销,占比为80%,其余在自由市场销售,占比为20%。此外,花生应用范围广泛,可菜用、油用、炒货食用等,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较好。因此,发展花生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表1 睢宁县花生种植效益情况调查

1.3 花生栽培现状

睢宁县花生一年可种植两茬,分别在3月中下旬种植、6月中下旬收获或在7月中上旬种植、10月中下旬收获。花生种植时推行起垄种植、地膜覆盖和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其中,起垄种植是为了满足花生地下结果特性的需要,该技术可增加土层厚度、光照面积,改善土壤结构环境,减轻涝渍,便于机械化收获,是花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起垄的具体技术标准为垄底宽85 cm、垄高15~20 cm、垄面宽40 cm左右,一垄种两行,每667 m2种植密度春花生为8 500~9 000穴、夏花生为10 000~11 000穴,每穴播2粒种子。春花生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可增加地温,实现提早播种、提前上市,达到高产稳产;夏花生因生育期短,全生育期积温不足,尤其是在结果期和果实膨大期,随着秋季气温的逐步下降,积温满足不了荚果生长发育的需要,易出现瘪果现象,直接影响花生产量、质量和种植效益,而实行地膜覆盖技术,不仅可有效增加积温(尤其是荚果生长发育期的积温),还能起到保墒、防涝、抑草等作用,增产、增收、增效十分显著。机械化收获技术具有省时省工、作业效率高的优势,且一般每667 m2用工成本仅为150元,比人工收获可节省成本50%。

1.4 产业产供销运营现状

依托黄河故道综合开发的机遇,睢宁县充分利用黄河流域的沙质土壤特性,发展花果经济。2017年,为丰富产业形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睢宁县规划了花生产业区,成立了徐州盛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在王集镇李时村建设了万亩高标准花生种植示范基地,配套成立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引导花生标准化种植;同时,引进大型企业,与农户签订供销协议,在保证品质和无公害生产要求的情况下,对农户种植的花生以高于市场价15%进行收购,且随着花生产业的发展壮大,当地农户还可到花生加工企业上班,获得工资性收入。

目前,睢宁县花生从原来的农户自主种植,出售未经加工分拣的半成品,到每个村都有花生初拣作坊,有专业经纪人上门收货,再加工成炒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花生产业初级生产链条。同时,睢宁县规划建设了集冷藏、烘干、加工于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采取“村集体+公司+种植大户”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收储、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每年可加工生产各种口味的熟食花生1 000 t。

1.5 产业经营管理现状

近年来,为加快花生产业化发展,睢宁县规划建设了花生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场所,目前,已建成年交易量在1 000 t以上的花生交易场所8个、花生深加工企业1家。同时,睢宁县大力发展鲜食花生产业,推行“地垄覆膜+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技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通过花生烘干、分拣、冷藏、包装等深加工来延长产业链,如将多种口味的花生炒熟外销,增加花生的附加值。目前,睢宁县花生产品的加工多集中在王集镇,有炒货企业、榨油企业和鲜食花生加工企业,其中炒货企业有3~4家、榨花生油企业有1~2家。此外,睢宁县王集镇的花生已成功注册“大王集小花生”地理标志,产品以口感香脆、质地细腻的小果型花生为主,深受市场欢迎,畅销广东、上海、浙江、安徽、重庆、天津等省市,且产品入选了“江苏省十大名特优农产品”。目前,王集镇致力于打造“花果小镇”,以进一步延伸花生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 睢宁县花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机械化程度低

睢宁县花生产业长期以来仍采用以家庭小户为单元的种植模式,全县绝大多数花生种植户仍采用传统的人工种植、人工收获方式,而标准化的花生栽培技术应用较少,花生机械化生产程度低,从而造成花生生产效率和效益均较低。

2.2 品种选择与种植方式不合理

目前,睢宁县种植的花生品种较为单一,小果型花生品种占比超90%,产量更高、市场欢迎度更好的鲜食花生品种占比极少。同时,睢宁县很多农户选择自行繁种,经多代种植后,花生品种质量退化、老化严重,良种覆盖率逐年降低。此外,睢宁县花生种植多采用麦茬夏季直播免耕种植模式,造成了花生缺苗较多,病虫害发生加重,严重影响了花生产量。

2.3 产出效益总体不高

睢宁县大多农户采用传统种植模式自种花生,按近3年(干)花生收购价5元/kg计算,每667 m2平均产值为2 000元,剔除种子、化肥等成本后,每667 m2平均净收益在1 000元左右;按湿花生收购价4元/kg计算,每667 m2平均产值为2 400元,扣除成本后,每667 m2平均收益也仅达1 400元,产出效益总体不高,若遇市场波动,花生种植效益将进一步降低。而实施全程机械化种收的鲜食花生,通常每667 m2平均产值可达3 000元,且无需晾晒,更加省时省力,种植效益远超传统种植模式。

