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沿资讯

2020-06-09

科技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绝缘体返回舱射电

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新快速射电暴 来自85亿年前宇宙深处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朱炜玮、李菂等与合作者利用自主研发的搜寻技术,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对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海量巡天数据进行快速搜索,近日首次发现一个新的快速射电暴(FRB),其距离地球约85亿光年。

这个新快速射电暴展现出罕见的三峰结构,该结构一般在重复暴发的快速射电暴中比较常见,预示着它可能会是一个重复暴发源。“我们正在进行跟进观测,试图检验这种可能。已知快速射电暴中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展现出重复暴发的特点,我们称之为重复暴,目前尚不清楚重复暴和只观测到一次的暴发是否是相同的起源”。

朱炜玮认为,FAST的高灵敏度使得它最适合发现那些来自遥远的宇宙深处的快速射电暴,可帮助天文学家在宇宙学的距离和时间尺度上研究快速射电暴的发生频率和亮度分布,并对它们可能的起源模型予以严格限制。

(孙自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020年5月8日13时49分,我国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时21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控制试验船完成返回制动,进入返回轨道。13时33分,服务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13时49分,试验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搜救分队第一时间发现目标并到达着陆现场开展处置,经现场确认,舱体结构完好。

试验船于5月5日18时00分,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轨飞行2天19小时,完成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验证了新一代载人飞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热、控制、群伞回收及部分重复使用等关键技术。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面向我国载人月球探测、空间站运营等任务需求而论证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具备高安全、高可靠、模块化、多任务、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提高我国载人飞船的乘员人数和货物运输能力。试验船采用返回舱与服务舱两舱构型,通过配置不同的服务舱模块来适应近地空间和月球探测任务。

(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我国科学家找到实现高阶拓扑绝缘体理论依据

日前,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乔振华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在理论预言低维体系高阶拓扑绝缘体方面取得新突破。

近期,结合对称性和材料数据库的高通量计算报道了几十种二维拓扑绝缘体材料。其中,绝大多数已发现的材料体系可以被这两种理论模型有效地描述。随着拓扑绝缘体这一概念的持续推广,使得广泛存在于二维和三维层状材料体系中的新型拓扑相被不断发现。

近年来的理论发展将拓扑相推广到了高阶:N维高阶绝缘体的N-1维边界依然绝缘,但是在N-2维的棱边或棱角上具有受拓扑保护的电子态。对于一个二维高阶拓扑绝缘体,电子在边界上无法传输,但是在两个边相交的棱角处,可以出现零能电子态。然而,这种二维高阶拓扑绝缘体在凝聚态体系中尚未被实现。

科研人员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实现从一阶到二阶拓扑绝缘体的操控,即通过在二维一阶拓扑绝缘体上诱导出面内磁矩来实现二维二阶拓扑绝缘体。一阶拓扑绝缘体受时间反演对称性保护;然而,面内磁矩的出现破坏了该对称性,使得拓扑绝缘体变得拓扑平庸。同时,导电的边界态也由于对称性被破坏而变得绝缘不再导电,并且在两个绝缘的边界交界处,出现了零能电子态。这项研究成果为设计实现高阶拓扑绝缘体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吴长锋)

来源:《科技日报》

猜你喜欢

绝缘体返回舱射电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射电星系
多孔位插头绝缘体注塑模具设计分析
美国的绿岸射电望远镜
发电厂直流系统接地故障分析与处理策略解析
实践十号返回舱回家
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
《自然·物理》报道拓扑绝缘体/高温超导体近邻效应研究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