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女“老生”王珮瑜,时尚京剧的流量担当

2020-06-08王丽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老生京剧

王丽

王珮瑜很火,她被央视邀请上了《朗读者》,又参加了年轻人热捧的《奇葩大会》《吐槽大会》等火爆综艺节目,收获了百万粉丝;她制作的“跨界”京剧《乌盆记》,剧院将近2000个座位,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在窦文涛的《圆桌派》上,她出人意料地把京剧、弹幕、直播、互动糅在一起,一系列“不按套路出牌”的尝试,彻底打破了京剧在人们印象中的刻板,玩出了十足的“现代国潮范儿”。她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国粹,从二次元、三次元的世界,进入“京剧次元”,俨然成了一个京剧票友的“流量担当”! 当选为2019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她认为,在传承京剧的道路上,国粹可以时尚,艺术也可“逆生长”。15岁就被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称为“小孟小冬”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

20岁拿遍京剧大獎,

自创工作室跌入“深渊”

王珮瑜1978年出生在苏州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她长得清秀文雅,人又特别聪明,记性极好。小时候,她很喜欢学琵琶,9岁时,她仅学了两个月苏州评弹,就凭借一曲《新木兰辞》,拿下了苏州评弹大赛少儿组冠军。

从小就好胜的她,后来因为老戏迷舅舅的一句“不会京剧不算牛”,转投到京剧门下学习老旦。在一次偶然机会,王珮瑜遇到京剧余派资深学者范石人,他送给她一些余叔岩和孟小冬两位传奇老生的音像资料。第一次听《搜孤救孤》时,王珮瑜一下子被镇住了,令她非常羡慕的是,老先生随便在台上动两下、换一个表情、念一段白,就能让底下满堂喝彩。

王珮瑜说,老旦在戏里多是配角,老生才是“挂牌”,也就是受人尊敬、万众瞩目的领衔主演。有段时间,王珮瑜几乎每天都听着孟小冬的磁带入睡,那时她就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要成为她那样的“角儿”。

1992年,已经学了一年“余派”老生的王珮瑜正读初二。那一年,上海戏校时隔10年后再次面向全国招生,开设京剧班。妈妈觉得女儿有天赋,是个好苗子,于是就瞒着随中国医疗队援非的丈夫,偷偷让她参加了考试。

没想到,才华出众的王佩瑜竟破格成为自1949年以后,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可正因如此,爸爸回国后大哭一场。

王珮瑜安慰爸爸说:“我已经长大了,而且我喜欢中国的古典艺术。爸爸,相信我不会半途而废的!因为您说过,人的一生只要能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不错了。”

进入戏校后,正如爸爸担心的,练功的日子非常辛苦:每次练功要拧旋子80个,小翻20个,一组六次,加上虎跳、跑圆场,王佩瑜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汗水和着泪水流。由于戏校要求保证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所以生病都是由班主任带着去医院。因为这些辛苦是不可以让父母看到的,否则爸妈一看肯定会说,“孩子,回家,咱不练了!”王珮瑜心里明白,要想成“角儿”,吃苦是必须的!

王珮瑜非常勤奋,而且充满韧性。每天天不亮,她就开始晨跑、撕胯、扳腰。即使再疼,她想着是自己的选择,就能坚强地扛下来。而在最累最艰难的时刻,王珮瑜就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故事激励自己。

15岁那年,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第一次在上海兰心大舞台听到王珮瑜唱戏。一下台,他一把抱住她:“你怎么唱得这么好!”回京后,梅葆玖先生拿着王珮瑜的照片,见到同行就说:“上海戏校出了个小姑娘王珮瑜,唱得真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京剧界声名鹊起的王珮瑜,风头一时无两:20岁前她将各类京剧大奖悉数拿下;25岁进剧院才一年,就当上了上海京剧院一团副团长。惊喜之余,人们迫不及待地将“余派第四代传人”、“梨园小冬皇”、“当今坤生第一人”的桂冠统统戴在她头上。

然而少年天才也不免遇到行业衰败的苦闷。在时代变迁的当下,京剧作为国粹,正日益显得老气横秋。王珮瑜深深地记得有一场演出,大幕拉开,观众却寥寥无几。虽然她依然完美地完成了那场演出,但是她觉得非常遗憾。在一次采访中,王珮瑜说:“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应该再多一点思考和行动。京剧是最美的艺术,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2004年,26岁的王珮瑜带着十多名同事,自创京剧工作室。然而,离开剧团后,只会唱戏不懂营销管理的她,短短一年半就耗费了所有的积蓄,合伙伙伴也纷纷离开,王珮瑜如身立沙漠,满目凄惶。焦虑、懊恼的她开始整宿整宿地失眠,体重也飞速增加。那个当年众星捧月的“小孟小冬”,一夜之间跌入了万丈深渊。

