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体字好?简体字好?

2020-06-08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钱玄同繁体字行书

一句常见的话,繁体字爱好者拿来吐槽简体字的:

亲不见,爱无心,体无骨,龟无脚。

意思:繁体字好,简体字不好。

更有甚者,把簡体字叫残体字,觉得繁体字高贵一等。

那,果真如此吗?

类似的话题,近百年前就吵过了。早在1920年,“五四”运动刚过,思想百花齐放,千帆竞流。语言学家钱玄同先生,在《新青年》上倡导使用简体字——彼时风起云涌,这思想丝毫都不显得激进。那时候还有人念叨,中国人该使用拼音汉字。

两年后,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认真向民国政府提交了文件《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1935年,《第一批简体字表》颁布,共计三百二十四个。然而有人出来拦了一下。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先生进谏蒋介石,曰:“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这事便被搁置了。

那么问题来了,倡导简体字的二位——钱玄同先生,语言学家,清进士钱振常之子,章太炎先生高足,鲁迅先生的同门。黎锦熙先生,书香门第,15岁考中秀才,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老师。

这两位先生,论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学渊源,比起商人家庭、留学东京的戴季陶先生,至少不会逊色吧?

为什么两位地道的学者,却会倡导简体字呢?难道说,钱先生和黎先生,不珍视他们自己的立身之本——中国传统文化么?

恐怕未必。

倘非如此,那又是为什么?

因为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如今我们所见的一切中国文字,都多少被简化过了。

中国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兽骨上。此后是大篆,狭义而言,即是籀文,那是铭刻在钟鼎铜器之上的。小篆,是秦始皇平定天下后统一的,所谓“书同文”。但也就是与此同时,秦始皇居然也偷懒,搞起了简化字体。

《说文解字》也哀叹过,隶书出来后,“古文由此绝矣”。但简化了字体,真就那么糟糕吗?也未必。事实是,秦汉用隶书之后,并不耽误中国有汉唐盛世。

隶书后来又被简化。唐朝流行的楷书,也是对隶书的某种简化——楷书去掉了隶书的“蚕头燕尾”,务求简爽。

楷书和隶书,多少都是被简化过的字体。中国文化断绝了吗?

繁体字爱好者也提过一点:书法成就多在繁体字。换成简体字,不大好看。

那么问题来了。千古以来,文无第一,但如果说天下第一书法帖是《兰亭序》,反对声音也不会很大。

而《兰亭序》是行书。

行书是怎么回事?唐朝张怀瓘说:“行书即正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关键词是什么?“简易”。

因为简易,行书才流行。

草书也是种简化的书法。现代草书大贤于右任先生整理过《标准草书》,里面有个“草书代用符号表”,方便大家从那几缕烟水朦胧、游丝飞舞的笔墨中认出字来。

所以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都算是从上古那些老字里,一路简化过来的。

从中流淌出的文化与美感,似乎也并不差。

戴季陶先生想的也没问题:汉字如果简化,不免失却一些东西。但钱玄同先生和黎锦熙先生想得更远:他们一定明白,中国文化能绵延数千年,靠的不是让甲骨文、大篆、小篆、石鼓文一路逶迤而下,抱着不放。

文化是要传承的,而越是简易的,越是方便书写记忆的,越方便传承。

所以,作为个人审美,大可以觉得繁体字美好,但简体字、小篆、大篆、隶书、石鼓文各有各的美。爱用就用好了。

文化只有传承下去,才是活的。

猜你喜欢

钱玄同繁体字行书
哈哈镜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钱玄同食言
自撰联(行书)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书画名人汇
钱玄同“认输”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尊师的钱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