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步法制备脲醛树脂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及其性能表征

2020-06-08张若楠董子政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

宋 闯,张若楠,董子政,刘 征,赵 晖

(沈阳理工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 110159)

近年来,微胶囊在自修复材料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环氧树脂具有黏结强度高、固化后收缩率低、来源广泛的特点,被认为是一种用于自修复材料的优良修复剂。脲醛包覆环氧树脂微胶囊(EP-UF)因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抗腐蚀性、耐磨性、阻隔性以及抗拉等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复合材料、航天航空等重要领域[1-2]。

EP-UF微胶囊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界面聚合法和原位聚合法。童晓梅等[3]采用原位聚合法自制了脲醛树脂微胶囊,并将潜伏性固化剂放入自制的脲醛树脂微胶囊中,成功制备了具有自修复功能的EP-UF微胶囊自修复涂层。Wang等[4]用利用原位聚合的制备方法将稀释的环氧树脂填充到UF微胶囊制得平均直径和厚度分别为194.2μm和8.3μm的EP-UF微胶囊。Zhou等[5]通过电镀在含有石蜡颗粒的脲醛树脂(EP-UF)微胶囊的表面上沉积铜涂层。这种复合微胶囊结构具有低红外(IR)发射率并保持恒定的温度,并且可用于红外隐形的应用。Li等[6]制备了通过向脲醛树脂(EP-UF)微胶囊加入氧化碳纳米管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10μm,包封率为83.5%的多层复合微胶囊。Li Yuan等[7]通过原位聚合技术,采用脲醛树脂预聚体作为壳材料,与环氧树脂混合制备储存承受温度可高达238℃的微胶囊。张爱黎等[8]利用复相乳液相分离法,CoCl2·6H2O 为核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壳材,CH2Cl2为溶剂,明胶和聚乙烯醇做乳化剂,制备了 CoCl2热敏微胶囊。综上所述,EP-UF微胶囊研究成果较多,但发展空间仍很大。

本文采用原位聚合法,以脲醛预聚体为囊壁、E-51环氧树脂为囊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二步法制备EP-UF微胶囊,并利用图像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同步热分析仪表征产物的形貌、化学结构和热分解过程。

1 实验

1.1 实验原料及仪器

甲醛、尿素、间苯二酚、三乙醇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氯化铵、正辛醇、甲酸、氯化钠均为分析纯,E51环氧树脂为工业纯。

精密电子天平(FA2004B),北京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智控水(油)浴锅(ZKYY-2L),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电动直流搅拌器(DW-1),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DHG-9030A),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

1.2 EP-UF微胶囊制备

(1)脲醛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按照甲醛与尿素物质的量比为1∶1~2∶1,称取一定量的甲醛置于四口玻璃反应釜中,将尿素分两次加入至甲醛中,搅拌,并将含混合溶液的反应釜置于水浴锅中升温至70~90℃,恒温一定时间,将溶液pH值调节至3~5,恒温保持30min,获得脲醛预聚体。

(2)EP-UF微胶囊制备

以脲醛预聚体为囊壁、E-51环氧树脂为囊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乳化剂、间苯二酚为固化剂,采用一定量的乳化剂乳化E-51环氧树脂后并利用丙酮稀释,置于四口玻璃反应釜中,将上述脲醛树脂预聚体倒入乳化后的E-51环氧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间苯二酚,采用NH4Cl将混合溶液pH值调节至7~9,搅拌,并降温至60℃后恒温搅拌3h。反应结束,采用蒸馏水和乙醇多次洗涤,过滤、干燥,得白色粉末物质。

1.3 表征与测试

采用丹东市百特仪器有限公司YS100图像分析仪观察产物的形貌;采用美国热电公司Nicolet380检测产物的化学结构;采用德国Netzsch公司STA449热分析仪检测产物的热稳定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脲醛预聚体的制备

脲醛树脂预聚体是一种微黏半透明物质,其制备过程中影响因素众多,如物质的量之比(n尿素∶n甲醛)、升温温度、体系pH值等。本论文针对脲醛预聚体的制备做了大量探索实验,实验条件及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探索实验及结果

由表1可知,初步得到当尿素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为1∶1.8,体系温度为90℃,体系pH值调至3±0.05时,可获得微粘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为了获得最佳工艺,针对原料物质的量之比、温度、pH值等因素对脲醛树脂预聚体制备的影响分别做了单因素实验。

2.1.1 原料物质的量之比对脲醛预聚体制备的影响

固定温度90℃、体系pH值为3、恒温30min等条件不变,选择尿素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为1∶1、1∶1.4、1∶1.5、1∶1.8、1∶1.85、1∶2,考察物质的量之比对脲醛树脂预聚体制备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原料物质的量之比对预聚体性能的影响

由表2可知,当尿素与甲醛之比为1∶1.85时,能够制得微黏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物质的量之比越大,预聚体易出现固化现象。

2.1.2 pH值对脲醛预聚体制备的影响

固定温度为90℃、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为1∶1.85、恒温时间30min等条件不变,选择pH值分别为3.0±0.05、3.5±0.05、4.0±0.05、4.5±0.05、5.0±0.05,考察pH值对脲醛树脂预聚体制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pH值对预聚体性能的影响