参加综艺节目,

为年轻人打开京剧那扇窗

时光荏苒,望着镜子中的自己,王珮瑜终于明白要想传播好京剧,仅凭自己是全然不够的,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鲁莽和年少轻狂。她重新回到上海京剧院,这次出走的失败,让王佩瑜认识到,她是“低估了世界,高估了自己。”

受过市场的检验与洗礼,她也更看清了京剧的“窘况”——社会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将京剧更好地传播、传承下去迫在眉睫。回归之后,王佩瑜将更多精力用于打磨自己的专业,她觉得应该打开视野,出去看看。

她前往百老汇林肯艺术中心进修,参考别人是如何保持传统艺术的。回国后,她挖掘、整理、复排了很多几近失传的谭余一脉的老戏;还不断探访老艺人,博采众家之长,学习更多的剧目,她做了很多很多笔记,这些沉淀下来的东西,让她迅速成长!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全部是自费。别人觉得她傻,但是王珮瑜觉得,只有当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时候,才能影响到让他人也热爱京剧。

2008年,在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梅兰芳》中,王珮瑜为角色孟小冬配唱,这也让她一下子被观众所知晓。也就是在那几年,娱乐产业强大的造星与传播能力,让她眼前一亮,王珮瑜开始有意识地打造个人品牌形象。此后,她开始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舞台上,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京剧传播者。

王珮瑜明白自己在这个市场上的稀缺性。综艺咖和明星在晚会上唱流行歌,正常得很,倘若换成一位京剧美女老生身着长衫儒雅地唱,唱腔中再加点湖广音中州韵念白,立马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是个需要‘跨界的时代,让公众看到京剧演员的多面性,也是今天市场的一个要求。”

王珮瑜说,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好时代。她会演讲,会唱“神曲”,敢于尝试吉他伴奏唱戏;她跨越男女两性的局限,极富中性魅力;她跨越行业的界限,既有老艺术家的风雅,也有时尚娱乐的一面。话题足,名头响,打扮帅,相貌佳,她愿意多站在台前,别人也自然愿意请她。

尤其这几年,王珮瑜想方设法地利用各种现代的传播方式,为传统京剧发声,她频频亮相各种综艺:打破京剧正襟危坐的样子,穿着长衫在《朗读者》里朗诵古诗词;《圆桌派》上聊京剧源流。

她在《奇葩大会》上,表演脱口秀。当时王珮瑜着一袭长衫亮相,儒雅俊朗的形象令观众连连惊呼。在出场的十分钟时间里,她用三个“好——好——好——”讲解了京剧的“三级韵”,还以一句京剧《武家坡》中的唱词“八月十五月光明”,令主持人蔡康永连连拍案叫绝。

为了让年轻人能重新认识国粹,她俨然成为了一个京剧票友的“流量担当”。除了把京剧讲得好玩、有趣,她还在娱乐节目中设计了三级韵、表情包、学叫好等环节,都是为了把年轻人吸引过来听京剧,让大家从二次元、三次元的世界离开一会儿,进入京剧次元。

就这样,从杂志、报刊,再到影视综艺、互联网、新媒体,她尝试让京剧走进网络直播间,让观众用“弹幕”评戏,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粉丝。

但批评的声音也一直在。一个京剧名家不把精力用在练功、排戏上,而是忙着上节目、吸引粉丝、当流量,这不是不务正业吗?但王珮瑜对这件事的认知很清楚,她的粉丝越多,就意味着京剧的观众越多。这些粉丝今天也许是因为她在综艺节目上的表现、因为她唱歌来的,但是只要来了,她就可以去教授这些粉丝如何欣赏京剧。

她饱含热情、不厌其烦地去一遍又一遍给粉丝们讲解京剧知识,举办清音会,一边唱戏,一边告诉粉丝如何欣赏京剧;她在北京喜马拉雅开设京剧课堂,从《四郎探母》《搜孤救孤》一直讲到《珠帘寨》,一個戏一个戏地讲,让人们去了解这些剧目背后的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唱腔配乐。她就像是一位老师,让粉丝都变成了自己的学生,让不了解京剧的人也能够一点点去感受京剧的魅力,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个过程被她称为“转化”,而她自己,则是外面的人通往京剧世界的一扇窗。

