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培育学生语言核心素养

2020-06-08郑银叶

课外语文·下 2020年5期
关键词:还原法比较法案例

【摘要】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创设的微观文本分析法、还原法和比较法在中学语文界影响深远。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言建构与运用”,微观文本分析理论特别强调深入剖析经典名篇,通过学生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与真实的语言体验,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让学生形成独特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文尝试以孙老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分析人教社选修模块现代诗歌散文选读中的《动人的北平》,提供一个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微观文本分析;还原法;比较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5-0052-02

【本文著录格式】郑银叶.运用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法培育学生语言核心素养——以人教版选修《动人的北平》的教学为例[J].课外语文,2020,19(15):52-53.

如何通过经典名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貌似简单却一直是语文界的大问题。经典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天衣无缝,你很难突破说出个所以然,但不能深入分析文本直接被文本俘虏,理解作品的深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为感觉到了的,不一定能够理解,理解了的,才能更好地感觉。孙教授的文本分析法是学生突破经典名篇分析文本的一柄利器。

下面我们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来演绎还原法和比较法的文本分析理论。

孙先生的还原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还原感觉。作家作品表达的是作家省略的、变形的感觉,我们阅读时可以把它还原为人们现实生活中正常的普通的感觉。比如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作者只写到“猿声”,就是诗人省略选择的结果,现实生活中李白听到的一定还有别的声音,风声水声谈话声。第二种,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再把两者加以比较。比如“月是故乡明”,很明显诗人遵循的是一种情感逻辑,而非理性逻辑。第三种,把道德价值、科学价值还原为审美价值。第四种,还原历史,把作品放置到作品产生的年代去考察,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给予符合历史客观的评价。孙先生认为,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还原法,可以找到其中的矛盾,然后以此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在完美的經典作品面前,想要感悟隐藏在文章深处的真实情感与艺术价值,就应当具备分析理解作品的可操作方法,并且遵从文学鉴赏的正确途径展开。

当一个读者手头没有任何参考文件,他读《动人的北平》这篇文章会是什么感觉呢?我们运用艺术感觉还原法来看这篇文章,把作者省略了的,变异了的,用推理和想象还原出来。

不像《故都的秋》笔触细腻,更不用说没有像《荷塘月色》的优美辞藻。多数学生会感到不解,不觉得有什么高超之处,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样的文章选到课本中来。再看标题是《动人的北平》,可是文中写的北平动人吗?如果说“珠玉之城” 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北平动静合宜,城市宜居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文章里谈到“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他有遵守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矛盾不正是在这一部分凸显出来的吗?北平良好的治安靠着守法的警察保护,而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以及保护盗贼的人不正是守法警察的对立面,凸显着北平的治安不好吗?罪人、除妖的藏人、妓女、中国与俄国的职业舞女、日本和朝鲜的走私者、卑鄙的政客,这些不良的人物的存在,北平还是动人的吗?这应该叫城市居民鱼龙混杂,素质不高啊。

还原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觉,我们就会觉得很惊奇,因为作家的这种观点不符合我们一般人的情感认知。继续还原,我们把情感逻辑还原为理性逻辑。从理性来说,北平可爱的地方很多啊,美好的东西很多,而他却偏偏不写那些诗意的。从理性来说,一个人应该赞美美善批判丑恶,而林语堂却偏偏不嫌恶那些混乱和丑恶。一个人如果这样说话,我们只能说他的爱是偏爱,这就是林语堂独特的情感逻辑。在他的笔触下,北平是一个善恶并存的真实的世界,它并没有被诗化,而且他就喜欢这样的地方,觉得这样的地方是动人的。这样的感受就很独特了。我们每个人把家比作心灵的港湾,因为在家里你的缺点可以放心流露,不用担心被驱逐被嫌弃,在家里你被包容被宽待。这样我们就摸到了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北平给予林语堂的就是这样闲适舒坦自然的家园之感。

继续做历史与现实的还原,把作品和历史、现实作比较,林语堂的故乡是北平吗?

根据文献资料,我们知道,林语堂的故乡是福建龙溪(今漳州)平和的坂里村。一个人身处异乡却没有飘零之感,而是贴心贴肺地感到舒服,就如同故乡。这是为什么呢?人除了地理上的故乡还可以有一种故乡,即精神文化故乡。文化上的认同让林语堂一个异乡人产生了归属感,这种精神家园的感觉正是北平给予林语堂的。

这种认同感的核心是什么呢?