由表3可知,pH值较高时,甲醛与尿素之间因很难发生缩聚反应,导致体系整体呈液态。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pH值为3±0.05时能制得微黏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

2.1.3 温度对脲醛预聚体制备的影响

固定反应物物质的量之比为1∶1.85、pH值为3±0.05,调节温度至60℃、70℃、80℃、90℃,温度对预聚体性能的影响如表4所示。

表4 温度对预聚体性能的影响

由表4可知,温度越低预聚体越容易固化,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为90℃能得到微黏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

综上所述,制备脲醛预聚体透明度和黏度均较好的适宜条件为:尿素与甲醛物质量之比为1∶1.85、保温时间为30min、pH值约为3、温度为90℃时。

2.2 EP-UF微胶囊的制备

在上述适宜条件下,以甲醛和尿素为原料制得脲醛树脂预聚体,利用SDBS作为乳化剂乳化E-51环氧树脂,将脲醛树脂预聚体倒入乳化后的E-51环氧树脂中,并采用一定量NH4Cl(体积分数,即占预聚体总体积)将体系pH值调节至碱性环境,最后加入一定量固化剂间苯二酚固化。实验过程中考察了乳化剂和固化剂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2.2.1 乳化剂用量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量取100ml脲醛树脂预聚体,固定NH4Cl(4%)和固化剂用量(1g),向环氧树脂中分别加入3g、5g、10g、15g SDBS,所得产物的形貌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乳化剂用量不同时所得产物的显微图像(×400)

由图1可知,当SDBS用量为3g、5g和15g时,所得产物形貌差异较大,同时存在大粒径和小粒径微胶囊;当用量为10g时,所得微胶囊形貌差异较小,微胶囊粒径较为均匀,平均直径为113.85μm,故选择SDBS适宜用量为10g。

2.2.2 固化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量取100mL脲醛树脂预聚体,固定NH4Cl(4%)和SDBS用量(10g),观察未添加以及添加固化剂时产物的形貌,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固化剂加入量不同时所得产物的显微图像(×100)

由图2可知,未加入固化剂时,所得微胶囊数量较少且形貌不理想,体系不稳定;加入1.0g固化剂后,所得微胶囊数量较多,形貌较均匀,体系稳定,有助于进一步对微胶囊性能进行探究,故在EP-UF微胶囊制备过程中选择添加固化剂且添加量为1.0g。

2.3 EP-UF微胶囊性能表征

综上所述,EP-UF微胶囊的适宜制备条件为:尿素与甲醛物质量之比为1∶1.85、保温时间为30min、pH约为3、温度为90℃,SDBS用量为10g,添加固化剂且添加量为1.0g。将适宜条件下制备所得产物进行形貌、FT-IR和TG-DSC分析,结果分别如图3~图5所示。

2.3.1 形貌分析

图3是所得EP-UF微胶囊的显微图像。由图3可知,产物中存在少量大粒径微胶囊,大部分微胶囊粒径较均一,平均粒径为113.85μm。

图3 EP-UF微胶囊显微图像(×100)

2.3.2 FT-IR分析

图4为EP-UF微胶囊的FT-IR图谱。

图4 EP-UF微胶囊的FT-IR图谱

2.3.3 TG-DSC分析

图5为EP-UF微胶囊的TG-DSC曲线。

图5 EP-UF微胶囊的TG-DSC曲线

据图5中的TG曲线可知,在110℃只有少量的重量损失,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微胶囊囊壁表面的吸附水和少量游离甲醛失去所致。250~400℃温度范围内,微胶囊由于囊壁产生破坏而迅速分解,导致芯材迅速释放分解完全。400~800℃温度区间,失重是由于壁材进一步分解造成。分析图5中的DSC曲线,可知微胶囊有两个吸收峰。第一个吸收峰发生在250℃左右,这是由于囊壁产生裂纹或者破坏时,芯材迅速释放挥发造成;另一个吸收峰发生在400℃左右,这是由于壁材开始分解所致。

由此可知,脲醛树脂预聚体成功包覆环氧树脂且微胶囊的热稳定温度为250℃左右,在此温度下微胶囊可安全保存和使用。

3 结论

(1)当尿素与甲醛物质的量之比为1∶1.85、体系pH值为3、升温温度至90℃可制得微黏半透明的脲醛树脂预聚体。

(2)以脲醛树脂预聚体为囊壁,当乳化剂用量为10g,添加固化剂且添加量为1.0g时,可制备数量较多、形貌较好、平均粒径为113.85μm的微胶囊。

(3)FT-IR和TG-DSC分析结果表明,脲醛预聚体成功包覆环氧树脂,形成的EP-UF微胶囊热稳定温度为250℃,在此温度下,微胶囊可安全保存和使用。

猜你喜欢

固化剂微胶囊环氧树脂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复合固化剂固化淤泥力学特性及微观机制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吸湿行为研究
冻干益生菌微胶囊保护剂及抗性研究
新型相变微胶囊的性能优化研究
复合杂粮超微粉微胶囊化工艺的研究
纳米B4C(BN)/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2027 年全球环氧树脂复材规模将达242 亿美元
分析土壤固化剂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民机内饰用阻燃环氧树脂及复合材料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