渐渐地,在王珮瑜的带动下,年轻戏迷越来越多,90后、00后都能亲切喊她“瑜老板”, 随着《同一堂课》《一封家书》等节目的播出,她的微博更是涌入大批十几岁的娃娃粉。看着“瑜乐京剧课”“清音会”的现场,台下的观众从白发到青丝,再到现在的垂髫稚子,这些变化让王珮瑜颇感欣慰。

打破京剧“次元壁”,

拥有百万粉丝

“一边传播,一边传承。”王珮瑜始终没有停止恢复挖掘被俗称“骨子老戏”的经典京剧剧目的脚步。一直以来,她都十分热衷于对骨子老戏进行创新。比如,她曾唱过一版吉他伴奏版的《空城计》,去掉了传统的京胡配乐,改用吉他来烘托传统唱腔。这样的方式更利于吸引年轻观众来欣赏老戏,但同时也为她引来了争议。

虽然改老戏风险更大,不论怎么改,都容易被人指手画脚,编新戏,反而有腾挪的空间。但她还是决定按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在把老戏“吃透”之前,不考虑编新戏。

最有趣的是,王珮瑜制作的“墨壳原态”舞台剧《乌盆记》,竟大胆地将相声、评书、京剧三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她演出完《乌盆记》后望着台下的观众,虽然看不清他们的脸,但听到了他们的叫好声。剧场将近2000多个位置,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跨界京剧《乌盆记》很轰动,一时成了曲艺界津津乐道的盛事。

从那以后,走进戏院的观众明显多了起来。她很明白,《乌盆记》火的不是王珮瑜,而是“跨界”这个概念。

于是王珮瑜乘胜追击,开始注重对京剧的包装。2011年和马骞联手,推出了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内容上,老戏新编,“马氏”跟“余派”结合,形式上,换掉传统京剧单调的舞台背景,代之以五幅水墨山水做天幕,声光电的视觉效果极为震撼。连续3天,创下了上海大剧院年度京剧演出的最佳票房成绩。

在内容和形式创新的基础上,王珮瑜又加强了传播渠道的创新。很快她着手创立了京剧“清音会”,一桌一椅,一袭长衫的形象让观众耳目一新。

更出人意料的,她把京剧、弹幕、直播、互动四种表演形式糅在一起:将“弹幕”搬上舞台,每位观众都能实时反馈自己的感受;Live直播后台演员的化妆、扮戏;加入脱口秀环节,将京剧老生的源流历史讲给观众。一系列“不按套路出牌”的尝试彻底打破了京剧在观众印象中的刻板形象,玩出了十足的“现代范儿”。

2018年9月1日,京剧清音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落幕,千人剧场座无虚席,演到高潮时,全场观众同台上演员一道合唱了京剧《空城计》,看着1000多位观众一起同台上的演员互动,王珮瑜一时有些恍惚,那种大幕拉开,台下只有稀稀拉拉观众的时代,似乎已经是久远的往事了。如今京剧不再是只有上一代人才喜好的艺术,而是能够与当下年轻人产生更多链接的艺术形式。

面对越来越多的追随者,王珮瑜开始意识到:“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引导他们成为京剧观众,而不是只是王珮瑜的粉丝。”于是她决定减少曝光度,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粉丝的“深耕”上,通过新的演出方式和新戏,把那些忠诚的粉丝凝聚起来。

2019年9月28日,上海市宝山区古戏楼正式开张,这座建于清代中叶的徽派古戏楼,被王珮瑜命名为“瑜音阁” ,由她带领团队主持运营。这也是上海目前唯一投入运营使用的古戏楼。跟其他戏院不同的是,在这个环境独特的古戏楼除了演出和展览,还将展开沉浸式体验空间,观众可以坐着黄包车来看戏;也可以画脸谱、贴片子,真实体验一把戏剧行头;还可以在演戏过程中向台上“打赏”,体味一下古时看戏乐趣。

未来,这里除了京剧演出和各种体验活动外,还将成为瑜音社京剧教育项目汇报展示基地,定期邀请合作学校学区课展示,组织夏令营体验、京剧嘉年华、“微京剧”小剧场等活动。王珮瑜说:“我们将联合上海京剧院、上海戏曲学校等一起开启戏曲演出新时代,打造一个‘小而美的传统文化地标。”

到2019年12月,她的微博粉丝数量高达150万,不亚于许多当红偶像明星,她的新书《台上见》的签售会,常常签到手抽筋。王珮瑜认为,传承京剧,国粹可以时尚,艺术也可“逆生长”。她在“戏曲”与“时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恋”上京剧。 编辑/征 贞

猜你喜欢

老生京剧
嘻哈跆拳族
Songs from the Past
SONGS FROM THE PAST
京剧表演开始了
关于京剧穿越历史传唱不息的思考
京剧行当——老生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