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2020-06-07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马修文

党课参考 2020年9期
关键词:机遇困难危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马修文

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对当前世情和国情中存在的危机和困难有清晰的认识,进而提高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的能力,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2020年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在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些重要讲话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化危为机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胆识,更是一种智慧。时刻做好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努力的准备是必要的,同时还要敢于直面艰难险阻,善于化危为机,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危中之机,以坚定的意志实现危中转机。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 图:新华社

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危机和困难

危机和困难从来都是存在于发展过程之中的。目前世情和国情被疫情缠绕着,疫情成为当前诸多现象的背景,躲不开避不了绕不过。从国内看,面对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谋划、化危为机,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从国际看,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危机和困难,既要立足于当前大背景之下,又要俯察问题背后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开出良方。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大局是稳定的。但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特别是这次疫情严峻复杂,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同时,中美贸易摩擦已经从经济层面的较量逐渐外溢,在多个领域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文化层面的一些问题。正如有学者所言,中美之间并非文明的冲突,更多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不同。如何走出偏见,走向文化乃至文明层面的包容互鉴、共同发展,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和走出的困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际话语权缺失与受制于人的状况依然存在。

面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在思考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否还存在。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必将遭到全世界人民反对;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我国拥有解决世界性难题的强大能力和资源,作用不可替代;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求合作、谋发展仍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发展,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我国在其中有着一席之地;我国市场的吸纳能力、消化能力独一无二,各国都想在我国寻找发展机遇。

因此,面对这些危机和困难,我们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二、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的重要意义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历史上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从来都是从危机困难中捕捉机遇,甚至创造机遇。任何危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没有准备便是危,有准备便是机。

(一)世界意义: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才能从容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当前,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境外疫情多点暴发、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我国基本民生保障有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国民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综合国力经受住了“压力测试”。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球最大中等收入群体,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拥有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强大供给能力、适应能力、修复能力。疫情不会动摇我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挑战。这种能力和信心来源之一就是面向全球,谋求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并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二)历史意义: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须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因此,必须善于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近代中国由盛到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统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旧,畏惧变革、抱残守缺,跟不上世界发展潮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推进改革开放,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不断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中国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不仅将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推动力量,而且将为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实践意义: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才能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要更好地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就必须从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要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改革举措,加快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性、系统性成果,释放发展动力,激活发展潜能,就必须善于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就必须善于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坚持平战结合,把这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加快补起来,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投入,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就必须善于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三、如何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看不到问题和症结所在,那离危险就不远了。因此,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一)准确识变是化危为机的前提

1.准确识变,贵在准确。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危机感就是意识到已经存在或即将发生的问题或困难的感觉。对于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为重要的就是要有本领恐慌的危机感。从目前来看,疫情引起世情、国情的变化。不论是国际方面的问题还是国内方面的问题,要认识好、解决好,重要的途径就是要增强各级党员干部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要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事业的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

随着形势和任务不断发展,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就难以胜任当前的繁重任务。很多同志有做好工作的真诚愿望,也有干劲,但缺乏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本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不懂规律、不懂门道,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还是习惯于用老思路老套路来应对,蛮干盲干,结果是虽然做了工作,有时做得还很辛苦,但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搞出一些南辕北辙的事情来。这次疫情有些地方封城、封村、封路等就是类似情况,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因此,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要努力增强本领,甚至是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成真。

2.准确识变,还需要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是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有效工具。重视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党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宝贵经验,更是化危为机的内在要求。我们党面对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肩负着繁重的执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学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为此,2020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我们坚持底线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要求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处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底线思维能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大思维能力之一,其他的思维能力还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这其中,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历史思维能力,就是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深刻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人们从根本上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破除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形式主义和无所作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开拓创新,在把握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变革和创新。法治思维能力,就是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提高法治思维能力,要求增强法治观念,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自觉在法治轨道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二)科学应变是化危为机的关键

科学应变如何“应”,检验着是否做好了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各项准备。面对危机困难,要把创新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1.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创新。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目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建产业体系新支柱。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数字经济。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020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施工项目现场正在安装玻璃幕墙 图:新华社

2.坚定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没有自主创新,就永远无法行稳致远。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要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

4.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目前疫情尚未得到完全控制,但改革的力度、开放的力度不能变。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三)主动求变是化危为机的动力

1.主动求变,彰显了主导权和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调研时指出:“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我们知道,事物都是不断发展、相互联系的,只有眼界非常宽阔,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和国家面临的大事,才能把握工作主动权,跟上时代前进步伐,推动事业顺利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善于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和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决反对腐败、维护国家安全等事关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

2.主动求变,才能求得发展主动权。疫情冲击之下,一些行业企业特别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生长,网络购物、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快速扩张,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也逆势增长。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必须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善于转危为机。各地区各部门要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积极破解复工复产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复产。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努力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要推出招引人才、促进创新的实招硬招,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中捕捉机遇、创造机遇,勇于攻坚克难、积极主动作为,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3.主动求变,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完善国际传播工作格局,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4.主动求变,还要求敢于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是勇气,迎难而上是精神。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疫情蔓延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正确的选择是,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难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着力攻克什么问题。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要综合分析、举一反三,使每项措施、每次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党员领导干部要无私无畏,做到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险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国越发展壮大,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从这个经验看,关键是时机和决断。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我们有改革开放40多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有持续创新形成的系列成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条件。因此,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对国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决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决断,不然就可能与历史机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价。

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当前,面对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新情形,只要我们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把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经济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讨论题:

1.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危机和困难?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危机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

猜你喜欢

机遇困难危机
Challenges Build the Team困难中遇见团队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选择困难症
机遇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遇到困难,战胜困难
危机来袭/等