文章有段落说“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这句话似乎看来与我们认知中的美好城市不符,如果想要表现一个城市有足够的吸引力,就必然讲到经济实力与人文精神,就像讲一座优秀的学校总会第一时间联想到名师一样。依从这个逻辑,如果以人力车夫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并认为其是城市最迷人的景色,这后面必然隐藏着特殊的情感。人力车夫虽然收入低廉且需要付出较多劳力,照理应当不具备较高的工作热情,也自然不会以好的态度面对顾客。好比我们厦门机场的出租车,如果你只需乘坐到市内,又不是住酒店,那你一定会听到师傅一路唉声叹气直叫倒霉说他赚不到钱亏大了,而善良的乘客也往往觉得自己坏了师傅的财路感到无比抱歉。但是北平的人力车夫却表现出另一种态度,他们之间相互取乐,似乎可以看透一切。这种洒脱往往是为了显示苦难与窘迫并不会束缚他们的心灵,这种自由达观的境界很容易让人动容。作者就是这样从心灵层次描绘出笔下的人物,包含着自身的独特情感,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人情啊!这样我们就能进一步认为温润的人情是林语堂对北平认同的核心,北平文化精神传统蕴含深厚,如同空气水分滋养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格——宽容达观。

这样分析有助于我们接近文章内核,更深层次感悟北平的动人之处。

现在,我们如果用比较法进入文本,会发现什么秘密呢?

从古至今写北平的文章可谓浩如烟海,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秘密往往是他们的作品里有作家独特的风格、气息,有专属自己的创造。从相同题材、不同作家的作品中寻求对比就是比较法。我们通过对比可以品析到作家独特的风格情调。

我们找写北平的名篇,以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动人的北平》来作比较。

这三个作家都热爱北平。我们分别选取他们描写在北平的生活片段来比较分析。老舍“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种孩子和母亲般的温暖宁馨,老舍对北平的感受是孩子对母亲的情感。郁达夫“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下,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有点孤独落寞,也有那么一点刻意、矫情。林语堂“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就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然而,距离一家大百货商店,只有一箭之地”这个表述让我们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当然采菊花是诗意,采白菜就很生活,抬头不是见锅,而是见南山,所以还是很优雅的,这是有意地向日常的茶米油盐靠拢,大俗大雅。

如果说老舍的文字里洋溢一种怀乡的诗意,郁达夫是一种衰亡的诗意,那林语堂是一种日常的诗意,是从茶米油盐的俗里开出的雅的花朵。

同样是抒发对北平非同寻常的爱,他们又有什么样的不同呢?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地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到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老舍的《想北平》,直抒胸臆,掏心掏肺,是血肉相连的热烈。

郁达夫《故都的秋》这样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了故都的秋,宁可舍去生命的三分之二!郁达夫显示出了文人的偏执、简洁、犀利,深入骨髓。

《动人的北平》通篇下来,鲜见直接的感情流露,最直接的一部分也就是“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没有诗化的抒情,没有夸张情感的宣泄。他娓娓道来,冷静克制,闲雅从容,体现的是一种有别于老舍和郁达夫的节制的理性的美。

当然,这样对《动人的北平》的解读很难说就是很符合林语堂先生的原意的,这些解读只是想说明孙先生微观文本分析的理论还原法、比较法确实是一个比较有意思又好用的分析工具,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给了我很大的乐趣。但是要像孙老师那样能够从四面八方对作品进行还原、比较,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有雄厚的文学鉴赏理论基础,还要有美学知识、哲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文化学知识。几乎可以这么说,你的文化素养达到什么樣的深度你就能从经典文本获得什么样的深度。这个深度也可以说就是新课程关于语文学科四个核心素养的其他三个层面——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其他三个核心素养伴随着“语言建构与运用”,就容易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林语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老舍.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郁达夫.高中语文(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还原法比较法案例
电化学氧化还原法降解卤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比较法:立法的视角
还原法:文本分析的有效抓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300MW火电机组尿素制氨还原法脱硝热工控制分析
管窥“浮沉比较法”在脉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