2.4 产业链条简单低端

在睢宁县最大的花生生产镇王集镇,90%的花生在收获后只是进行简单的去泥、除杂等最初级的分拣,然后直接销售,产品附加值较低。睢宁县没有大型花生精深加工类企业,王集镇也仅有几家小型炒货类花生加工企业,每年仅可加工生产花生500 t,不足全镇花生年产总量的2%,且受环保政策影响,目前炒货类花生加工企业已全部关停,花生的生产与加工已完全脱节。

2.5 销售模式传统落后

以睢宁县王集镇为例,花生销售方式以线下销售为主,由经纪人入户统一收购后转售给外地商贩,该镇有8个交易市场、近500名花生经纪人,花生销售市场较为分散,加之镇内没有适合长久储存花生的设施,难以实现错季销售,致使经纪人之间各自为战、相互压价,造成花生“有市场、无高价”的情况严重。其他花生种植面积较小的镇,则花生的销售更为分散,多为农户自主销售。

3 睢宁县花生产业发展对策

3.1 强化科技驱动,加快构建良种体系

要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花生产业,可抓住与徐州市农科院、北大未名集团合作的机遇,结合梁集镇2×105m2智能温室建设,加快建设花生产业研究院和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子扩繁技术,全面提升睢宁县花生优良品种覆盖率[2]。同时,睢宁县花生种植品种多为“徐花”系列的中果型、“鲁花”系列的大果型、“天府3号”及“花育”系列的小珍珠花生品种,故开展良种推广应用是促进花生增产增效的关键,尤其是要加快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优质高产健康型花生新品种,以进一步提高花生种植效益。

3.2 强化示范带动,打造规模化产业基地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和农业生产的大趋势。因此,可依托“11841”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强化镇农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的牵头示范作用,大力推动土地规模流转,复制推广“徐州市农科院-王集镇鲜食花生示范创建项目”的经验,积极运用“起垄覆膜、全程机械化”的鲜食花生种植技术,建设一批镇级机械化垄作生产万亩示范区、村级鲜食花生千亩连片示范方,并通过提供技术指导、机械使用、统收统销、订单农业等形式,示范带动全县更多农户种植花生,力求在全县黄河故道沿线及适宜种植花生的生态区域扩大花生种植面积达2×104hm2,打造省级花生生产基地。

3.3 延伸花生产业链条,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花生浑身是宝,其果、壳、秧均可通过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式,实现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因此,要依托镇级1 km2工业园建设,积极招引花生加工型龙头企业入驻,发展花生休闲食品、花生制酱、花生蛋白、花生炒货等加工产业,不断提升产业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花生附加值。同时,借助与徐州市农科院联建“花生特色小镇”的契机,积极融入“北大未名-双沟康养小镇”建设,以鲤鱼山庄为支点,布局实施集生态疗养、观光旅游、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花生农旅休闲项目。此外,积极推进花生秧和花生壳饲料化、肥料化等多种综合利用模式,构建“花生秧(壳)-饲料/沼渣-畜禽养殖/有机肥料”的循环农业模式,切实将花生“吃干榨净”。

3.4 强化平台联动,提升产品销售水平

良好的农产品销售方式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因此,要依托镇级万吨冷库建设,采用真空包装、-18 ℃冷藏等工艺,加快打造花生储藏冷链平台,开展错时错季销售,提高花生市场价格。以鲜食花生为例,经测算,若储藏至春节销售,出库价格约10元/kg,是正常时节销售价格的2倍以上,折合每667 m2平均产值达6 500元,分别是当前干、湿花生每667 m2平均产值的3.25倍、2.7倍。同时,要组建花生交易中心、成立花生行业协会,规范交易行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农民利益,并结合淘宝镇(村)和跨境电商的培育,加快在专业网站、电商巨头设置专页和专店,打通出口渠道,进一步拓宽花生销售渠道。

3.5 强化政策推动,汇聚支持发展合力

睢宁县要成立花生产业化发展工作推动小组,系统谋划花生产业未来发展规划,出台一系列支持花生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3]。例如,通过政策推动,将王集镇打造成江苏省名副其实的花生特色小镇。同时,要与农业科研团队结盟,对睢宁县花生产业进行指导与服务。例如,推广机械化起垄种植技术,以增加活土层,在花生收获季节便于机械作业,并解决排涝问题;与农业机械研发团队和农机企业结合,积极推广花生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包括机械整地技术、机械覆膜播种技术、机械精准施肥技术、植保无人机飞防技术、机械收割技术、机械烘干及运输技术等)。此外,在全县花生适宜生态区域的示范项目创建、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全力以赴地把睢宁县花生产业做大做强。

4 小 结

睢宁县花生产业基础夯实、资源禀赋、发展势头强劲,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为引领,加快花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花生产业;同时,应大力招引先进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招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睢宁县花生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实现睢宁县花生产品由“初级”到“精品”的转变。

猜你喜欢

睢宁县集镇花生
睢宁县精准执法步不停 安全发展促双赢
睢宁县融媒体中心高标清同播系统的搭建与安全播出探究
城镇化进程中集镇建设问题探析
董集镇:守住文化的根脉
华北铁路开通令沿线集镇层级有何变动
第一次做饭
多少堆花生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花生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