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时的CTA参数优化方法及效果分析

2020-06-08梁卡丽戴贵东

关键词:图像质量参数优化

梁卡丽 戴贵东

【摘要】目的 分析CTA参数优化方法及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疑似头颈部动脉病变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A检查,将其分为两组。A组50例,阈值50HU,螺距0.9,触发点为主动脉弓升部;B组50例,阈值100HU,螺距0.7,触发点为颈动脉主干。结果 A组患者的双侧颈、椎动脉起始段图像质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适当调节CTA参数可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CTA;参数优化;图像质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optimization method of CTA parameters and the influence of imaging quality.Methods From March 2017 to June 2019,all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head and neck artery lesions were examined by CTA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group A (50 cases), threshold 50Hu, pitch 0.9,trigger point was ascending part of aortic arch, group B (50 cases), threshold 100Hu, pitch 0.7, trigger point was main carotid artery.Results The image quality of bilateral neck and vertebral artery in group 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B (P<0.05).Conclusion Proper regulation of CTA parameters The number of images can improve the image quality and is beneficial to clinical diagnosis.

【key words】CTA;Parameter optimization;Image quality

头颈部动脉病变早期诊断是给予溶栓治疗、介入治疗的关键,可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概率。双源CT头颈部联合动脉成像(CTA)是近年来检查头颈部血管情况的新技术,可提供直观、清晰、真实、准确的图像,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文将分析CTA参数优化方法及成像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疑似头颈部动脉病变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A检查,无肝肾功能不全、碘造影剂过敏等情况。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50例,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43.86±6.70)岁。B组50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2~71岁,平均年龄(44.34±6.88)岁。

1.2 方法

观察对象为双侧颈、椎、颅内动脉及颅内静脉,使用仪器:Siemens Definition双源CT。检查时,患者保持仰卧位,肩部下垂,自然呼吸。将患者头颈部固定,进行头颈部侧位扫描时,指导患者吸气、屏气,避免做吞咽动作。A组患者螺距0.9,阈值50 HU,B组螺距0.7,阈值100 HU。A组触发点为主动脉弓升部,B组为颈动脉主干。触发后延迟10 s。在感兴趣区(ROI)注射对比剂,流率4.0 mL/s,注射非离子型高浓度造影剂,1.25 ml/kg,使用生理盐水50 mL。对感兴趣区内CT值进行监测,当其超过阈值时,延迟4 S,发出呼吸指令,对主动脉弓至颅顶进行扫描。参数设置:电流560 mAs,管电压120kV,旋转时间330 min,准直器宽度0.6 mm 64层,间距0.4 mm,重建层厚0.75 mm。对图像进行后处理。

1.3 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节段图像质量,根据能够满足影像评价需求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使用(%)描述图像质量等计数资料,进行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A组患者的双侧颈、椎动脉起始段图像质量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分叉段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 讨 论

随着CTA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现影响CTA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扫描参数、对比剂流率及浓度、重建及处理方法[1]。在双源CT推广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因扫描范围、准直与螺距匹配、扫描时间过长等引起的问题,但由于其尚无统一标准,因此在CTA扫描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化研究。以往有研究显示[2],平均延迟时间12 s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而目前一般延迟时间多为15 s。在注射流率方面,一般认为3 ml/s为佳,也有学者认为3.5 ml/s为最佳流率[3]。除以上因素外,螺距、阈值对图像质量也影响较大。随着螺距的改变,MPR重构图像也会发生变化,可能导致采集数据不一致,出现伪像。在确定螺距时,应综合考虑辐射剂量、时间分辨率,以满足诊断需要为前提,尽量降低辐射剂量,增加螺距。以往有研究显示,螺距选择0.9为宜,本次研究也选择了0.9作为螺距。同时,触发后延迟时间选择也极为重要,若延迟时间过短,则对比剂尚未达到峰值,且容易与血液混合不均,影响图像的分辨率,甚至形成假像;而延迟时间过长,则会错过对比剂峰值,导致周围静脉、软组织也发生强化,成像质量较差。在本次研究中,B组患者即选择了50 HU作为阈值,由于对比剂尚未达到峰值,因此成像质量不佳;而A组患者选择了100 HU作为阈值,对比剂与血液混合均匀,成像质量较高。

表1 两组患者图像质量对比[n(%)]

组别 n 右侧颈总动脉起始段 左侧颈总动脉起始段 右侧颈总动脉分叉段 左侧颈总动脉分叉段 右侧椎动脉起始段 左侧椎动脉起始段

同时,为得到优质的成像,还应合理选择智能触发点,若选择颈动脉主干作为触发点,触发启动时间约为12 s,延迟时间4 s,合计16 s,而扫描时间为22~23 s,该时期颅内静脉对比剂充盈,可能影响图像重组,不利于观察。因此,可将主动脉升部作为触发点,触发启动时间11 s,延迟时间4 s,合计15 s,且增加螺距后,扫描时间19~20 s,可避免颅内静脉过度显影,显像效果更佳。综上所述,适当调节CTA参数可提高图像质量,有利于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 程晓霞,孙占琴,李振华,等.双能量CT多参数分析优化头颈部CTA图像质量的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03):473-475.

[2] 汪 飛.双源CT头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探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4):113-114.

[3] 石 磊,陈新月,李 剑,唐永强,杨洪兵,石明国.双能量CT的多参数分析及其在肿瘤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1):18-22.

[4] 李 磊,赵 飞,蒲钰镁,张凯,蒲进,李玉明,彭婉琳,张金戈,夏春潮,李真林.低浓度对比剂结合双低剂量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02).

猜你喜欢

图像质量参数优化
基于正交试验法的路基冲击碾压施工参数优化
基于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组焊接参数优化研究
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双源螺旋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
研究LTE与WCDMA系统间小区互操作与参数优化
基于磁流变技术的汽车发动机隔振系统的参数优化
低剂量CT用于小气道病变患者图像质量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